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的教育更有力量

2017-07-29 22:43王昌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7期
关键词:母亲节本真母爱

王昌胜

让教育回归本真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是充分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潜能。而不是办学条件华丽外表的改变,也不是师生和家长一味追求的表面教育。

在母亲节这天,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此来引导学生“知感恩,敬父母”良好品質的形成,便准备了各班观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活动,以此让孩子们来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电影观看完毕,孩子们纷纷泪如雨下,有的甚至哭得稀里哗啦,大有“不哭就不爱妈妈”的意味。

对此,我问及学校班主任:组织观看影片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回答道: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我又问:看完后,是怎么引导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他们说:让他们回家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听完老师的话,我陷入了沉思中。学校的此次活动是由英语组教师结合近期学科内容,精心策划出来的“母亲节感恩教育”,值得大大的提倡。结合母亲节和学科内容进行策划活动,既会利用资源,又有课程意识,而且,学校的英语学科组在班主任的帮助下进行合同协作,更是他们合作意识的体现。

但听完老师的回答,心中总觉得还有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说不清道不明。仔细推敲了一下,我得出了结论:教师的感恩教育,在引导上有些表面化。

组织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其目的是正确的,在于唤醒孩子对母爱的感知。但,孩子们一个个像比赛一般地哭,就让这种引导从根本上变味了。教师的引导,关键在于孩子们在观看电影之后,他们应该怎么做。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呢?请说说你自己和妈妈的故事;回家给妈妈一个拥抱,说声妈妈我爱你;举一个事例来说明,以此来感谢妈妈……

为何反复强调要讲出具体事例,因为细节与心灵相通。让孩子们从自身的真实事例中回忆起母爱的点点滴滴,从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母亲的伟大之处。因此,引导孩子表达母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其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哭”,那么,感恩教育也停留在表面化,无法深入。

我并非对学校教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而是希望教师在教育的后续跟进和引导中,应更当注重引导和深入的重要性,从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入手,让孩子们从中感知不平凡。教育并不是“外秀”,而是要以触动学生心灵为出发点。

切莫忽略平常性的教育行为

一专家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后对我们大为赞赏:孩子们进行自主管理、主动参与,这种意识真的不简单,这样的孩子真有福气。

专家这么高的评价,让我有些意外。

学校的升旗仪式全程由学生主持,没有一位教师上主席台,包括进场离场的队伍秩序,也是由学生干部在组织,国旗下的讲话是与学校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宜,就连上周学校总体情况反馈,也是由学生值周干部总结,提倡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一词一句有板有眼,以上所有活动,都是由孩子们的视角让他们自主进行的。

这些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却大受赞誉,甚至还有教师反问专家:真有那么大价值?

教师的疑问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多年来,学校一直都坚持这样做的。虽然在起初尝试的时候遇到各种难题:学生组织能力不强,国旗下讲话全是“小大人”似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对日常工作的总结停留表层等。经过学校逐步的调整、修正、完善,现在学生的组织效果甚至好过教师。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原本如此,完全感受不到其好处,直至需要专家再次“点拨”才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并更加清楚其中的价值。

但值得我们的思考的是:为什么事情的价值还需要经过他人点评之后才清楚?我仔细想了一下,认为有两点:一是点拨人的身份,因为其是专家,所以我们格外地关注。平时生活中的权威、专业人士较少,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个上进的团队或个人,是需要不断强化和刺激的。团队引领者需要格外关注,利用各方面资源来激励团队持续进步。二是一项活动的教育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时间不能立马显现努力的效果;即使再好的内容,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师生不断的创造动欲望,也才不至于“理所当然、视而不见”。

常态下的教育更有力量。教育应该回归本真,因为朴实更能隽永,常态更显功力。

(责任编辑 周小益)

猜你喜欢
母亲节本真母爱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母爱大于天
不一样的母亲节
母亲节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母亲节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