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艺”,“成于乐”:塑造完美的人格

2017-07-29 20:58赵伏英
魅力中国 2016年48期
关键词:审美

摘 要:响应国家号召,让书法走进课堂,其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但当前书法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于书法艺术,没有“游于艺”,更谈不上 “成于乐”。怎样正确认识小学书法教育,怎样提高书法教育审美意识,对书法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游于艺 成于乐 审美 完美人格

引言

目前,书法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撰写了大量书籍、文章,这些方法对推动书法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仅仅是对书法教育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原因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对书法教育中怎样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问题仍触及不多,恰恰书法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以及指导书法实践。

一、书法教育研究现状

(一)现象和原因

如今小学生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知道何为篆书隶书,对明星轶事如数家珍,却不知王羲之、颜真卿何许人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家长心态不正,认为学习书法,投入巨大,收效甚微,若能为考试加分,家长又急功近利;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法课多被其他课代替;社会培训班老师水平良莠不一,为迎合家长需求,讲究速成培训。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①

诚然,这对我国现阶段的书法教育有着显著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书法教育的审美意识培养仍旧不够。

二、对书法教育的重新认知

(一)书法教育的抒情写意功能

书法教育,要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和审美的完美结合,体会笔墨的浓淡离合,体会“笔歌墨舞”、“书为心画”的艺术境界。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平后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告诉我们写字不等同于书法,写字是认知性的,它只讲究清楚、整齐、平衡等,而书法是艺术性的,它讲究线条或优美流畅,或铿锵有力;讲究结构的或平衡稳重,或跌宕起伏;同时讲究意境的天人合一。它由单纯的物质形象,表意符号变成了情趣高雅的艺术形象,甚至还包含了书写者的生命情思、审美趣味和审美评判。

(二)书法教育的字体审美功能

六千多年前的刻画符号,到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簡牍文等,逐渐演变成篆、隶、楷、行、草;法度也由积淀、确立、突破到创新;载体由甲骨、青铜铸件、竹简、纸帛甚至到岩壁;秦尚朴,魏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甲骨文金文的凝重,大篆小篆的规整,隶书的柔美,楷书的严谨,行书的灵动,草书的狂放,都是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因素。

(三)书法教育的以书育人功能

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卷中,书法家留下的墨迹、碑刻不计其数,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众所周知的张芝临池,池水尽黑,钟繇以手画被,布被戳穿,智永禅师退笔成冢等等,无不体现着他们对艺术的刻苦学习、严肃认真、执着追求。以刚烈而著称的颜真卿,面对叛军不惧,自撰墓志铭,死得轰轰烈烈,这种铮铮傲骨不正是学生要学习的民族气节吗?

(四)书法教育的哲学之美

书法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影响,字体结构端庄、均衡、不激不厉,正是“中和为美,居中守正,形端表正”思想的体现,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左顾右盼,穿插避让,协调一致,正是“以和为贵,中庸和谐”的境界。高度的形式美感且内含丰富,一阴一阳,一静一动,一虚一实,在一黑一白的世界里,充满气韵的美感和哲学思想的光芒。

(五)书法教育的姊妹学科借鉴

书法讲究绘画的布局和章法;讲究音乐的内在结构和旋律;讲究建筑所要求的平衡和美感,以及内部空间结构要求;讲究舞蹈的韵律和意境,在它和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文化遥遥呼应时,也可以从这些姊妹文化中发掘出丰富的教育因素,为书法教育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书法教育上的启示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非常重视人格的全面发展。他提出“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游于艺”讲的是掌握客观规律的自由感受,“成于乐”讲的是心理的自由塑造。“游于艺”、“成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对人格培养的关照, 通过学习各种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把它应用于书法教育大有裨益。知识与艺术的目的,培养的是一种文学素养。一切的精神生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结语

书法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怎样发现美,体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完善性格才是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小学阶段的书法教育,并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将来成为书法家,而是将书法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初习书法,欣赏书法,感受到书法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书法修养。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堂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逸峰,期刊,《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与对策》.

[2]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中华书局, 1980.下 同) ,此句杨先生译为“目标在`道' , 根据在`德' ,依靠 有`仁 ' , 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

[3]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此句杨先生译为“诗篇 使我振奋, 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所学得 以完成。”

作者简介

赵伏英(1978.7- ),女,河南郑州,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书法研究方向。

①李逸峰,《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书法教育.2013.6.P123--127

②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中华书局,1980.下同),此句杨先生译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有`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③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述而》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此句杨先生译为“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所学得以完成。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