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地“香”村

2017-07-31 23:02赵青
当代党员 2017年14期
关键词:潼南院坝家村

文︳赵青

“活”地“香”村

文︳赵青

土地流动

——当我们在谈论农村土地流向哪里这个问题时,其实我们是在谈论到底谁来种地的问题。土地产权不明晰,缺乏流转机制,导致有地的人不想种,或者效率低,想种又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人却拿不到地,最终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百姓种养殖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 图//潼南区委组织部

2014年6月初的一天,潼南区柏梓镇梅家村党支部书记刘琪林给同乡刘朝富打了一个电话:“人总要有个根,要不你回来,我们一起种地。”

那时候,刘朝富在城市务工,年收入近20万元。

如果回村里务农,年收入不到4000元,他不愿意。

村空地荒

拒绝刘琪林的,不止刘朝富一人。

在梅家村,超过半数的村民都在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梅家村已然是一个“空心村”。劳动力出走,地自然撂荒。

2013年11月,刘琪林刚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着村干部,组织了院坝会,收集民情。院坝会上,他和村干部听得最多的是一句顺口溜:“荒田荒土无人耕,浪费土地痛人心。”

“梅家村有3600亩耕地,3240亩都荒废了,荒地占了90%。”刘琪林说,“地里到处是杂草,最深的地方跟人一样高。”

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根”荒芜了,谁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梅家村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院坝会结束后,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开始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寻找出路。

“30多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土地的生产力。现在,我们面临着土地闲置的困境,能不能通过这样的制度改革,激活生产力。”在一次村党支部会议上,有党员干部提议。

梅家村想要盘活土地。

2014年9月初,多次被拒绝的刘琪林再次拨通同乡的电话。

“要不跟我们出去调研,看看荒地如何复耕,乡村是如何致富的。”他说。

之后,村“两委”班子带着干部、村民组长,先后到山东寿光、四川成都、云南景洪等地考察“取经”。

对症下药

2014年11月,经过学习考察,村“两委”决定,紧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精神,在不改变“集体所有,承包到户”的基础上,率先用好用活土地经营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刘琪林和村干部拿出了一套方案——

把土地变成股权。将耕地划分为良田、潮土、坡地等类别。根据类别,分别设定入股折量标准,以2000元一股计算,鼓励村民流转土地经营权,按股加入专业合作社。

把现金变成股金。鼓励村民以现金方式参与入股。原则上,每户村民入股金额不得超过五万元,防止少数人通过现金控股,改变集体经济属性。

“土地入股,能够集中经营权;现金入股,可以补充生产需要。”刘琪林解释,“散户经营,目前难以适应市场。把资源变成股份,能够破解劳动力不足的困境。”

2014年12月,潼南区百姓种养殖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

村“两委”成员、骨干党员,成了合作社的“领头人”,他们带头下地种田,并无偿垫付资金。

“很多眼睛盯着,等着看效果,我们不能当‘跷脚老板’。”刘琪林说。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动了起来。

现在,已经有1985人参股,占全村总人口的80%。刘朝富也在其中。他说:“其他村可以通过改革做到的,梅家村也可以。”

一人一锄,一人一力,渐渐地,荒地变成了良田。

2015年,2000亩地复耕;

2016年,2600亩地复耕;

2017年上半年,3240亩地复耕。

伴随荒地变为良田,村民的日子也发生了变化。

日子变甜

2017年6月20日,夏日的阳光洒进果棚。

葡萄快熟了,刘朝富拿出手机,定格画面,将照片发给在外务工的子女。子女们看见这些照片,跟他一样高兴。

“颗粒饱满,硕果累累。他们觉得,梅家村了不起。”刘朝富笑着说,“种地不比务工轻松,但可以在家乡挣钱,不觉得累。”

等到月底,葡萄熟了,订单来了,他又有一笔分红。

是的,在梅家村,日子就像那日渐成熟的葡萄,一天比一天甜。

跟刘朝富一样,种了一辈子地的曾仁芳也觉得生活有了盼头。

百姓种养殖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曾仁芳成了50亩套种玉米地的反包管理员。

玉米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统一购买,曾仁芳主要负责施肥、除草以及收玉米。

如果每亩玉米地的产量在500斤,合作社将以每亩地200元的标准,向他支付管理费。要是每亩地的产量超过500斤,超出部分的利润,合作社得四成,他得六成。

“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收入翻了几番。”已经干了两年多的曾仁芳说,“仅管理费就有一万多元。原来,梅家村的撂荒地都是金地银地。”

截至2016年底,梅家村基本形成了以蔬菜水果为主要产品、种植面积达2760亩的生产规模,累计实现经济收益3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200元。

乡村吃香

2017年6月21日,晨光熹微。

菜地里,李延玉又开始忙碌起来。

百姓种养殖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李延玉辞去工作,从城里回到村里,开始种地。

“在城市工作,给别人洗碗,每月能拿到一千多元钱。”她说,“回村里干,也能挣这么多。如果勤快一些,还能比这个多。”

眼看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陆续回到村里。

“过去,村里有1280人常年在外务工。”刘琪林说,“现在,已经有近700人回来了。”

在很多村民眼里,梅家村越来越“吃香”了。

2016年11月,潼南区百姓种养殖股份合作社股民大会召开。

会上,全体股民决定,把合作社连续三年的股民分红拿出来,继续推动改革——

扩大经营规模。布局以“渝佛桃”为主的“百亩桃园”,举办“桃花节”,开办农家乐,着力打造农旅融合产业;

完善生产配套设施。新建泥结碎石路,硬化乡村公路、产业便道,整治排灌水渠;

…………

“投入与产出,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的。”刘琪林说,“在这项改革里,党员干部吃苦在先,立了标杆;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盘活了资源;股份制度的规范,利了百姓。现在,我们拧成了一股绳,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猜你喜欢
潼南院坝家村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五绝·潼南天台山(外一首)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川北院坝
新时代如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卜算子·院坝会
说好潼南话 干好潼南事 做好潼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