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有效性的探析

2017-07-29 23:52龙璇
文教资料 2017年14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有效性

龙璇

(珠海市第四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摘 要: 新课标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课堂小组讨论是一种比较符合课标要求的学习方式。本文针对目前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提高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加以探究。

关键词: 小组讨论 有效性 反思和建议

近年来我校推广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以学生独学、组学、班学、教师指导总结为主要方式,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课堂中,小组讨论也就是组学,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不少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每次小组讨论都有一部分同学像局外人一样,要么自己看書,要么观望,既不参与讨论又不积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有效性没有发挥出来。

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对此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小组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师生角色,错误定位”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担心小组讨论的过程会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因此讨论活动往往被教师设计成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问题和任务,小组讨论实际上变成学生实施教师意图的固定步骤。

反思和建议: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在小组学习和讨论中,学生应当是主角: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讨论中,并适时给予点拨指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讨论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学习互动。再次,教师要关注小组中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基础较弱的学生,小组讨论恰恰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然交流的空间和方式,让他们大胆地交流。

二、关于“忽视学情,盲目设计”

某些教师没有考虑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导致过多地安排小组讨论的内容和次数。如本应由教师引入的部分设置了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安排组员讨论;在较易或过难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带来的结果是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浪费课堂宝贵的有限的时间。

反思和建议:小组讨论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在个人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时,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给学生创设有探究性意义的任务。在遇到个人难以全面解答的问题时,小组讨论能及时弥补不足,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讨论任务,学生才会有合作的动力,讨论活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三、关于“不讲时机,过度讨论”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动辄让学生讨论。其实,课堂讨论并不是越多越好,选择讨论时机很重要。过早讨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最近发展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只会白白浪费时间;过迟讨论,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一般来说,在以下情境中的课堂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1.当遇到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时。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本框的重难点之一,但是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比较困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以餐具为例,目前世界上人类进食的工具主要分为三类:欧洲和北美国家的人们用刀、叉,中国、日本、韩国等国人们用筷,非洲、中东、印度等国人们以手指抓食。在使用不同餐具的问题上,有人说“用两根筷子夹住东西太困难了,也可能会把嘴捅破”,“用手抓饭吃,多不卫生啊”,“刀叉是饭桌上微缩的武器,影响食欲”。(1)为什么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呢?(2)如果有外国客人到你家做客,你会拒绝他使用刀叉或用手抓饭吗?为什么?

通过特定的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感受到: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我们主张各国文化互相借鉴、共同繁荣。

2.当遇到某些容易认知片面的内容时。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时,给学生展示课本案例:

有一个学生,在乘坐飞机时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条:“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机。”空姐笑了笑,把纸条取走了。当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的警卫人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那个学生吓得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但是最终他还是被押上了警车,等待法律的裁决。

学生分组讨论:“开玩笑违法吗?”有学生提出:“开玩笑不违法,因为毕竟是说着玩的,并不能当真。”有学生马上反驳:“不对,普通的玩笑当然不违法,但如果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那么即便是玩笑也是违法的。”这些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很好的触发点。

四、关于“缺乏价值,无用讨论”

教学中的讨论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形:讨论的问题都由教师提出,忽视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有些问题采用讲解法或提问法就可以解决,没有必要讨论。

反思和建议: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安排多长时间能够达到既定的成效?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并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展开讨论?毋庸置疑,讨论内容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过程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那么,什么样的讨论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呢?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1.问题要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中的重点: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这两个知识点涉及学生对个人隐私内容的全面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相关讨论。

2.讨论的问题要有不确定性。小组讨论的价值是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

如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中学生上网,利大?弊大?”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并陈述网络的正面作用:快捷、方便、为生活提供便利等;网络的负面作用:诱惑欺诈、丧失公德、助长违法违纪行为等。最终得出结论: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发挥网络的优势,争做网络的主人。

3.问题的难度要适当。用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同时,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尽量兼顾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问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存在差异的各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各抒己见。

五、关于“准备不足,互动仓促”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以下情形:教师在授课时提出一个讨论问题,由于事先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给学生的思考時间也不足,故而学生只能按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和材料思考讨论,由于材料范围小、内容单一,因此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反思和建议: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把需要小组交流的活动内容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提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再进行组内交流,就能避免互动时盲目从众或无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六、关于“分工不明,被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的现象。有的小组为了有较好的表现,每次总是让学优生做小组发言人,其他学生则完全不参与,久而久之,小组讨论便形同虚设。

反思和建议:教师要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别结对的原则,4到6人一组,男女混编,细化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明确各成员的角色定位。如明确分配好小组长、发言人、书记员、监督员等角色,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小组讨论内容的合理选择是有效学习的物质前提;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促进,以积极的态度、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在学习讨论过程中的组织与监督是有效保证。小组讨论是未来课堂所需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应不断探究,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庞维图.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小组讨论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