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中问题切入的教学处理

2017-07-26 12:28康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科课文阅读教学

还清楚地记得,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语文老师在课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模式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解内容”“总结课文、理解中心思想、完成作业”三个步骤,千篇一律。所以老师下一步要干什么,我们总是会先悄悄帮他说出来。那时觉得很有趣,但多年之后自己走上講台,却怕了这种“公式化”的教学,除了怕自己的课堂也都在学生的“先知先觉”中被控制以外,还觉得这种模式助长了无情分析的风气,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偏离了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怎么样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开始,自然贴切地铺开课堂教学的内容呢?不同的课文,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下文笔者要结合自己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给大家谈谈:如何用问题切入,牢牢地把控文章全局。

用“问题切入法”讲课文,要点是如何找到能够切入文章内容的核心问题。找到核心问题后,再用一连串的问题继续深入下去,层层探究。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是一环扣一环的,这样才能保持文章的整体性。下面以《陋室铭》为例,看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关以后,便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篇短文写的是什么呀?”这不难回答,同学们肯定能回答到“陋室”这里来。接下来问:“陋”吗?此时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即“陋”或者“不陋”。不管学生怎么回答都不要紧,因为围绕“陋”与“不陋”来讨论探究,就是我们教学这篇短文的“核心问题”。

怎么表现“陋”的呢?作者直言“斯是陋室”这句不难找到,但是其他内容需要引导了,比如引导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苔痕上阶”反映出的居住环境的阴暗、潮湿(陋)。再比如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诸葛的庐”、“子云的亭”来进行类比。

怎么表现“不陋”的?引导学生从环境(“绿”“青”)的清幽、交往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的高雅(调素琴,阅金经)、生活的清闲(无丝竹之乱而,无案牍之劳形),以及同样用“仙”、“龙”、“诸葛”、“子云”去类比,等方面去理解。

最后再问“为什么事实上如此简陋的住所,刘禹锡却能有如此豁达的情怀呢?”引导学生理解“德馨”这一主旨。

再梳理一下,本课的问题是这样一环扣一环设计的:

第一层次:①陋吗?②怎么表现的?这一环节讲到直接点明、间接描写、类比手法。

第二层次:①不陋吗?②又是怎么表现的?这一环节巩固“类比写法”,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学以致用;另外,学习作者思路清楚的侧面描写。

第三层次,用“为什么事实上如此简陋的住所刘禹锡却能有如此豁达的情怀呢?”把前面两个层次统一起来,推出“德馨”这一主旨。

从以上设计环节可以看出,这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法”不但不用担心文章的要点会被遗漏,反而因这些问题让文章各个要点更有整体性了,而且各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水到渠成,自然攻破的。整篇文章下来,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把文章各个部分内容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也适时巧妙地嵌进了内容讲解中。除此以外,这种教学法还特别灵活,就算学生回答问题的顺序没有按照你的设想进行,只要你牢牢把握核心问题和全盘思路,“胸中有丘壑”,便可随时应对自如了。比如本文,如果核心问题抛出后,学生回答“不陋”,那就先按第二层次的思路去讲。一样的不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语文课堂和理科课堂比起来,理科课堂逻辑思维性强,许多同学思维便比较活跃。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都被认同为“枯燥无味”,学生容易打瞌睡。这种环环相扣的探究式课堂便融逻辑思维和文字间浸润的感情于一体,处理得好,课堂的生动性和整体性是绝对要优于理科的。

其实,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不少教师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肢解文本,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把鲜活的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味如嚼蜡。而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最应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中你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磨”掉了,就失去了语文老师最应该起到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深刻而生动的艺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如何把课上完整、上生动,只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总能找到最适合。

康汎,江西于都县贡江镇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理科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不服输的理科男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