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禅宗“顿悟”与审美“妙悟”之异同

2017-07-29 01:00武洁
魅力中国 2016年48期
关键词:异同

摘 要:禅宗的“顿悟”在概念上是一种直接的悟性体验,因在认识方式与价值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而在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妙悟”类属中国艺术鉴赏中审美方式的一种,极具特色。因两者都属于思维形式,所以在发生上或是形成上不可否认都有认识与实践的相通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同视角下两者的混淆。该题将试从审美对象和审美方式两个维度着力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论述。

关键词:顿悟 妙悟 异同

一、禅宗之“顿悟”

禅悟,是禅宗用语。从词义来讲,禅的本义是静虑、冥想,悟是指醒觉、憬悟,含有解脱的意义。两者在发生上和形式上的不同在于:禅是修持方式而悟则是修持结果,相同点在于都是为寻求到从了解到开悟至巩固成果的过程。禅悟的时间有快慢缓慢之别,所以悟分为两种体例:一为渐悟,指按部就班的悟入真谛的憬悟;二为顿悟,指刹那的、灵光乍现的悟出真理的觉悟。慧能所讲的顿悟,是指人们当下每一念心,都有可能从本身心中顿现真如天性。也就是说,依靠实践主体自身的力量,去探寻自身潜在的真如本性,所强调的是凭借自身的直觉体验,直接地、迅速地、完整地在自我心灵中把握。禅宗“顿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抛开一切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直接在自身上用直觉的方式把握它,并指出这种最高的绝对存在就在眼前的当下现实之中,是真实的纯粹的。特别是在审美感悟这一层面上,人们可以直接迅速地体验、感悟到这一绝对、永恒的存在。

禅宗“顿悟”说及其系列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从前期的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 ,转向后期的偏重主体心理和谐与审美感受的虚清空灵。

二、关于审美“妙悟”

“妙悟”指人们通过参禅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的至高精神境界。妙悟的过程就是无为,而在这无为中实现了有为的目的。 “妙悟”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是一种“智慧观照”和“天人合一”的特殊审美活动。它的中心思想与审美价值就是使人可以从审美活动中解压精力,开释情感,从日常生活的世俗功利状态下找寻一种去功利无目的审美态度,达到与审美工具即天地万物合一的艺术境界,拥有真正的“协调”存活状况,实现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指向。“妙悟” 在产生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个主要阶段:

1、“妙悟”的产生依赖于主体人直接参观作品并在短暂的过程中顿然生成审美意象,获得倾入内心较为深刻的审美感受。

“妙悟” 虽具有直观性,但要达到“妙悟” 的境界不仅需要主体长期对客体的关注还需要具备一个日常收集、归整、总结、反思总结的积累过程,不难理解妙悟的发生就是对积累的再升华。所以主体人只有经过量的积累,加以不断的思考,并注重对审美注意的养成,才能达到在一个不经意的时间里突然产生豁然开朗的自我“悟”的觉醒。

2、“妙悟” 的产生离不开审美立场的形成。

人从审美态度向审美立场的转变,是受到审美愿望与审美乐趣的内在鞭策的成果。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作品之为作品存在,即在于它以其内在视域为审美意象之形成提供了“空间”,也即为真理之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审美意象是随“看到”后直接获得的, 是一个共时性过程,表明“妙悟”在创造审美意象的过程中具有直观性特点。“看到”、“想到”、“悟到”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 三者几乎同时进行, 只是只有当我们后期进行理性分析时,才有意把它剖析为三个过程。

3、“妙悟”的最终落脚点是静而能虑。也就是说,要实现审美妙悟的最佳期许就要求主体做到虚其心灵、坚守清净。只有静下心、放下心,内心透彻,才方可更有效、更直接地获取审美妙悟产生的效能。阿恩海姆曾高度评价了意象在思维活动中祈祷的作用:“思想是借助了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而言语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 苏轼说: “空故纳万境”就是深刻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思空境界即对自我心灵的革新。

三、关于两者的异同

禅宗“顿悟”提供的悟的方式就是指在静思的过程中获得觉悟。以艺术创作为例,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路源于出现了的灵感并倾心执着于作品的造型设置、色彩对比及作品本身的导向意义等因素,是为结果而进行的一系列框架式的表达,虽看似完整但失去了创作的自由,使作品拘于格式化。如此看来,“顿悟”思想对于艺术创作的启示就在于,既保留创作元素的感性认识和细节,又破除创作者对元素个体的执着,将元素作为纯粹的直观,与之前或以后所见的创作元素具有不可重复的特性,重点在于发现美、创造美。

对于“妙悟”的理解,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阿恩海姆说:“每一次观看活动就一次“视觉判断”。“判断”有时候被人们误认为是只有理智才有的活动,然而“视觉判断”却完全不是如此。这种判断并不是在眼睛观看完毕之后由理智能力作出来的,它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 “妙悟” 同样是与看到和想到同时发生的直觉想象。审美妙悟讲求自然之大美,是物象与情感合一的理想境界。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倡导的“道”,不是教化他人的说教,而是“澄怀味象”之后所生发出的“会心”之道,是在观赏作品时洞悉圣贤的精神实旨所达到的自我精神的畅快。它已经不是简单的理性认识,而是将心与物贯穿起来的一种体验和感受。 所指的就是在澄净空明的审美心态中去体会天然万物的真善美。

结语

综上,禅宗“顿悟”和审美的“妙悟”思想的想通点在于都包含了悟道感受和意象思维,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期许。禅宗“顿悟”是猛然间醒悟,而审美“妙悟” 则是一种 “通” , 一种 “透”,说到底妙悟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直觉或是一种直觉的心理机制。“妙悟”不在于“悟中知”,而是在“悟中游”,云行水流,游戏自在,最是妙境。 但无论是禅宗的 “悟” , 还是艺术审美的 “悟” 其目的都并不是使人绝望,更多的是鼓励人你能够学会通过心灵与自然万物的融汇以期更和谐地生存最终实现对生活的美好夙愿。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增订本.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2]王德峰著: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5-140.

[3]陈涛.老子为道的智慧[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1.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8-340.

[5]鲁道夫·阿恩海姆.藝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41-342.

[8]贾涛.味相品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7.

[9]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14:157-160.

[10]杜道明.禅宗 “顿悟 ”说与中国古代美学嬗变[J].文艺研究,2005(9):54-58.

[11]张泽鸿.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妙悟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2014(9):117-122.

作者简介

武洁(1994.08-),女,河北邢台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当代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异同
手风琴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异同
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