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2017-07-31 21:08■崔
书法赏评 2017年3期
关键词:竖画笔势笔意

■崔 岩

浅析“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崔 岩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米芾论书的话,并给予这句话以高度评价,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无等等咒”。董其昌可谓真知书者,他深知古人用笔的诀窍即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也可以说是“用笔千古不易”的最好注解。仔细观察古帖就会发现,古人的字每笔都是相呼应的,笔与笔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笔画的收笔都紧接着下个笔画的起笔,这就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楷书要当行书去写。其中的意思就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楷书的笔画看起来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笔画之间不像行书那样有明显的连带。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临摹古帖就会发现,楷书的每个笔画的收笔也都是向着下一个笔画的起笔方向收回,收笔后紧接着下个笔画的起笔,虽然没有牵丝和引带,但笔画和笔画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这就是古人说的“笔断意连”。如果笔画之间的“笔意”是相连的,也就做到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古人写字追求的是贵在自然,自然的书写状态就是笔意相连,每个笔画之间都像有贯性一样的,一笔接一笔地写下去,这样写出来的字,不仅自然顺畅,而且体势完备。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从理论上来说,就是笔顺、笔意和笔势的“三位一体”。

笔顺,就是写字时要笔笔顺畅。顺畅的笔法一定是收放自如的,在收时放,在放时收,收放互补而相协调。这就好比一个好骑手,在骑马时对缰绳的掌控,如一味地收紧缰绳,马就跑不起来;如一味的放开缰绳,马就会狂奔一气。只有对缰绳掌控得收放自如,才能让马随着骑手的意思奔跑。字,就如同马;笔,就如同缰绳;书者,就是骑手字能不能任意“驰骋”,完全靠对笔的掌控,只要笔顺了,收放自如了,写起字来就能“任意驰骋”。

笔意,就是写字时要胸有成竹,任意所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笔意要与作者的心意相通,灵犀一点的开悟可以流露出作者的功力、修养及一时的情感。笔意是隐于笔端的内蕴,是笔顺之灵魂,无意则不通,不通则不顺。

笔势,就是笔下的形势,阴阳向背、开合疏密等。笔下没有势,书法就没有生命,生命不存,写出的字便状如算子。笔画和字之间随意所如的收放生发,自然而然的因字赋形,是笔势的肯綮。如果把笔顺比作外功,把笔意比作内功,那么,笔势就是内外兼修。

做到了笔顺、笔意、笔势合而为一,就通晓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道;同样,懂得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道,也就明白了笔顺、笔意、笔势,二者是经脉相通不可分割的。

具体地说,用形而上来分析,或许更能明白:比如写个“口”字,先是左竖画起笔,起笔藏锋,至末端收笔时回锋。笔锋回到哪里是非常关键的,像颜真卿的楷书都是按原路回锋至起笔处,然后直接在竖画的起笔处写横画的起笔,起、行、收一气呵成。竖画末端的收笔,如同拉扯一根弹簧向下至尽处,不得不弹回一样,自然而然的贯性回弹。这样不但笔顺畅达,而且还能与下一笔画连接紧密。而原路返回的笔,再次使写过的竖画多了一层笔墨之力,这样的笔画自然圆润浑厚。紧接着,横折竖画写过,右竖画的收笔不做回锋,不向上原路返回,而是直接向左方行笔,紧接横画的逆锋起笔,至横画的前端,再原路向右行笔。米芾行书的“口”字,写法也基本如此,只是左竖画的回锋多数回至竖画一半或一半以上时,直接向右上方接横画的起笔,这是行书笔势的需要。但收笔的路线和笔顺都是一样的。写“口”字的竖画直接连带横画和横画直接连带竖画的行笔,就是比较典型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当然我们不能教条地执着于这样的用笔,只要做到笔下有,心中无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才是真正得“道”了。

明白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道,还须“进乎技矣”。若不进乎技,便只是理论上的所谓“通”,是纸上谈兵。要想将此道进乎技,除了大量临习古人外,还须像董其昌说的那样,“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提得笔起,筋骨才能内蕴、丰润。提笔是将全身之力贯注笔尖,如“狮子搏兔”,全力而为之。提笔也就是擎着笔,使笔在提按之间,笔画粗时可以按,细时可以提。无论笔画多么粗,笔毫按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将全身之力往笔尖处送,只有这样,才能像董其昌说的“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不使其自偃”。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还可看作是“八面出锋”。所谓八面,就是笔意无处不到,笔画之间回环往复,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没有起,也没有收。笔意所到之处,起笔就是收笔,收笔就是起笔,起收相呼,收放相应。小到笔画之间,大到字与字之间乃至行与行之间,都须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做到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就能“意在笔先,心手双畅”了。心手双畅,任意所如之时,岂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吗?

自从有了书法审美意识的自觉以来,从魏晋而后,没有书家不是遵循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之道的,这是千古不易之达道——大道。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政协书画院

猜你喜欢
竖画笔势笔意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欧来荣——“拟宋人笔意”作品四例
分析孙过庭《书谱》
楷书的笔势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悬针竖的写法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