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元论的解构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影响

2017-07-25 02:04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沈阳110122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
关键词:后殖民中心主义解构

⊙王 焱 曲 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沈阳 110122)]

论二元论的解构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影响

⊙王 焱 曲 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沈阳 110122)]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生态批评、“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生态世界主义”生态批评和物质生态批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在其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尤其是其对二元论的解构和批判为“环境正义”生态批评,其中的女性生态批评和后殖民生态批评及其后续的生态批评理论发展提供了理论思维框架,极大地推动了生态批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批评 二元论 解构

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就,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创立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试图通过打破二元论,来构建一种新的秩序,从而使二元对立中弱势的一方获得应有的地位。按照德里达的阐释,二元论就是“一种以等级制逻辑建构差异的方法”。它是差异的一种异化形式,在二元论中,权力通过贬低和疏离来诠释和建构了差异。西方文化中存在的一系列的二元建构,诸如文化/自然、人/自然、男性/女性、心智/肉体、理性/情感中,二元建构对应的双方的差异被夸大,其中的前者被优势化,后者被他者化,使二元关系中的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实现了合理化、常态化。女性主义者和后殖民主义者都积极地将解构主义融入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政治斗争中。这种对于二元论的解析和批判也被女性生态批评学者和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者引入到了生态批评领域,对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批评理论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诉求,如女性主义,其诉求是为了使女性摆压迫,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虽然生态批评也有通过绿化文本来实现拯救生态这一诉求,但自然生态却不能像受压迫的女性一样直接发声为自己争取权益,而要通过人类这一造成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来代言。这种界定上的局限性和代言者身份的矛盾性都限制了生态批评理论的最初发展,同时也使生态批评和话语力量大打折扣。生态批评学者总有一种感觉,早期的生态批评理论本身往往会消解他们为大地代言的努力,进而导致了对于第一波生态批评的理论“敌对”的情绪的出现。

针对这种理论发展的瓶颈以及全球环境公正运动的新发展的需求,生态批评学者进行了及时的转向,生态批评的第二波——“环境正义”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环境”这一概念得到了重新的定义,环境不再仅仅包括纯粹的“自然”和“荒野”之地,还包括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相融合之地。对于环境最为广义的理解为“环境”最终可以是“任何事物”。

在这一方面,女性生态主义批评者走在了前列。她们将一系列二元对立,诸如男性/女性、精神/肉体、文明/原始、自我/他者、理性/物质、人类/自然等的解构和批判引入了生态批评领域,使女性生态批评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生态批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20世纪90年代初,在二元论解构和批判的理论框架下,一些女性生态主义学者对女性生态主义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拓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美国女性生态主义学者斯普瑞特奈克所提出的“彻底的非二元论”,这是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解构和批判进行的新的重要尝试。女性生态主义一直将父权制视为是导致性别歧视和自然歧视乃至人类文化中其他各种歧视,如种族歧视、阶级歧视和同性恋歧视等的基本压迫性观念模式。从女性生态批评发端以来,女性生态批评学者在就对以通过强化男性/女性、人类/自然、理性/感性、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等二元对立而建构起的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但在这一时期女性生态学者试图直接否认和取消这种二元对立的差异做法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斯普瑞特奈克提出塑造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二元论思想应是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在进行哲学和政治分析时关注的中心。在欧洲中心主义衍生的各个分支里“男性”是与理性、精神、文化、自立、魄力和公共领域联系在一起的,而“女性”却是与情感、肉体、自然、关联、承受和个人领域相关联的,这些关联性的特质间的差异被夸大,特质中的后者被他者化从而处于从属地位。斯普瑞特奈克还质疑了作为环境伦理的哲学框架的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权力”这一理念,指出在涉及自然伦理时“权力”所占的中心地位应被取消,学者们应更多关注二元论倾向较弱的理念如尊重、同情、关爱、感激、友善和责任等。

在针对导致统治逻辑生成的二元论的批判中,澳大利亚生态女性主义学者薇尔·普鲁姆德在从生态视角审视传统的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将主宰模式及其源头二元论作为批判的焦点,提出了“批判的生态女性主义”。在她看来,二元论是一切统治逻辑的根源所在,但对二元论的批判要分清二元论和二分法这两个基本的概念。消除二元论并不是单纯消除文化/自然、心智/身体、男性/女性、人/自然、自我/他者以及二元列表中的其他配对之间的差异,而是应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重新认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重构对二元关系中他者的身份认同,从而消除二元论的背景化、工具化以及同质化的不良特征。

二元论的解构和批评也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焦点。后殖民生态批评学者指出,西方帝国主义者通过对诸如人/动物、人性/动物性、文明/野蛮、开化/原始等这些二元关系的建构以及对后者的他者化来提倡人类优于动物,人类应消灭动物性而达到理性和文明,这就使西方对殖民地动物的屠杀和对所谓的未开化的近乎于动物原住民的殖民统治和剥削合理化。澳大利亚生态学者格莱汉姆·哈根和海伦·提芬在其专著《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和环境》中指出,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中,认为某些人种优于其他人种的“种族主义”和认为人类优于动物的“物种主义”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正是这种在二元论的建构下将动物和所谓的具有动物性的野蛮人(殖民地原住民)的他者化使得殖民统治具有的合理性。只有打破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才能真正颠覆殖民话语权。

尽管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哲学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德里达并没有赋予它实用和功利的目的,但其对二元论的解构对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对二元论的解构使生态批评实现了从关注文学文本到关注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的转变,也促成了生态批评从仅仅关注自然环境到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中弱势群体的转向,极大地推动了“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的发展。

① Derrida Jacques.Positions.Trans, Alan Bass.London:Athlone Press,1981:P90.

② John·Parham.The Poverty of Ecocritical Theory:E.P.Thompson and the British Perspective.New Formations,6 2008:25-38.

③ Timothy Clark.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03.

④ Charlene Spretnak.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Contributions of Ecofeminism.”Worldviews and ecology:religion,philoso phy,and the environment/edited by Mary Evelyn Tucker and John A.Grim.Maryknoll,N.Y.:Orbis Books,c1994:181.

⑤ Val Plumwood.Feminism and Ecofeminism.The Ecologist,22,no.1 January—February 1992:12-l3.

⑥ 朱新福,张慧荣.后殖民生态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11(4):2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WW006)

作 者:王焱,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曲杨,硕士,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中心主义解构
还原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写于斯德哥尔摩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的《山河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