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整体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研究

2017-07-20 19:53刘智刚
职教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转型升级

刘智刚

摘要:广播电视大学以其系统化办学和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覆盖面广、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海量、面向大众教育等诸多优势是向开放大学转型的重要基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推动和服务,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和完善办学系统,建立多元化专业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和转换,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开展多方合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学习支持服务,改进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质量保证体系等,这些都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转型升级;主要任务

《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在关于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明确了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通过开放大学建设主要任务实现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推动和服务,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和完善办学系统,建立多元化专业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学分银行建设,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开展多方合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学习支持服务,改进教学模式,多元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诸多重要任务,都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整体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

一、通过开放大学建设主要任务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服务

把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作为服务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要素,在广播电视大学37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完成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整体转型,升级改造,把开放大学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平台和主服务器,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服务终身学习。

二、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

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是开放大学建设的两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原有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升级改造,提升网上教学能力,拓展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范围,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满足广大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开拓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实现网上入学注册、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网上考试评价、课程资源上传、师生信息承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学习评价等全程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資源承载、支持多样化学习方式、评价标准明示等功能。网络平台要实现对办学区域的全面覆盖。

三、建设和完善办学系统

开放大学建设要求设置总部——学院(学习中心)——教学点办学系统,实现系统办学机构建制对区域的全覆盖;实现网络平台建设对区域的全覆盖,覆盖全部区县、行业,直到街道(乡镇)、自然村、全体居民:实现多样化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者的全覆盖:实现管理制度对办学系统的全覆盖。统一在线平台、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考核评价。

四、建立多元化的专业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机制

制定科学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规划,针对各级各类教育建设相应的优质学习资源,满足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一)资源种类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培训等各类办学的学习资源各不相同,要针对各种办学形式和办学类型建设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丰富性、趣味性的学习资源。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文字教材、视频资源、音频资源、网上文本资源、人机交互课件等多种类型资源,各类型资源优势互补,以满足各类学习者不同接受条件、不同喜好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建设原则

建立多元化建设机制。坚持引进、共建、自建相结合的多元化建设原则,坚持吸收引进、借鉴利用、升级改造、自主开发等多元化建设道路。应该广泛开拓学习资源渠道,资源素材可以来源于学校,可以来源于工地、生产线某阶段施工、生产录像,可以来源于影视媒体类似于百家讲坛、法律讲堂等优秀节目等。比如法律讲堂节目中的案例完全可以引进作为法律专业的案例,百家讲坛中的很多节目都可以作为相应专业相应课程的资源素材,世界建筑博览视频节目可以作为建筑专业课程资源的素材,一些抗战、解放战争电视剧片段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的资源素材等等。

(三)课程与资源建设

要根据社会和学习者的需求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与相关的高校、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课程评价标准要注重学习效果和社会满意度,课程和资源的教学设计、开发和建设要直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培训等各类办学的各种特点和实际需求,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建立健全课程资源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

(四)课程与资源建设队伍

建立健全课程和学习资源的建设队伍,坚持课程和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的多元化,坚持专兼职结合,高等学校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电大教师三位一体,各取所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一技之长为一技之师,一课之长为一课之师。在资源建设开发的过程中,要有学生全程参与,因为课程和资源建设最终要给学生使用,学生能看懂的资源才是好资源,而不能只听专家一言堂,实践证明,专家一言堂说好的资源未必受学习者欢迎。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及时改进,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出发建设资源。

(五)课程与资源建设的规范化

建立和完善课程和资源建设规范,明确课程和资源建设的规划、标准、设计、制作、测试、试学、评审、更新等环节,规范制作流程。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注重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建立健全课程和资源建设规范,包括资源建设的规划、各类资源的标准、资源设计等。

(六)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

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直面岗位需求,避免脱离、脱节。教学内容要与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管理制度更新同步。

(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需要实现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动画、音频、图片、色彩等優势充分展示、诠释、演示课程内容、方法原理、实践应用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有效传输资源,确保信息容量大,运行速度快,传输效果好。

五、学分银行建设

推进学分银行组织机构建设、学分转换标准制定、学分银行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和逐步扩大学分互换协议联盟、建立个人终身学习电子档案,实现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和转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要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有效激励非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

(一)机构建设

要建立区域学分银行管理机构,包括学分银行组织机构,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学分认证委员会,学分银行管理办公室,建立包括普通高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行业企业在内的学分银行联盟。

(二)学分转换标准的制定

要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存储和转换标准,建立学分银行联盟之间的互认机制。从单科学习开始积累学习成果,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单科学习成果积累可以转换职业资格证书,多科学习成果积累可以转换学历证书,继续学习成果积累可以转换学位,等等。

