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2017-07-26 06:35李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想象

美育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的人。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部分,在心育中则将教育、智育、美育并列提出。蔡元培则是我国近代倡导美育的先驱,就学校美育来说,他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要求学校以各种美育形式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审美过程中学到知识。

高职语文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因此,在高职语文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语文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语文学科中具有强烈的美育因素,如优美、丑陋、崇高、矮小、戏剧、悲剧……同时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两个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正好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他们热爱生活,富有勇气,勇于追求真理,他们对美好的事物敏感和反应强烈。两者结合,就能够将美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可从简单的声音、颜色、线条、形状等感受到复杂的美感。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来了“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对于初次接触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作者那种不宁静的苦闷心情是一时难以理解和把握的。教师可以课前播放“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通过聆听,体验情绪,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也逐渐培养起来。

对美的自由联想也很重要。联想和想象,是作品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高职语文是培养高职学生想象力的坚实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优美的意境这些有利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受到审美形象的感染。如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教师可先简要讲述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后不幸丢失项链的情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安排主人公的命运,经过学生的一番创设后,再让他们去读作品,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会为莫泊桑巧妙的结尾安排——“项链是假的”而惊叹。再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抓住文中大量新鲜生动的比喻,如“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的白花”“月光如流水”“婀娜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像笼着轻纱的梦”“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等句子以及关于蝉声、蛙声的描写进行品析,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荷塘月夜图,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注入景物中的独特感受,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与作者共振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桥墩站着读者,那边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能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完全契合。他所强调的是读诗文的想象。而诗歌恰恰最容易调动想象。诗歌教学的重点应当落实到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欣赏上,它能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之句就用雄浑的笔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赞美祖国壮丽的河山,接着再由空间的广阔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这久远的年代里,在大江南北活动过的风流人物,给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学们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为建立丰功伟绩而英勇奋斗的雄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虽然也像这滚滚的波涛一样流逝了,但他们所建树的业绩却存在后人的怀念中,借助平时生活底蕴,充分发挥想象的翅膀,同学们不仅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进一步体会到词句的意境美的能力。

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感知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就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阅读范文就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老师,要重视对范文的朗读。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中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受到感染,怡情怡性。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做到先“情化自己”,然后“情入课堂”。以朗读为契机,再现了声、景、情之美,调动学生的感情。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听,细致体味语气、声调、节奏,感知其意韵,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读,读准字音,因音求义,因声求情,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

从审美范畴来说有美就有丑,丑虽不是美的,却仍是审美的范畴。在文学鉴赏中,既要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升华,同时又要学生感受丑的形象。教学中,首先必须让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如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和情绪的理解,注意从她一系列的言谈举止中,捕捉她美丽外表下那故作姿态、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学生就容易鲜明地感知这个极有心机、极善做作的形象,从而产生厌恶的情绪。而小说中林黛玉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弱者的形象,王熙凤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无不是忖度贾母的心思行事。在这里黛玉反衬了王熙凤,让人感到王熙凤巧于迎逢,增强了审美的价值,学生对丑的否定中认识什么才是美的。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同时,高职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是巨大的美学资源,是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情感世界的发祥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灌输的现状,要加强文化经典中众多的美学因素的发掘,加强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以情感作为传媒,让美走进学生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观念,以崭新的理念和实践,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朱小兰,对我国教育方针中美育的认识与思考[J],艺术科技 2014.3

[2]陈嫣湘,美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相结合发展趋势的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9

[3]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4]鄭江梅子,当代美育的精神内涵——人文主义取向美育之探析[J],美育学刊,2016.3

李彦,江苏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想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