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研究

2017-07-20 13:26演克武王建华杨海华
职教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专升本

演克武 王建华 杨海华

摘要:专升本是高职高专与本科之间分段培养的一种形式,在强大的社会需求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江苏省专升本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专升本教育当前面临着两个阶段课程体系内容衔接不畅、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错位等问题。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和企业作为专升本培养程序上三个不同的培养阶段,应该是一个包含衔接和提升的“螺旋链”。基于罗伯特·卡茨的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模型,以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酒店具体岗位能力素质结构剖析和与其相匹配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转段机制、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高专、本科、企业和学生合作共赢的课程衔接模式。

关键词:专升本;课程衔接;“螺旋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81-05

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升本,是学生高中考入高职高专学校,完成高职高专学习后参加全省统考,达到统考标准后进人本科院校学习。另一种是专接本,是指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联合制定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专接本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先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这三年中如果修完高职学段的课程和通过高职与本科联合制定的转段考核标准,就直接转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两年。专接本实现了5年课程衔接一体化,但是,专接本由于受到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质疑,当前还处于试点状态,规模不大并逐年萎缩。专升本作为高职高专与本科分段培养的主要形式,考核形式成熟,但是又面临课程衔接方面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专升本学生转段过程中的课程衔接问题。

一、高职高专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专升本分段培养教育过程中,鉴于高职高专学校,本科院校、教育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转段生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高职高专与本科的课程衔接问题日趋突出。从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这个系统链条上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和本科课程内容衔接不畅

自2014年以来,本研究从专业兴趣、專科和本科专业一致性和课程重复度等三个方面,对江苏省有资格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专升本招生的2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了调研,汇总数据如表1所示。表1显示,现有专升本学生转段前后,有两个方面问题比较严重。其一是衔接前后专业不一致问题。84%的同学大专与本科专业不一致,80%同学对新专业很感兴趣。这种分布情况,很有可能造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局面,高职/高专与本科阶段专业的不一致对本科阶段的教学产生了了严峻的挑战。其二是专本分段课程重复率较高。调查样本中,凡是大专和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都认为本科阶段的课程与大专课程内容有重复,缺乏衔接提升,偏离了专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管理脱节。由于高职和本科运行的独立性,往往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之间互不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出现了培养目标不一致、专业设置脱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衔接的效果。二是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学科课程脱节,专业课重复。高职教育按其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学科课程安排遵循了“必要、够用”的原则,对学科基础课的重视度不够。造成理论基础薄弱;本科课程重基础,讲究理论的积累,在技能型课程上重视不够。三是专业差异,难以对接。近些年在就业市场的压力下,高职教育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变动比较频繁,使得课程建设根本无法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相对比高职高专开设专业数量,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比较稳定,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造成高职高专学生专升本过程中无法按照原来的专业轨迹继续深造,为了提升学历,无奈选择与其大专专业相近,甚至一个全新的专业继续学习。

(二)企业岗位需求与学校课程错位

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强调员工的是“会做什么”,“能不能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以,在企业员工专业知识的获取方面,带有明显的碎片化、场景化的特征,强调实用性。当前的本科院校,尤其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培养计划还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重“道”不重“器”,侧重于传授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不足。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知识一体化关联度不够。企业在实际用工过程中,往往觉得学校教的知识脱离实际。有些比较规范的大企业,虽然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设计了专门的培训计划,但由于不了解学校的专业学科体系,往往是按照企业的培训体系重新培训,培训压力较大、教育资源浪费。有些中小微企业,一旦觉得大学生不能尽快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就会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将他们淘汰出局。

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错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不太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缺乏对行业及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深入调研。专业建设方面,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准确度欠缺。许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都是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的需要。而不是立足于企业岗位的需要。其次是本科院校教学观念落后,专业知识体系单一,造成学校知识体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严重脱节。本研究通过对25家实践基地的走访和调研,其中95%以上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开设的课程更契合酒店岗位需要,特别是在顶岗实践的前3个月左右,高职的学生比本科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用人的要求。本科学生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不够,然而经过一个阶段以后,本科生在沟通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方面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本科课程衔接分析

如果把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企业岗位需求比喻成一个需要相互衔接和提升的链条.类似哲学意义上的“螺旋链”。大专3年和本科2年两个学习阶段课程的衔接和提升,都应该以企业岗位的需要为标准进行衔接。本研究基于企业横向不同部门和纵向不同层次岗位的能力需求来分析当前专升本教育中课程的衔接提升逻辑。

(一)卡茨岗位能力模型

企业岗位结构,一般是纵横两个维度。纵向是职级维度,诸如酒店从服务员到总经理一般包括5个左右的职级:横向是部门维度,即使在同一个经理层,又有餐饮部经理,客房经理,财务经理和销售经理等。对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岗位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罗伯特·卡茨的岗位能力模型,具体如表2所示。

卡茨把管理者的能力分为三种: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就是专业能力,主要来自经验。酒店的营销经理,需要懂营销,还需要懂酒店管理。人际技能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上级、平级、下级、客户、合作伙伴等,人际技能大致等同于情商。概念技能就是分析能力,主要是智商。要求管理者敏锐的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看到事物之间联系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纵向不同职级的管理者,对这三种能力的需求又有不同,随着管理者职级的提高,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种技能中,不同技能占比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依据卡茨的岗位能力模型,以酒店营销部为例,研究课程的衔接提升。表3中是结合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对多家高星级酒店销售部不同职级岗位职责的整理和分解。