(三)学分银行管理平台

学分银行管理平台要建立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储存单科学习、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学历证书等取证标准、转换标准、课程信息、学习成果信息等。要具备网上学习成果转换功能,个人学习成果转换信息查询功能等。

六、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

开放大学建设和全民终身学习的发生都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要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坚持专兼职结合。

(一)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

师资队建设必须坚持多元化的原则。补足长线专业教师,非长线的动态性强的专业,专兼职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师资资源,不求所有,但为所用,避免长期供养的成本,提高使用效率。要取高等学校专家教授的学科专业特长,取行业企业专家的实践技能特长,取电大教师的远程教育特长,一技之长为一技之师,一课之长为一课之师,多元一体,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软件开发、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导学助学、学习咨询、教学组织等,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二)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师资队伍

不断学习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知识、思维、方法常用常新。研究能使问题的发掘、原因的分析、对策的研究更深入,不深入研究,就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领先,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发现新的办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会盲目地跟从。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队伍才能充满活力、增强战斗力、提高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的规范化管理

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规范化管理制度,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网上教学、面授教学、学习支持服务、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建设能力、资源建设能力、网上教学能力、面授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上岗条件、岗前培训、准入退出机制、工作过程、业务进修、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考核等方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七、打造优质学习支持服务

优质学习支持服务是提高办学能力、教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保证体系

要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需要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保证体系。优质学习支持服务应该充分体现及时性、有效性、实用性。要制定学习支持服务管理办法,学习过程监督和评价制度,学习过程跟踪和良性循环机制。

(二)混合式学习支持服务

混合式学习支持服务针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即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习支持服务队伍由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导学教师、技术维护人员等多角色教师构成,这个队伍覆盖整个学程的各个环节,覆盖整个学程的所有问题。这些学习支持服务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导学、助学、答疑解难、教务管理等。

(三)学习支持服务问题库建设

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课程内的学业问题,另一类是课程外的教学教务管理方面的学务问题。课程内的学业问题由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面授辅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给予解决,课程外的教学教务学务问题由导学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给予解决。

建立学习支持服务问题库,包括学业问题库和学务问题库两种,针对问题,做出解答。学习者遇到问题后,首先到问题库进行查找,大部分问题可以自助解决。问题库之外的问题,由相应的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给予解决。并动态充刷新实问题库。

八、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契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大众化教育,所以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

(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学习者首先根据教材和线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学习者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在网上给予学习者答疑解难,提供网上学习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整个办学体系都配有教师、教辅人员和导学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线下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遇到网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后,可选择线下学习支持服务得到解决。

(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

研究表明,人类非正式学习取得的能力。占人生全部能力的70%以上。所以,在开展正式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开展非正式的学习,在工作、生活、社交、游览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开展非正式的学习。这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终身学习。

(三)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电大学生很多都来源于行业企业,可以把工作场地、实训基地当作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理论,在理论学习中印证实践,尝试作坊式的学习,更便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更便于课程学习与岗位需求直面对接。

九、建设多元化质量保证体系

制定质量标准、建立课程学习监控制度、课程学习考试制度、建设学习测评系统,实现学习行为实时记录、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建立教、学、管、考远程监控系统。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质量保证队伍,实行系统内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专业评估机构评价的多元化质量保证体系。

(一)发挥影响因素功能作用

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办学定位、教学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分银行建设、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办学系统建设、教学质量保证等各项主要任务也是影响开放大学质量保证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只要有一项是短板,就会直接影响开放大学整体的质量,只有全面提升这些影响因素的水平,才能提高整体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有质量标准,二要有执行质量标准的队伍。所以要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保证管理机构,健全质量保证制度和规范,建立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

(三)课程学习评价的科学性

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应该确定针对课程教学目标特点的科学的学习评价方式。比如,有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就应该考核运用原理去解决一个案例;有的要求学生做一个作品,就应该考核学生的一个作品;有的课程要求学生利用法条以案说法,就应该考核学生利用相关法条分析一个案子:有课程是考核学生编程。就应该让学生编一个程序上机运行,等等。不能千篇一律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等,考核方式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四)质量评价多元化

要树立社会信誉,就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质量评价的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总之,只有優质高效完成数字化学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线下学习支持服务、优质课程资源、专业建设、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构建灵活开放的组织模式、学习成果积累转换、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方合作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治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各项任务,才能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升级改造。才能赋予开放大学新的功能,才能真正完成广播电视大向开放大学整体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才能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整体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转型升级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基于“多元”视角下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