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组织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2017-07-28 14:47周冰杨敏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困境

周冰+杨敏

内容摘要:流通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推进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流通业的发展面临着流通组织效率偏低的困境,制约着流通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基于中间层组织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流通组织的困境、成因以及对策。首先介绍了流通组织和流通效率的基本概念以及中间层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其次介绍我国流通组织效率面临的困境,并对其成因分析总结;最后基于中间层组织角度,针对其困境提出了包括构建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强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等优化流通组织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流通组织 中间层组织 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流通业是连接国民經济各部门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也是生产和消费各个部门的信息传递和功能连接的纽带,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流通产业还起到促进企业生产、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等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我国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虽然经过几个发展阶段,流通产业效率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流通产业效率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流通产业升级缓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与国际间的竞争优势。为此,我国政府开始注重流通业的发展,开始频繁出台相关的政策,逐步加大流通业发展的引导力度。

中间层组织理论可当做是交易成本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交易成本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中间层组织理论对流通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逐渐找到限制我国流通组织发展缓慢的根本因素,一方面为政府出台利于流通组织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解决中国流通组织发展滞后、促进经济转型和实现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也为建设科学化、国际化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流通组织效率和中间层组织理论

(一)流通组织效率

流通组织。流通组织即是流通产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实现最高效的交易活动。流通组织的内涵是流通产业内部各企业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组织结构状态以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产业组织学理论角度来说,流通组织是整合商品流通企业市场关系的组织,同时流通组织既是流通产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及其相互之间影响的反映,也明确了流通产业中各企业间的互相关联的格局。流通组织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流通主体,流通主体主要是从事商品流通业的企业或是人员,例如商业企业、物资企业、外贸企业;二是流通组织中小企业之间关系结构,该关系结构涉及交易关系、资源配置关系、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企业间的行为关系。

流通效率。流通效率是相对生产效率而言的,流通效率也就是流通产业组织的运行效率,但流通效率的含义要比生产效率更加复杂。其内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流通效率能够直接反映出商品从产生制造企业到消费者过程中所有环节的效率,即流通效率是整个流通过程和整体流通链条的综合流通效率,并不是简单的某一环节或企业的运行效率;二是流通效率不能直接利用工业组织常用的投入产出来度量;三是流通效率是通过多维度、多层次、更为综合的角度来诠释的。对于本文来讲,流通组织效率指的是流通链各环节中企业的运行效率,其主要包括商品从生产制造商经流通链到消费者的速度、流通业中多渠道分销商之间利益关系以及对其他环节的影响、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等几个方面。

(二)中间层组织理论

中间层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中间层经济最为活动的环节,是企业组织出现的产物。中间层组织理论是交易成本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其本质是流通业取代了交易成本理论中生产制造商的主体地位,将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更为复杂化。中间层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假设消费者和生产制造商包含的直接交易成本总共为T,中间层承担所有的交易成本为K,中间层组织与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直接交换进行竞争,当且仅当K≤T时,才能刺激中间层的发生交易。中间层组织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发展以流通业为主的中间层来减少生产制造商与消费者间的直接交易成本,实现市场的平衡发展和优胜劣汰发展。中间层组织理论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降低生产制造商与消费者间的直接成本、市场监督成本、市场信息的收集总结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促进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可靠度,降低市场的风险;减轻逆向选择的影响;实现商品交易活动的集中化和规模化,降低平均交易成本;能够及时地向经济市场发出明确交易信息;降低道德风险和本位主义行为;利于流通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利于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最优化;提供效益更高的规模化产品和服务。

运输中间层组织。运输中间层组织是指物流链条中介于运输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组织形态,运输中间层组织的产生主要是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造成的运输成本降低、信息成本节约和物流链价值综合决定的。交通运输活动中间层组织是交通运输市场微观结构的重要组成板块,其通过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为流通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大大地提高运输和物流的经济价值,降低交通运输交易成本。

我国流通组织效率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流通组织效率困境——流通效率偏低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流通链中各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我国经济链中各个环节的作用越来越细分,生产厂家注重生产,流通产业的重点是商品批发和物流业务,零售商注重产品的销售,从而形成了“制造商-流通组织-零售商-客户”的现代商业流通系统科学的体系,但流通组织作为我国的流通体系的主体,仍然面临着流通效率偏低的状况。其具体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流通链中的环节多、成本较高。我国目前的商品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生产制造商经分销商进入到消费者领域,尤其是分销商环节;分销商又分为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甚至更多,商品最终才实现从生产制造领域流通到消费领域。例如,海鲜的跨区域流通一般都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每个环节的增加都相应地增加成本。此外,现代化的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物流设施规范化与先进流通设备的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等原因,也是使得流通链整体成本高。