对于基层的销售人员,其工作任务是和客户沟通交流并整理客户资料。销售部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年度与月度销售计划,制定产品价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进行销售队伍建设。依据卡茨的岗位能力结构模型,销售员与销售管理虽然都具有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但是其各种技能占比不同,以适应各自不同的工作。其中,销售员在三种能力方面偏向于微观和操作层面;随着管理层级的提升,管理人员在三种能力上将会逐渐侧重于宏观和理念层面。

(三)岗位能力与课程匹配度分析

表4是课程与岗位工作匹配表(酒店销售部),是表3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酒店销售部)的延续。表4中所列举的课程是一所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与酒店销售部人员岗位技能有关的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与技术技能相匹配的课程主要侧重于操作层面。作为酒店的开源部门,许多情况下销售部员工需要与客户直接交流沟通,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系统操作、语言交流、策划和成本核算能力。沟通能力是酒店从业人员的一个关键能力,也是销售部人员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此相匹配课程除过语言类沟通技能课程外,更需要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哲学文化类课程作为沟通能力的基础性训练。与概念能力相匹配课程的设置不限于销售部,应该是针对所有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这些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后期从事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必要的知识储备。

由表4可知,技术技能、沟通技能和概念技能没有按照管理职级进行分类,因为每一个酒店营销部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同时具备技术技能、沟通技能和概念仅能。课程对岗位能力的支撑需要是领悟能力和平台。同一课程体系下,悟性高、善于抓住机会的学生就更有可能做到高层管理人员,反之可能只停留在基层管理岗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一名服务员成长为一名经理,其专业知识是连贯的,是深度与广度的延伸与拓展。

酒店和高校双方在技术技能、沟通技能和概念技能的认知上会有差异。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方,会按照酒店人才的成长进行长期的课程和知识体系规划,讲求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而酒店作为用人单位,在运营压力下,讲求即来即用,狂风暴雨。如果高校和酒店在前期缺乏沟通,就很容易出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符合酒店用工需求,高校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出现错位现象。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与提升对策

(一)高职与本科专业知识系统化构建

江苏省现在的高职高专衔接都是大专毕业前先填报本科志愿,然后参加江苏省统一专升本考试,考试后在本科院校独立成班,进行2年的本科教学,这种独立成班的教学形式,虽然有便于本科院校的教学安排。但是很容易造成表1中出现的转段前后专业不一致现象。转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激励高职高专学生进修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从高职高专中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专升本后独立分班的教学形式,很难做到转段前后专业的一致性衔接,更谈不上课程的衔接。解决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转段前后专业的一致性问题。

1.提前考核,插班教学,学制统一。提前考核是将原来在大专第三年进行的转段考核,提前到第二年,即大专第四学期。插班教学就是将通过转段考核的学生直接安排到本科院校同一专业大三班级.跟班上课,而不是与其他专业专升本同学合班上课。学制统一就是高职高专转段升入本科的学习,也和统招本科生一样,按照4年的学制培养,而不是当前的5年学制。插班教学解决了转段前后专业的一致性问题,学制统一奠定了课程衔接的基础。

2.统筹课程,避免重复。插班教学,学制统一这种形式虽然保证了转段前后专业的一致性,但是,课程内容方面,需要大专和本科院校充分沟通,对各自的课程体系进行统筹安排。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大专和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独立性,很难做到统筹管理,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参与协调。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全省各个专升本专业前面两年的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国内本科教育,前两年基本都是开设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科院校各自的优势专业课程,都是在大三才开始开设。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种课程开设规律,要求大专和本科同一专业统一前两年的课程内容。其次。如果专升本同学要在转段后进入另一个专业深造学习,需要再大专前两年自学本科新专业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否则不能进行专升本,避免随意变更专业,影响个人职业规划和干扰学校资源统筹。

(二)高职高专、本科实践课程一体化构建

高职高专与本科虽然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不同,但是在企业实践环节却差别不大。企业出于用工的需要,不会专门对本科生进行实践岗位的设计和职业的长远规划。这样造成大专阶段在一个岗位上顶岗实践,升入本科阶段后,顶岗实践时还是同一岗位,这样让学生觉得本科顶岗实践课程意义不大。

高职、本科实践体系的一体化构建需要校企深入合作。基于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高职院校的实践体系构建比本科更早、更完善。本科教育典型培养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理论基础.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各个学科相互交叉,专业界限模糊。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调整自己的培养定位来与生源质量相匹配。企业顶岗实践就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课程体系调整的结果。本科阶段作为“螺旋链”的中间环节,在校企联合顶岗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企业中与本科生相匹配的岗位,另一方面实践内容要在高职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行业学院和校外导师制是当前两种典型的校企深入合作模式。行业学院打破了学校与单个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资源更加充分宽泛。通过共同建立行业学院,可以让行企业精英到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和教育研究。校外导师制是通过学校搭建平台,企业与本科新生就开始建立了类似“领养”关系的一种合作模式。校外导师模式通过前置合作时间点,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大学阶段全程进行工读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校和专升本学生都能更加清晰了解企业及其校外导师的真实意图和培训能力,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顶岗实践计划。行业学院和校外导师制这两种模式使学校、企业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短期合作关系,而是捆绑在人才培养的“螺旋链”上。基于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节省了资源,企业解决了近期用工和长期人才储备供需矛盾,学生提前了解了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行业学院和校外导师制为解决高职高专、本科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错位问题提供了平台和制度保障。

責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专升本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高等代数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