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嫁接”视阈下的中华武术

2017-07-20 07:57孔令超
武术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孔令超

摘 要:为了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傳承和传播,检验中华武术是否顺应当今社会环境的各类疑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视阈解释中华武术所蕴涵的文化精华,并提出中华武术的传播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中华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要以武术文化发展的不同时代观为指导,传播中华武术应顺应经济改革新战略,文化底蕴新方向、新思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经济全球化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注重以优良传统文化搭桥,建设和平友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文化 中华文化 文化传播 中华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041—03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标志符号,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他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软实力文化更为突显综合国力的今天。体育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据考证,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均出现体育文化,同样,不同的社会文明时期也出现体育文化。中华武术在“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普及提高”的方针引导下,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成了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直至今天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从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至今已有140多个国家会员,武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体坛。中华武术已进入了全面推广和传播发展的阶段。中华武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随着武术锦标赛和“汉语桥”的开展,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新型的中华武术传播途径能否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能否发挥其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华武术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现阶段武术文化传播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能够坚持和完善现行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体育文化现象的痕迹,但“体育文化”这一观念的出现和被系统的认识却是在近代才有。“体育文化”一词最早被解释为身体文化。自19世纪末起,人们对身体文化的解释越来越广泛,有人认为身体文化就是身体的锻炼;有人提出身体文化是旨在促进健康和增强体力的身体运动体系,是与自然的运动形式对应的人的体育形式(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就持这种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身体文化”作为体育的广义来使用,认为他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总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定义是见人见智。然而,由于受世界各国、各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进,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对其概念的讨论也应与时俱进。

在我国体育以及文化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的体育特征,有学者对体育文化作了新的阐述:“体育文化是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可见“体育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时期的观点,但总的来说,体育文化的演进对体育的传播及融合都起到积极作用。在今天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有必要遵从“体育文化”的界定及传播胸怀,毫不保留地作用于人类的健康幸福生活。

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比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因他们历史渊源的差异而具有独创性,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受到其各自的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经常拿两种不同的文化来作对比,东方体育文化是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印度体育文化、日本体育文化、伊斯兰体育文化、蒙古、朝鲜等体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主要是指欧美体育文化。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与其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存在必然联系。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的基本现状,一是讲究伦理与道德,因为这与中华民族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有关,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得以充分体现。社会的构建需要以伦理为纲要,导致道德的追求强制性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号,致使人们的个体竞争需要不得不被压制,所以中国出现的一些体育活动的竞技性逐渐弱化,如蹴鞠、射术等。中华武术强调的重义气轻利益价值观,反映了体育的伦理价值高于体育的使用价值,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在中国体育史上延绵不绝,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体育馆找到他们的踪迹,如现今人们看重的是比赛成绩,而不是看重比赛参与过程的精神享受等。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古代注重情感和尊重道德的观念也有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他规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生活气氛,在竞技运动的内部,也存在着他们之间的利弊关系。二是讲究和谐与统一。中国道家文化一向倡导身心统一观,体现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如“形具有神生”(荀子《天伦》)论,重视形神兼备、身心统一;将“四肢强梁,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庄子《知北游》)论对人才解释为身心完善的人,对人体健康的诠释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三是讲究实际和稳定。自给自足和安居乐业的农耕型社会就是实际和稳定的特征。四是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八卦、太极形象中的“意境”反映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有别于异国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现状:一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西方体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三面环海,使得古希腊人的生活不得不与大海息息相关。生机勃勃的生活方式,具有了永远向大自然挑战的信念,并逐步养成心胸开阔、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的民族性格;二是与宗教的关系密切。三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西方文化的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是与他人相分离的,具有个人精神的个体;四是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多元性就是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体现在民族划分的多元性和地域的分散性。西方体育的发展充分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民族、国家的林立,文化发展中的各显异彩,政治体制各异等特点。

中华武术的传播应弘扬其他的优秀文化精髓,着眼于西方体育文化特征,在传承的原则上嫁接于西方体育文化理念,融汇于健身、养生,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有序的科学理念作用于全人类,能使全球人民健康、友好、和谐发展,只有在充分认识彼此的前提下,以各自的优秀文化融入其各自的理念,做到你优我优,融入体育文化大家庭。

