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景观演变及文化复兴

2017-07-20 10:57范建红
城乡建设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时空文化

■ 唐 维 范建红 牛 通

乡村文化景观演变及文化复兴

■ 唐 维 范建红 牛 通

本文总结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变肌理,针对乡村文化景观衰退现象,从文化认同、城乡互动、精英回流、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时空压缩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复兴的思路与对策。

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析社会时,现代社会所呈现出的两种时空特性,依据时空延伸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的漫长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基于时空压缩的背景,学者们大多聚焦于对交通与信息技术发展造成的区域空间格局改变下的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研究、区域交通可达性及可视化研究,区域旅游市场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对在此背景下的文化、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所涉及。

一、时空压缩与乡村文化景观演变机理

乡村景观是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具有特殊的地域性或区域特征及文化特色。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地域文化景观造成巨大的冲击,现代文明的普及导致乡村景观趋同,传统文化特色消退。具体可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内涵性质上,主要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在空间形态上,主要是由完整型转向破碎化;在外在表现上,主要是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一)传统型转向现代型

在城镇化、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乡村地域的传统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为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要求,逐渐向西方主流的消费文化和城市现代文明转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变进行了阐述。

大部分学者都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将乡村地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下传统的乡村景观空间正经历着一个乡村生活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并提出时空压缩背景下乡村转型的一些应对策略。部分学者从微观的角度,着眼于乡村文化景观,认为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促使乡村转型的同时也不断解构着乡村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使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

(二)完整型转向破碎化

在全球城市化的今天,城市蔓延以及市场化的经济运营模式导致城市文化逐渐蚕食乡村地域。城市景观逐渐将乡村传统景观分割,使区域景观失去整体性,呈现出破碎的状态,随着破碎化程度的提高,景观孤岛现象逐渐严重。学者们对乡村地域的文化景观实例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由完整走向破碎化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时空压缩下的乡村文化景观演变呈现出由完整型转向破碎化的特征,乡村文化景观正在面临衰退的危机,景观呈现出破碎化、孤岛化、空心化等。在此背景下,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的传统民族文化濒临灭绝,传统的乡村结构和乡村关系已不再适应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乡土知识“无用”论和乡土文化“断裂”观是人们无奈、心酸之下的必然选择。

(三)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下,封闭式发展的意识以及尊卑贵贱的身份等级思想和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等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深刻影响着传统村落的营建观和社会实践活动。但随着快速城市化的推进,血缘和地缘关系让位于经济关系,人地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大部分学者从城乡要素中“人”的要素流通为切入点,以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研究精英群体的流动对乡村文化的影响。

学者分别从人地关系、社会结构、经济转型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特殊时空特征下的乡村文化景观演变特征,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壁垒被城市化浪潮击垮,封闭的乡村文化景观开始转向开放。

二、时空压缩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的复兴

(一)乡村文化复兴的时空意义

文化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文化趋于同质化。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文化的侵蚀,使得中国乡村文化岌岌可危。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传统文化正在以空前的速度销声匿迹。在当今社会,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时空特性赋予了乡村文化复兴特殊的时代意义。城镇化与农村“新”化,直接指向了对传统乡村生活体系的重构与发展,国家政策是推进这一进程的主要力量。乡村文化保护与中国乡村发展的整体战略之间巨大的张力以及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凸显了乡村文化价值的潜在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之间的冲突,这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时代需要谨慎对待的难题。

在中国“压缩”的时空背景下,学者们对乡村的文化复兴持不同的态度。多数学者都肯定了乡村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转型与复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时空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复兴策略

1.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振兴文化复兴的关键。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可度。因地制宜地保护地域乡土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弘扬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第一,在非物质文化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申遗以及发展旅游业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努力与现代性融合,在乡村文化的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以及当地村民也在重新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第二,从物质层面—文物建筑保护层面对凝聚文化和社会记忆的祠堂或私塾等进行修复,是各民族在社会文明过程中寻找文化落点,增强文化归属的认同。

2.建立城乡流通互动机制,重塑乡村文化魅力

乡村复兴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的内容。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实现城乡联动、互补协同发展。在城乡连续谱系中寻求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对等。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对话。城市向乡村输入现代性文化乃至全球的先进文明;乡村则凭借独特的乡土文明、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以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向城市输出稀缺的社会文化资本,促成“从城市到乡村”的资源回流。

3.乡村精英回归,鼓励村民主动参与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大量乡村精英外流,给农村的内生自治力造成一定的冲击,乡村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乡绅和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在乡村文化复兴中占有主力军的地位。乡村精英在乡村建设中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在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传承的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乡村文化精英可引导乡村社会政治生活、控制社区的秩序,而且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及设立优惠和奖赏政策,以及乡村自身文化认知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宣传,营造出乡村的归属感,吸引乡村精英人士返乡。同时鼓励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文化转型与复兴的工作中来,发挥乡村主人翁的作用。

4.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保育乡村文化遗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下,乡村文化开始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广大农村经济落后的现实,使得当地政府在制定当地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经济的发展,当地的村民也会在文化认知上迷失方向。市场的进入加速了乡村文化的瓦解,一方面市场观念和竞争精神会消解传统乡村的人伦、宗教关系和乡风民俗;另一方面,企业对乡村土地资源的占有和开发有时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相违背的。所以,只有通过国家政策来推动地方政府、在地村庄、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合作,才能保障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会对当地乡村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三、结语

目前,国内针对时空压缩的研究较少,将乡村文化景观演变机理研究置于特殊时空特性的研究更少,这将会是研究乡村文化景观的一个独特视角。乡村的文化复兴是建立在对乡村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和判断上,因此,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是乡村文化复兴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的日渐衰退迫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应适应多元文化时代的特征,适当地进行文化转型和乡村重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时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跨越时空的相遇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谁远谁近?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时空之门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