基于“1+1+1”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探究

2017-07-19 08:19刘娟娟胡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辅导员素养

刘娟娟 胡敏

[摘要]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的特点,更加需要就业指导工作提前谋划与合力保障。文章从模块化布局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培养就业指导队伍、精细化构建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全局化完善就业指导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1+1+1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实践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在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动下,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适应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出调整。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化的、体系化工作,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毕业生满意毕业、社会满意人才的目标。

一、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从2014年起实行1+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一年级在校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二年级到合作的品牌酒店进行实习实践,大三年级返回校园进行继续深造,具有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显著优点。

(一)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顺应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让大一年级学生有了学习的紧迫感,为了顺利的适应实习岗位,会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大二年级在实习岗位中,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大三年级回归校园学习,通过实践发现需要提升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二)为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1+1+1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大二年级在实习单位的实践,学校把企业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主体,把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适应度以及企业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学校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差距,从而不断的改进提升,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准备。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让自己的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提高,最终达到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三)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单纯依靠教师的理论指导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开创校企合作的机会,企业积极参与指导。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与品牌酒店集团合作办学,解决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使得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实现了全员共同育人的培养理念。

二、1+1+1人才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性需求

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相比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的工作更加紧迫,需要更加紧凑的开展。

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就业指导工作要提前谋划。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即使学生只有大一大二两年的在校学习生涯,就有两年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在这一历程中,可以先从了解自我、了解行业、了解职业需求循序渐进,进而结合自我欠缺的职业素养,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比赛等实践机会来提升自我。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一年之后,就要进入到职场进行实践。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需要在了解校园生活的同时,熟悉自我的职业素养的长板与短板,增强自我的身心适应能力,以便才能很好的走完大二的实践学习。

其次,从空间维度上看,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合力保障。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能感受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理论层面有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始,能力素养层面有各类竞技活动平台的锻炼;个性层面职业规划有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一对一辅助;实践层面有企业进校园的课程互动。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到企业实践,虽然有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指导,但受空间的局限,学校层面无法延伸到每一位学生。即使大三年级回到校园,对于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价值观一经形成,后期修正相对比较困难。

三、1+1+1人才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模块化布局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需要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全局化的就业指导谋划工作。大一上学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意识引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塑造自己,规划职业成长路径;大一下学期开展各种职业大讲堂、讲座,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依托于第二课堂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大二年级在企业实践时期,学校、企业双方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关注实习心理状况,挖掘学生潜力,明晰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完善学生必备职业素养;大三上学期指导学生根据实践中发现的欠缺,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进行择业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多渠道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奠定就业的方向;大三下学期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心理疏导与就业帮扶,引导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基层就业的基础上绽放光彩。

(二)专业化培养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工作的顺畅运作需要强有力的专业队伍支撑,要打造一心双环的专业化指导队伍。依托就业指导领导小组的核心带队,加强辅导员队伍、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核心团队

有领导的重视,才有清晰的工作方向。通过领导小组团队的建设,每学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任务分解,責任到人,每月有具体的指导与跟进,及时传达就业工作的精神,掌握就业形势的变化,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稳定进行。

2.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就业指导水平

辅导员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接触的指导老师,就业工作指导的很大力量依赖于辅导员,而很多辅导员一般都是从一个高校出来进入另一个高校工作,对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政策、求职方法与技巧等内容缺乏系统的学习及培训,这就迫切通过参加培训、加强交流学习等各种方式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和实战水平。

3.打造“高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兴趣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单纯进行脱离实践需求的理论知识教育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不利于指导学生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从学校领导方面来说,要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让其在工作之余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同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作专业调研或者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讲学,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从教研室方面说,要加强变革创新,结合时代市场的变化与学生的变化,进行专业教学的转型,真正发挥学生参与学习与提升自我的潜力积极性;从企业方面来说,要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和学校一起研究符合實践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水平。

(三)精细化构建就业指导服务平台

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学院发布就业政策、辅导员传达就业的信息,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意识的教育、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主要依据几次课程、讲座、活动来进行,不利于在学生中形成深入的持续性的影响。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定期发布就业指导方面基本咨讯,职业测评途径,让学生及时了解自我的差距、市场状况与就业动态;建立专门的企业信息库,定期维护,便于学生随时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建立专门的实践指导交流渠道,减少纸质考评材料,实现网上考评与及时互动指导。

(四)全局化完善就业指导保障机制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匹配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得以良好的运转。在1+1+1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加需要保障机制的健全。

1.制定周全的考核评估体系

确定就业指导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主要指标,从上到下全方位覆盖系部就业工作的整体考核、就业指导队伍评估细则、学生的实践考核办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评价机制,为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奠定基础。

2.完善激励机制

有着良好的激励措施,才能更好地激发人的工作潜能,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工作做得好坏全靠个人责任使命感,对就业工作的稳定创新开展不利。以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为基础,将考核与薪酬、晋升、评奖评优等相挂钩,以保障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迈人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3.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有了充足的经费来源,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减少了后顾之忧。对于学生而言,为各类专业化的职业竞赛活动、知名专家讲座等提供支持,为特殊困难学生提供帮扶,增强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切实体验;对于就业指导队伍而已,多方位“引进来”或“走出去”,加大投入方能顺畅实现;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便捷性而言,开拓新媒体的使用平台,方能使得就业指导工作运转的更为顺畅。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辅导员素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