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中华武术的影响

全球经济友好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已融入世界文化之列,对社会的友好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更有信心传播其中华武术,以“汉语桥”作为载体传播中华武术为例。如今,武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国家对孔子学院汉办在全世界设立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汉语桥”越来越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而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在孔子学院也作为一项主要的内容进行传播。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现场,来自马拉维队的两位选手阿霆和阿维,都对中国的少林功夫有着浓厚的兴趣,阿霆和阿维两人还不约而同都喜欢中华武术,行云流水的武术表演更诠释了他们对中华武术的喜爱。有幸在表演后的访问得到的结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我们的梦,沸腾从不变凉”。

以“武”会友共享中国武术盛宴。中华武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和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享誉世界。表演于第九届世界中学生“汉语桥”比赛期,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學生们手持单刀、木棍、长枪、长剑、流星锤、太极扇等兵器,表演了精彩的中华传统武术。武术汇演者以强健的身姿、凌厉的招式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术盛宴,以“武”会友的形式向外国朋友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神韵。汉语为桥,架起“我”的东方之旅,开启了“我”与中国的故事,不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表达,同样的精彩有不同的渊源。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经济沿线的国家“汉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加深。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直至今已有十五届,每一届都有其特别的主题,其表达的内容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包容,目睹热爱中华文化者成长之快,快乐之港湾,进步之阶梯,就本届主题围绕“梦想点亮未来”,著名演员元华带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武术爱好者表演了一场空前绝世的“汉字功夫”,在编排过程中,编导精心策划汉字文化,与武术文化的“汉字功夫”盛宴,赢得全场观众阵阵掌声。从第十五届“汉语桥”报告获悉,十五年来创办了502所孔子学院和1013间孔子课堂,连通了137个国家,学习中华文化者超过1亿。可见武术的传播应嫁接与中华文化之列,弘扬其精髓,诠释其博大精深,作用于世界人民之高尚情操,健康之体魄。

4 完善中华武术传播要以武术文化发展的不同时代观为指导

历史记载,武术雏形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是战胜野兽,解决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矛盾。武术在商周时期已经作用于当时的战争,不仅用于训练士兵,鼓舞士气,而且将习舞干戈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其主要训练形式是“田猎”和“武舞”。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使得人类的技击格斗术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当时的战争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全是靠手中的兵器来制敌。宋元时期,民间练武已有结社组织出现,如相扑棚、弓箭社等,人们入社习武,不是为了获取资本利益,而是为了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明清时期的中华武术可称得上是古代武术的定型,各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和内容有了具体化,不同风格的拳种逐渐形成自己的门派,有异于其他风格,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训练精度上都有独特的科学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组织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和传播;武术是中国传统文体育运动中最早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项目。而如今和平与发展繁荣的年代,中华武术的养身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应顺应所爱,加以创新发展。

5 要重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从武术自身的本能来看最熟知的莫过于其活动的行为和方式,武术活动只不过是一种自身强健、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过程。但从文化学的视阈来看,武术的价值远不止于这些,“武术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在改造和创造着人类自我的个性生理环境,乃至社会的生理、心理环境。西方体育的发展动力是为了增加其经济利益,过度地脱离其体育价值,在社会中既形成了巨大的运动团体,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走向了职业化、商业化和滥用违禁药物是必然的。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兼容道德与伦理的重修,在如今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下更需要这样的文化。社会西方体育的独特的文化偏颇正是给了中华武术发展的空间,在此应纵观大局,使中华武术逐渐步入世界各国文化中,武术无论是作为文化交流,还是作为产品的推广都是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周全论.体育环境的组成结构与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杨文轩,杨 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德祥.大学武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On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rafting

Kong Lingchao(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and test whether the Chinese Wushu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of all kinds of questions,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does a study from the im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tak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carrier;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be guided by different era concepts,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conform to the new strategy of economic reform, culture of new directions, new ideas, new era, based on Chinas socialist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moder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bridg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 a sustainable, peaceful and 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sport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culture dissenination Chinese Wushu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