第二,流通体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严峻。虽然流通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缺乏信息产品的再开发以及其未适应规模化经济,导致商贸体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严峻,并已经成为了各个环节企业的难题。

第三,商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的失衡。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但商品、服务的供应能力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之间矛盾重重。其矛盾主要表现在流通业缺乏创新性、服务水平低以及标准化程度低等方面。

(二)流通组织效率困境成因分析

由图1可知,我国流通组织面临低效率困境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流通市场区域的分割现象;二是区域行政壁垒的特征。其中,流通市场区域的分割现象与区域行政壁垒特征有着因果关系,行政壁垒导致流通市场区域分割的出现。

流通市场区域的分割现象。流通市场的分割主要问题是城乡流通市场的严重失衡。城市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农村、乡镇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且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连锁经营产业。我国流通市场区域的分割现象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流通组织长期地处在“低、小、散”的初级产业形态层面,并且流通组织内部还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恶性竞争。

流通业作为连接城乡市场的纽带桥梁,对城乡的流通市场的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的“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乡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流通市场的流通效率和流通速率低,农村市场得不到有效地开发,进而导致城乡商贸流通市场出现了严重分割现象,阻碍了城乡商品的流通。此外,城乡流通市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差距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流通产业布局,流通市场结构矛盾冲突。农村流通业市场现代化水平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造成农村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缺乏竞争力,加快了城乡流通业市场发展不协调,城乡流通业市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流通业市场结构严重失调。以零售业为例,根据图2和图3的数据不难发现,2008-2015年,我国的城镇与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均衡现象极为严重,2015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13%,而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高达87%,可见我国零售业市场整体布局不合理,城乡零售业市场在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区域行政壁垒特征。区域行政壁垒对于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区域行政壁垒不仅使得物流商业运行过于分散化,而且每个地区都各自建立物流流通产业园区,阻碍了各个地区的物流行业的统一整合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因而无法建设大规模、跨区域的物流行业体系,造成流通业的运行效率低下;其次,以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分散化、粗放型的物流产业之间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物流产业大都受到社会非法保护势力和政府的垄断,行政壁垒相互勾结,使得部分物流企业取得了非法的独家垄断经营权,流通业的刚性成本不断上升,从而提高了我国流通组织的整体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

由于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动机,利用产业政策、企业管理政策以及流通市场税收政策等对流通市场实施贸易保护,因而导致区域市场分割现象大都是人为造成的。区域市场分割现象的主要表现包括流通组织在输送过程中许多的行政收费和罚款、物流企业的行政性价格垄断等方面。

基于中间层组织理论的流通组织效率优化对策

构建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提高流通产业集中度。我国流通组织若想突破流通市场区域分割屏障、环节和消除区域壁垒特征对流通组织的影响,必须构建跨区域治理协调体制,提高流通产业的集中度。因此,我国流通产业已经根据国家有关流通业的重大战略,例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积极探索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努力解决我国流通组织面临的流通市场区域分割和行政区域壁垒的困境。

强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我国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必须加强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有效缓解区域行政壁垒的影响,其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最重要是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政府必须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促进流通组织的管理创新,降低流通领域的体制化成本,最终达到我国流通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相持衡的目的。其次,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流通业的发展,尤其是政策方面,改进流通过程中的行政性收费和处罚体制,废除阻碍流通业发展的非法行政性税收和处罚项目以及跨区域市场整合的相关行政审批权。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理念,进步完善流通业相关政策,提升流通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最后,税收政策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流通产业的经营成本。

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从现有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化商贸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技术,对传统流通体系进行升级转型。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流通市场对流通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其次,必须发挥“新流通”组织提高流通效率的优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信息化工具,提升交易效率,减少流通链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打破时空的局限,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缓解和消除区域行政壁垒和流通市场区域分割的弊端,取得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李红昌,姜雨,高珊.中间层组织改善运输及物流效率作用机制分析[J].物流技术,2009(7)

2.孙金秀.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中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6)

3.何大安.流通产业组织理论的构建思路及框架设计[J].财贸经济,2014(2)

4.宋则,依绍华.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2)

5.郭守亭,俞彤晖.中国流通效率的测度与演进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黃世政.物流园区发展从囚徒困境到合作赛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3(9)

猜你喜欢
困境
夏日困境大“突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