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孔繁峙
要抓住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文 孔繁峙
三个文化带的建设要抓住当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文化带的主体是由历史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历史遗产加传统文化再加外围历史环境构成文化带整体。
摄影 汤涛
为加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保护首都古都历史文化风貌,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三个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个文化带的建设要抓住当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文化带的主体是由历史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历史遗产加传统文化再加外围历史环境构成文化带整体。这将涉及社会的很多部门和各行各业,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拿出整治、恢复、建设的具体方案。
西山文化带在三个文化带中更加具有特殊性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最为丰富,拥有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累。其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有很多特殊之处。从文化功能和性格看,长城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为古都提供的是服务和防卫。西山文化带提供的是文化;长城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是为城市生活保障服务的;西山文化带是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服务的;从历史功能延续的时间看,长城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其历史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衰退直至消失,而西山文化带不但与古都有着千年不断的文化联系,而且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兴盛;从文化的内容种类看,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文化带,是单主题文化,西山文化带是多主题文化,内容丰富,时代跨度大,级别高,都能构成西山文化带中不同地段的不同的文化主体,如上方山寺庙群、金代皇陵、周口店猿人遗址(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新洞人等地点)、云居寺、潭柘寺、戒台寺、法海寺、驼玲古道、八大处、大觉寺、三山五园等等,在文化含量上都是主体,需要防止主体文化过于分散和文化上的相互抵消,也要防止出现不知道西山文化的问题。
市政协“西山文化带保护和利用调研组”赴海淀调研
为此,我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根据文化性质的差别划分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功能区。可根据文化类别和历史影响,划出不同的文化功能区,使每处的主题文化更为突出,还可以根据西山文化的构成,提炼出一个“西山历史文化体系”,使西山文化形成一个历史文化系列,从而构成整个西山历史文化的整体。第二,把西山东侧的一线山区作为历史文化的重点区域。这是因为西山文化建筑的分布有一个特点,即南北分布的种类不同,东西分布的性质不同。东侧一线山区南北分布的多是寺庙和皇家建筑。这类建筑在文化上代表的都是古都历史文化的延伸,其中的“三山五园”就是古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而西部深山区,更多的是山村农耕文化和革命文化,历史上曾是古都文化的外围环境。因此,一线山区是西山文化带的主体,也是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区域。
建设文化带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形式,不但创造了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等新的发展方式,还直接带来了整个文化区域性质的改变,发展方向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当前的文化带建设,所面对的难点工作不是文化遗产自身,更多的是遗产周边历史环境的整治恢复,是整个历史文化环境的塑造。从目前看,文化带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文化遗产周边已不是当初的历史环境,也不是当初的文化环境,几乎都受到现代因素的干扰。如果只有文化遗产,没有外围的历史文化环境,文化带的社会效果及影响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重点研究解决文化遗产的外围状况和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深入研究文化带建设同村镇发展如何双赢的问题。首先是当地村镇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同文化带怎样融合,是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尤其是城镇发展建设的方向、方式需要深层次研究,如石景山、门头沟两个区大都处于文化带之内。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怎样同文化带融合?能否做到文化带的建设给门头沟、石景山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并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都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是当地产业结构要转型,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问题。一定要能够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因为文化遗产的有限收入不可能支撑区域的财政需求。再有就是如何在当地形成比较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这些都是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带的主体是文化遗产,但文化带建设的主要矛盾却不是遗产本身,而是外围区域的整治,产业的转型,是整个区域历史文化环境的塑造。
作者系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
责任编辑 崔晨 实习编辑 秦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