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2017-07-31 00:17周静爽
理论观察 2017年6期
关键词:董必武五四运动共产主义

周静爽

摘 要:董必武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他的一生,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五四运动时期,年轻的董必武就为湖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了武汉中学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中共一大,不僅为党的建立培养了革命人才,更使湖北地区声名远播,扩大了武汉在中国的影响力。

关键词:五四运动;董必武;党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36 — 03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为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基础,促进了湖北乃至全国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为党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回顾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的贡献,有利于我们对早年的董必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为当今党的建设提供指导。

一、董必武革命思想的转变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受天然地理优势的影响,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为先进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武汉租界林立,武汉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幼年的董必武深受武汉人民反抗精神的熏陶,立下奋发报国的志向。1893年震惊世人的“麻城宋埠教案”使董必武意识到清政府的无能,也坚定了他寻求救国之路的信念。董必武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秀才,却有着反抗和创新精神。面对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他开始寻求变革之路。面对着处于灾难深重的民情和同盟会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年轻的董必武意识到推翻封建帝制的重要性,2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而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开始了争取人民解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虽然这些斗争并没有改变当时的国家状况,但却为他思想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在日本留学时董必武曾通过各种渠道接触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但当时并未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的世界革命的时代,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在先进思潮的引领下,中国的有志青年开始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这使得董必武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有了方向。与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反现实相比,这时候武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更加冷静理智的态度来传播和接受先进思想,此时董必武也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董必武常和李汉俊、张国恩进行交流,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很大提升,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现状。他曾指出:“孙的路子不对头,总是靠军阀。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1〕这时的他已经认识到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董必武在简记中曾明确表示:“在革命奉行思想、实践方式中,列宁与孙中山不谋而合……之后五四运动产生。在此发展局势下,中国……需要坚持群众路线。”〔2〕当时的武汉工人生活状况苦不堪言,民怨四起。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武汉地区的工人不断地同罪恶的统治者进行了斗争,如汉阳兵工厂工人、武汉三镇碾米工人、汉口铁匠工人的罢工斗争。这些罢工,不仅标志着武汉地区工人阶级的迅速崛起与成长,同时也使董必武认识到了广大人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他以后坚持领导工农群众运动奠定了基础。在深入的革命实践中,董必武逐步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

二、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的贡献

(一)创建武汉中学为党的建立培养革命人才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董必武思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实现国家独立,董必武决定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入手。通过对国内情况的思考,他认为目前可以做到的有两件事,即办报纸和办学校。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最终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把办报的想法搁置了,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脚步。

在多方协调和努力下,武汉中学得以创立。后来,为了解决了学生住宿、校园选址等问题,董必武得到了好友的支持和帮助。1919年秋,董必武创建武汉中学并邀请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武汉中学任课,他也担任武汉中学的国文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他还主编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期刊《政治问答》与《武汉中学周刊》,用文字来扩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此外,他们还通过《觉悟》《少年中国》等报刊杂志,继续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动。武汉中学于1920年春正式开学。在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的影响和号召下,武汉中学教育和培养了董贤珏、戴季伦、王文焕等大批的有志青年他们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进步学生的加入为革命实践奠定了人才基础。如陈潭秋的胞弟陈荫林,原本打算过太平日子,混饭吃,可是当他受到陈潭秋、董必武等人的影响,看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情况,终于醒悟并最终加入共产党,投入革命运动。1927年,陈荫林被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后被公推为省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最终为革命而贡献了毕生。

在董必武等人的努力下,武汉中学也逐步成为早期党的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为党在湖北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创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与党团组织发展革命力量

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先进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和共产国际的帮助都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准备了充分条件。五四运动的爆发使迫切建立工人阶级领导政党的想法在革命者的头脑中进一步发展。《劳动团体与政党》明确提出“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3〕的要求。面对着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酝酿建立共产党的事宜。经过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多次考察和思考以及共产国际提供的支持和指导。1920年七、八月间,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陈独秀当选为书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促进了其他地区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920年夏秋之际,董必武收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的来信。信中提议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早在这年春,武汉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就深入工厂,接近群众展开调查,发表了《武汉工厂调查》《武汉工厂纪略》等调查报告,这些报告让广大人民认识到了工人恶劣的工作环境,激起了千层巨浪,唤起了工人革命的热情。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武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建立起了传播新思想的各种社团,如恽代英等人建立的“利群书社”、高等师范的“励学会”,恽代英组织的“共进社”、女子实业社等。以利群书社为核心的先进青年,认为凡事要把根基稳固,不可求急,他们提出不可做高远的事,或者易于失败的事。其理由是他们认识到所有高远之事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小事的积累从而引起质变。这些认识为他们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践提供了指导。武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优势,工业无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当时的武汉有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考虑到武汉地区革命条件和工人运动的成熟,董必武随即回信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表示赞同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提议。为了加快推动武汉地区的革命工作,李汉俊和刘伯垂回到武汉迅速同与董必武、陈潭秋等人进行联系,同当地的共产主义者商量小组的成立工作。经过不断地争论和思索,同年8月,成立了武汉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为湖北地区的革命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开启了新的革命思路。它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地区以董必武为首的的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迈向了新的征程。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了壮大组织力量,董必武等人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两个组织的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人才。同时,在妇女读书会、青年读书会等协会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董必武还为参与人员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到工人运动中去参加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社团的成立,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具有组织性和指导性,吸引了大量的有志之士的加入,培养了大批人才,壮大了共产主义小组。

(三)参加中共一大使武汉地区革命党人声名远播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得到了提升锻炼。面对着灾难深重的中国,面对着民众的不断反抗,面对着共产国际的支持,建立共产党的要求也逐渐地提上了日程。1921年6月,经过共产国际成员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交流,一致认为在中国应当尽快成立正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在李达、李汉俊的积极推动下,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也同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提议。随后他们要求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出席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会议。

同年7月,董必武和陈潭秋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董必武与张国焘、李达共同起草了党纲和今后的实际工作计划。大會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利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4〕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组织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一大”结束后董必武返回武汉,和陈潭秋以武汉中学为基地进一步播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的思想。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共武汉地方工委,作为湖北省党的领导机构,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此后,董必武在争取民主革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篇章。董必武在中共一大上的出色表现,使全国的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湖北人民群众对革命形势的迫切关注和进行革命的热情,完整的呈现了湖北地区有识之士对革命前途的关注,也使湖北地区成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展开革命的重要区域,整体上提升了湖北地区在全国的声望。

三、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对党成立贡献的当代启示

(一)共产党人要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由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成为掌握政权的执政党的前提条件,是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的要求。董必武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出来的革命者,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促使他革命思想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也使他在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进而选择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想前提。

回顾过去,展望现实。如今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史。这95年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次次的辉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构筑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就是共产党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开辟新的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式,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虽然95年的历史中党取得了铭刻青史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如何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是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和建设道路。

(二)党要始终重视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记。宣传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宣传。

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武汉中学的创立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北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专门的人才,有利于革命在湖北地区的发展。此外,董必武在湖北地区创建的一些党团组织宣传了革命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如今,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要注重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在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党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新时期的人才更具能力,而不是像旧社会一样培养思想僵固的“人才”。

在重视教育的过程中,党也要充分认识到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刘少奇曾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对于马列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5〕为此,他要求党要建立经常的宣传机构并对共产党人进行经常的宣传工作,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提升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如今,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党要更加注重对共产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共产党人在思想上高度警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9.

〔2〕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4.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6.

〔4〕熊华源,陈扬勇.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8.

〔5〕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8.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董必武五四运动共产主义
董必武与6角钱“较劲”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舍车骑马去视察
董必武清廉为政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