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7-07-28 08:15陈芳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学数学

陈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社会对小学教育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需要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形成自身的學习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训练,巧妙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以便教师引疑解疑,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创设情境;引疑解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51-01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现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认识。

1.注意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可见数学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严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训练机会,让学生讲操作方法和过程、讲概念、讲解题思路、计算方法、讲法则运用过程。例如,在讲圆锥体体积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实验:在圆锥量筒里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体量筒里,倒3次正好倒满,连续做2次,再让学生根据观察的情况总结实验结果,即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高,都争着讲,从而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说说推导公式的整个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讲的过程中,有动脑、动口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思维逻辑性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效果,有依据讲述自己的见解,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清楚,严密准确。

2.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放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

此外,还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因为农村小学生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得人人参与动手操作。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发展学生思维是与学生质疑直接联系起来的,有质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有价值的提问能启发深思。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不断设置新的矛盾,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让他们在解决矛盾中经受锻炼,同时促使他们不断思索,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4.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圆柱体侧面积"这一知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拿出两个圆柱体,一个是用纸做成的空心圆柱体,它比较高,但较细;另一个是有机玻璃的实心圆柱体,它比较矮,但比较粗。接着问"哪个圆柱体的侧面积大"?一个学生说:"有机玻璃圆柱体的侧面积大,因为它粗,圆围大。"另一个学生举手反对说:"硬纸那个圆柱体侧面积大,它虽然细,但它高。"这时全班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争论不息,他们都联想到:圆柱体侧面积的大小与圆柱的粗细和高度有密切的联系。

让同学们争论一阵后,教师可进行启发:"同学们,这个很难由直观来解答,是否有一种计算的方法吗?"接着,打开用硬纸做的空心圆柱体,学生们立即发现,原来展开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一个长方形。接着问:"谁能算它的侧面积。"学生们都争着上来做,有一位学生上来用尺量了这个展开的侧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在黑板上很快算出它的侧面积。

随后又拿出有机玻璃的圆柱体,装着为难的样子讲:"这个实心圆柱体的侧面积谁会算呢?"它无法展开,学生们一下子鸦雀无声,静静的思索着。为了培养学生们"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不要急于让学生去看书,而是把展开的硬纸板侧面重新围起来展开,再围起来,重复做几次,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终于,有几个学生举手了,一个学生举手说:"只要用一根绳子量一下这个圆柱体的底周长,再用尺量一下它的高,就行了。"这时,拿出一根绳子,请他上来,而他兴致勃勃地到台上来测量,并在黑板上迅速算出它的侧面积。这时,趁热打铁问:"谁能讲出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一课本上的公式,由学生通过争论、观察、测量和思考,他们自己总结出来了。这样,就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成他们创造性地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小学数学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