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017-07-26 01:31茁,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实验室学院

蒋 茁, 王 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北京 100083)

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蒋 茁, 王 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北京 100083)

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合理配置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出发,坚持高效性、实用性、规范化和丰富化原则,选择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综合考虑各类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作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资源优化配置; 实验室管理模式; 实验室建设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强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建设,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实验教学比重的增加,在拓展实验室资源较困难的客观条件下,合理整合实验室现有资源、实现实验室资源效用最大化,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改善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研究实践了基于教学实验中心平台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2]、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成立生物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实现了资源、场地的共享[3]、华南农业大学从实验室管理和学院实验教学改革出发,提出并实践了以示范中心为目标的集中式实验室管理模式[4]、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实验室一级管理模式,并在实验室管理实际工作中就理念、体制等进行了创新实践[5]、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了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6]。

诸多高校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围绕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运转效率,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展开。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出发,进一步研究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总结实验室管理经验,是科学分析高校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建设高校实验室的前提和基础。

1 实验室资源配置现状与优化意义

在国内高校优质实验室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资源紧缺与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则显示出来了,这对实验室资源科学化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整合高校实验室资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1 实验室资源配置现状

高校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不高、实验技术队伍工作动力不够、竞争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7]。

一是实验室硬件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高校实验室管理以分散模式为主,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欠佳,使得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此外某些设备重复购置、部分实验室重复建设等情况也造成资金和设备的浪费;二是一些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欠佳,高校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实验室部分设备出现闲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实验室人力资源利用效益较低,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够健全,工作动力较难完全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不均衡,权责不够清晰的现象依然在部分高校中存在[8]。

1.2 实验室管理模式优化意义

高校在实验室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实验室优质资源紧缺的问题,对于高校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整合同类型、相近学科的实验室,统一规划布局设备采购和实验室环境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服务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实现实验室硬件设备资源共享的必经之路。

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强服务功能的有效举措。打破传统实验室的课程安排,统筹协调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时间和实验室设备运转安排;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丰富实验室功能,是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用、提升实验室服务功能的有效举措。

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是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高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强化实验技术人员责任感,明确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加强考核管理,是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发挥先进典型带头作用的有力方式,通过强化实验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提升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历史与类型

管理模式是指在基本思想和方式的指导下,一种成型的、能够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9]。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实验室管理机制的表现形式,在符合实验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之上,侧重于实验室场地设备、实验教师、教学对象、课程安排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将实验室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2.1 实验室管理模式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演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的历程[10]。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校沿用前苏联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将不同学科实验室归属于不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在院系的领导下和教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第二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高等院校提升了实验室工作的重视程度,纷纷成立职能部门专司实验室管理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院系具体负责、教研室直接管理。

第三阶段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规程》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在“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高等院校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革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广泛试点实验教学中心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管理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新时期。

2.2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分类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肩负着人才培养使命;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我国高校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实验室定位、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并根据教学环境和实验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

从实验室存在形态角度,高校实验室可以划分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教学中心、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教学科研型实验室、科研为主型实验室等。

从实验室管理体系角度,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分为3类,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体系以及学校—实验教学中心一级管理体系。

从实验室管理方法角度,借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2种管理方法,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也可按照类似原则划分为分布式管理模式和集中式管理模式2种,分布式管理模式也称为分散式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的分散式实验室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模式是以大类学科为平台建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11]。

从实验室行政隶属关系角度,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分为由教务处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模式、由实验室与设备处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模式、由资产管理处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模式、由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模式、由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由设备与资产管理处负责实验室管理的模式[12]。

从实验室组织形式的角度,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实验教学中心、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等实体建制的管理模式,以及由于科研合作等共同目标和特殊需求整合了多个院系资源、由多实体实验室的部分资源共同构成的虚拟建制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形成了体系较完备的实验室管理架构,将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实验室管理结构归纳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

