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2017-07-21 09:08谢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谢军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战略性资源,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安康学院围绕建设有特色、高品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以期对同类院校转型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转型背景下陕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5JK1015)。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陕西省教育厅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除西北大学是部分专业集群转型外,确定的其他五所转型试点高校都是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学校办学,人才为本,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主要依靠专技(主体是教师)、管理和工勤三支队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地处欠发达地区,办学地域没有优势,加之这些院校的前身是专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短,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老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人数增加迅速,而教师数量补充有限,导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部分新建本科专业生师比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学历结构上,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偏低;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尤其是教授比例偏低,有些学校仅仅能够满足教育部合格评估的最低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将“应用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要求教师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还要具备将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但是现有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还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为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较低。

2.管理队伍的观念和行动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在适应和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队伍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上处于被动的现象。如有的干部對转型发展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等问题认识不清晰;有的干部对“转型发展”仅仅停留在知道概念的层面,对其内涵一知半解;有的干部不学习、不思考,凭经验管理,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不能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和学科专业特点谋划发展。落后的观念和认识导致管理干部的行动上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把转型发展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但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3.工勤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目前,高等学校对专技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而针对工勤队伍的激励措施还相对缺乏。如在岗位设置上,技师岗位设置过少,大部分通过考试取得技师资格证书的工勤人员无法聘任在技师岗位。许多工勤人员感叹:“船到桥头车到站,30来岁聘任在高级工岗位,技术等级晋升就到头了,感觉退休前工作没啥奔头了。”激励措施的缺乏,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工勤队伍缺乏工作热情,主动服务学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差,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1.突出重点,引进、培养和激励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办学,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安康学院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谋划发展时优先考虑教师队伍,制订规划时优先考虑教师需求,从规划、引进、培养、聘任、考核、激励等方面把“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从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到2015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从5000余人增长到近12000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实现数量上持续增加,又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师范教育向应用型多科教育“两个转型”的巨大压力,学校组织专门的招聘工作小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平均每年引进优秀博士或硕士研究生35人补充到教师岗位。针对学科带头人缺乏的问题,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大学聘请了5名退休知名教授,作为学校的办学顾问,长年驻校工作,指导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转型发展难点是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安康学院积极地从科研院所和企业中聘用了一大批年富力强, 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外聘教师中,有地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教育专家,也有当地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近两年,安康学院修订完善了《安康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安康学院人员招聘工作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尤其是博士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在教师进修培训方面,学校在开展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术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常规培训方式的同时,重点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制定了《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30 名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落实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其中多名教师到安康市各小学和幼儿园担任校长或园长助理,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取得较好效果,《教师报》《陕西日报》等多家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16年6月开始实施了《安康学院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暑期成功组织33名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9月修订完善《安康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工作实施办法(修订)》,为多名青年教师安排了导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为避免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1]的现象,安康学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修订完善《安康学院教师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可以兑现70%的绩效工资,鼓励本校教师攻读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成毕业按照引进博士兑现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等各项待遇,上学期间发放基础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外出进修培训的积极性。endprint

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激励制度体系,学校在遵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不断修订完善《安康学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不断提升全校职工的待遇,在整体提升中优先保障一线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不断强化“教师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先后完成了两轮全员聘任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和目标任务,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修订完善《安康学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积极发挥职称评审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校内建立起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教师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方针,学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总支建立起和高层次人才“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和教师座谈会,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干部选拔、评优推荐和学校决策等工作中,善于听取一线教师声音。针对高层次教师流失的情况,大力弘扬“师德为先,大爱至上”的人才观,在校园网首页开辟专栏,对长期扎根学校,师德高尚、甘于寂寞,在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得到师生认可,为安康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大力宣传,弘扬“大爱”精神,在教职工当中树立起了身边的典型,聚集正能量。

2.统筹兼顾,推进干部人事改革,提高管理队伍水平

“据调查,师资队伍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管理队伍排在第五位。”[2]安康学院在重点建设教师队伍的同时,统筹兼顾,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协调发展,提高学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安康学院”和“怎样建设安康学院”等问题,在管理干部中开展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确定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为提高管理干部推動转型发展的能力,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了处级、科级干部竞聘上岗,一批管理中坚力量配置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重视干部外出培训工作,近年来选派了80余名管理干部到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学习或挂职锻炼;积极探索制订重实绩、重民意的干部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在全省高校率先建立了中层干部“三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在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明确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签订目标任务书,推行岗位目标任务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积极推行绩效分配改革,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保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开展了管理服务岗位职责调研评估工作,对设置的管理岗位工作职责清晰度和任务饱和度进行评估,为机构改革和科学合理编制部门人员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措施,选拔和培养了一批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使教职工队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结构更趋合理,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层次提升提供了组织保障。

3.科学激励,创新聘任方式,调动工勤队伍的积极性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要通过满足职工的正当需求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把职工个人需要同组织目标实现融为一体。安康学院将管理学激励理论和高校的岗位聘任实践工作相结合,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创新聘任方式,加强工勤队伍建设。针对技师聘任岗位少,工勤人员发展受限制、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安康学院成立了“工勤岗位聘任工作小组”,经过全面调研,制定了《安康学院工勤岗位技术等级评聘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内容有:一是在省设岗位数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工勤队伍总数30%的比例设置“校聘技师岗位”,解决技师岗位设置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根据聘任岗位兑现绩效工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这种工勤岗位内部适度的薪酬差距保障了激励的有效性。三是实行量化排名,竞聘上岗。制定了“技师聘任考核评价评分表”,让服务对象给竞聘人员评分,同时将竞聘人员的年资、获奖等量化为积分进行排名,通过评委会投票决定聘任人选,激励工勤人员干好日常服务工作。通过实施技师聘任新办法,提高了工勤人员的收入,消减了学校内部分配的不公平感,打通了工勤队伍技术等级晋升的渠道,使工勤人员在工作上有了“奔头”——认真干好工作就有机会聘到技师岗位。通过实施公开竞聘上岗和量化考评,杜绝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和“大锅饭”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工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天能:《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几个误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5期。

[2]张婕:《高等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改进——对117名地方高校领导的问卷调查》,《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陕西安康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陕西西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