图1 高校实验室管理结构

2.3 实验室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校级实验中心或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大部分采用一级管理体系,由学校主管部门配备专职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中心日常运转,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这种模式主要面向受众广泛的平台基础实验课教学,选课学生涉及跨学科的多个学院,对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教学素养要求很高,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状态透明,便于考核激励。校级机关的垂直管理简化了管理层次,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实验室开放信息透明,但需要协调较多学院、人员、设备,因此用于行政协调的成本会上升。由于许多高校实行全校开放式网上选课,对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求高,但是一种可以短时、高效服务于广大师生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设备、场地、开放时间等软硬件资源使用效率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此种模式下,学院和教研室的功能弱化,学生选课存在某些盲目性,在实验室单位时间选课容量人数限制下,学生时常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论课教学进度选择实验课,存在理论实践偶有脱节的现象。

采用“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系的校级和学院级教学实验中心或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学校职能部门负责宏观指导,由学院直接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在管理模式中突出强调了学院的管理作用。由学校职能部处协调学院统一调配实验资金设备,实验教学人员由学院统筹规划安排,实行实验室中心主任负责制。此种模式整合了部分实验室资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增加了实验室投资收益,同时学院参与管理更加了学科特点,而缺点是由于学院负责直接管理,存在一定的学科界限,需要校级管理机关加强统筹,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共选课平台和实验室资源平台,消除由单一学院管理的实验室资源流通障碍。

专业课程实验室依托理论课程采用三级管理体系,通常服务于专业性较强、受众面较窄的专业课程,对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性要求高,经常由教研室内部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或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课教师。因此实验室定位精准、管理便捷,实验课程严格依据理论课进度配合安排,但是这类实验室使用率低,实验室由教研室直接管理,学院和学校对实验室运转情况掌握不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状态难监督、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服务功能削弱。同样实行三级管理体系的教学科研型实验室、科研为主型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基本由教研室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掌握,管理相对灵活自由,虽然管理快捷简便,但是在实验室开放程度和资源共享率方面则较弱,在学院内部很难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资源配置效率也不高。

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分类特征,总结不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特点,将不同形态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3 资源导向实验室管理模式思考

不同实验室管理模式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教学科研工作量上升的现状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考虑,鼓励采用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符合大部分高校现状需求的,但是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分析总结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特征,认真挖掘实验室建设初衷,选择与实际需要契合度最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出高校实验室应有的作用。

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出发,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应坚持4条原则:

(1) 高效性原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实验平台建设,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实验室管理成本。

(2) 实用性原则。明确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依据实验室建设初衷和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在符合教学要求、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 规范化原则。一二级管理体系对行政工作效率和网络信息化工作要求较高,三级管理体系下教研室对实验室的管理相对灵活自由,院校监管难度较大,应加强对教研室负责人的培训,规范化地管理实验室。

(4) 丰富化原则。实验室管理模式不是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应本着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激励、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原则,根据不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建设多种类型的实验室。

4 结语

实验教学质量是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合理选择实验室管理模式是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影响高校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和实验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选择实验室管理模式,应基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坚持高效性、实用性、规范化和丰富化原则,选择能够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作用,有效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为高校培养理论优秀人才,建设“双一流”保驾护航。

References)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Z].2001.

[2] 刘晓华,刘宏升,王正,等.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99-102.

[3] 莫蓓莘.规范教学实验中心管理,追求卓越实验教学效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96-98.

[4] 甄文斌,杨文武.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4):163-164,178.

[5] 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慧.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77-280.

[6] 史作安,王秀峰,董进波,等.“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22-24.

[7] 王睿.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使用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43-345.

[8] 蒋茁.高校院系实验室资源的绩效导向配置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252-254.

[9] 张安勇,杨富国,陈常兴.普通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39-141.

[10] 张建功.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选择与创新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78-80.

[11] 徐海滨,任文轩.浅谈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0(2):182-183.

[12] 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93-95,99.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from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optimal allocation

Jiang Zhuo, Wang Y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China)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ocate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reasonably,improve the efficiency ratio of laboratory resources,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laboratory technicians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ource optimal allocation,a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is chos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high efficiency,practicability,standardization and enrich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reasonable judgment is made,and full play is given to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resource optimal allocation;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7.060

2017-01-29

蒋茁(1986―),女,辽宁锦州,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E-mail:jiangzhuo@buaa.edu.cn

王扬(1982―),男,辽宁阜新,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E-mail:wyang@buaa.edu.cn

G482

A

1002-4956(2017)07-0231-04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实验室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学院掠影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