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文物摄影的特性分析

2017-08-01 00:18孙志远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科学性文物摄影

■文/孙志远

新媒体语境下文物摄影的特性分析

■文/孙志远

新媒体及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物影像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传播渠道,也为文物摄影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面对新的媒介展示需求,以及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何利用摄影术拍摄优异的、符合展示需求的文物影像,展现出文物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是现今文物摄影的难题之一。本文从新媒体的呈现方式、文物特点等角度出发,总结文物影像的种类,剖析文物摄影的特性,从而为文物的拍摄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更好地记录与传达文物之美。

新媒体;文物摄影;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

1.背景

文物摄影是记录文物现状及进行文物文化宣传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伴随数字化技术相关的软硬件性能的提升,不断丰富着文物影像的表现方式,提供了更广泛的文物影像传播渠道。在这样的技术洪流中,文物摄影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愈发举足轻重。目前博物馆公众服务领域的新媒体展示方式可谓五花八门。线上服务包括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方式实现虚拟展厅、文物信息展示、路线规划、文创产品推介及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线下服务包括实体展馆的电子信息屏、触摸屏、数字剧场、VR头盔等方式实现文物信息展示、路线规划及互动游戏等功能。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数字多媒体展示方式所需要的文物影像也不尽相同,而文物摄影的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各种新媒体展示技术面前,如何拍摄文物才能符合各种展示的需求、充分体现文物的内涵之美是目前文物摄影行业的难题,既无相关规范可参考,也无案例或经验可循。本文结合新媒体的呈现方式、文物特点等对文物摄影的内在特性进行剖析,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文物摄影如何有针对性地记录、提取文物的内涵之美。

2.文物摄影的特性

文物摄影属于静物摄影。它与一般静物摄影的最大不同,是被摄物体——文物所具备的特殊性。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遗存,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文物摄影本身具备两方面特性。一是科学性,即文物摄影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科学记录工作,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地、忠实地记录文物本身的状况,具有很高的纪实性。二是艺术性,即要把文物之美充满艺术韵味地展现出来。

不同的新媒体展示用途,对文物摄影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程度各不相同,可分为两类。文物摄影的影像作品直接用于新媒体展示的(以下简称“展示型文物影像”),比如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体现的古建风光、文物风采的文物影像,要求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对其艺术性的要求很高,既能凸现文物本身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感受。而文物影像并不是直接用于新媒体展示(以下简称“记录型文物影像”),而是作为影像数据,需要再次加工才会呈现在新媒体展示中的,一般要求影像中去掉艺术性成分,比如电子画廊(二维)、三维数字化等展示手段,需要摄影师按照技术要求,不带有艺术创作的成分,获得文物整体、局部的正摄影像序列组合,达到减少畸变、色彩还原、足够连续等目标。从而为后期加工提供精准的影像,制作逼真的二维或三维数字化文物。

2.1 文物摄影的科学性

摄影是一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机械学原理等构成的工艺技术。一般情况下,文物摄影的首要任务是真实地把原物形象再现出来。罗哲文先生在《古代建筑摄影》一文中写到,“总之照一座古建筑、一个局部、一个花饰,甚至一个建筑群,首先要求把它照得清楚、端正、完整(这里所说的完整是分级的完整),这些,我们称之为摄影的科学性。” 也就是说,文物摄影的科学性指的是遵守客观事实,在忠实于文物本身特性的情况下,清晰完整地记录被拍摄的文物,不能出现纹理模糊不清、不完整,颜色不正确等现象。在新媒体技术手段需求面前,虽然文物影像用途各异,但对文物摄影科学性的要求都是一致:针对新媒体技术的需求,对文物进行合理、正确、有效的拍摄。不能够为了艺术而刻意更改文物影像的真实与科学性。

比如,针对电子画廊(二维)、虚拟现实(三维)等新媒体展示手段,需要拍摄一系列连续的文物影像序列作为记录型文物影像,以进行后期的正摄影像拼接或图片三维建模等工作,从而利用这些序列最终可以拼接出无畸变的、色彩还原度高的文物影像,或是结构和色彩精准的三维模型。假若在文物拍摄时,出现文物影像畸变而最终文物纹理拼接错误,漏拍文物影像使得文物纹理不连续,拍摄时未进行色彩校正导致颜色不正确等情况,导致拍摄出来的影像无法有效利用,就失去了文物摄影科学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拍摄中出现的错误,都有可能需要重新拍摄文物。反复提取文物将可能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对于文物摄影师而言,在为各种新媒体展示需求进行文物拍摄之前,除了熟练摄影技术以及了解文物本身特性之外,还需要了解该项新媒体技术的技术特性及需求,从而按需拍摄出真正有用、具备科学性的文物影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返工。

在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采集标准测试研究中, 挑选了院藏青铜器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作为测试对象, 拍摄获取其有效的、包含全方位结构与纹理信息的二维影像序列。在拍摄过程中,为满足文物摄影科学性的要求,采用了一台Nikon D3x全画幅单反相机,配合使用一只中长焦段的85mm镜头,以减少镜头畸变对后期影像处理产生的影响,以及x-rite标准色卡对所有采集影像进行色彩矫正。同时,为减少光斑对后期加工的影响,还采用了消除光斑的特殊布光方式。根据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器形特点,通过选择不同机位(正视、俯视与仰视视角)分别对其进行拍摄,共获得199张二维影像。经过后期加工,该影像序列成功获得带有纹理的三维模型。由此可见,科学性贯穿于文物摄影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对摄影设备和拍摄方式提出特定的要求。与以往胶片摄影时代相比,现代的记录型文物摄影更为复杂,要满足清晰、完整、无畸变、色彩还原度高、对应于后期加工技术的特殊要求等,是一种数字记录的过程。

图1 故宫博物院院藏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二维影像

2.2 文物摄影的艺术性

直接用于新媒体展示的“展示型文物影像”,由于更强调艺术表达力,因此与记录型文物影像不同,对清晰、完整、无畸变、色彩等方面的要求比较灵活,对摄影师拍摄时的局限性相对较小。通过结合新媒体展示内容、风格与文物自身特点,进行影像的拍摄,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更能挖掘、表现出文物自身的艺术美感与内涵。在影像拍摄与后期加工过程中,虽然不能为了加强艺术效果,而强行更改文物本身的真实与科学性,但也不用过于注重文物的局部细节或整体造型的清晰、完整,可以通过强调光影、颜色、反差、构图、镜头畸变等方式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传达出文物多角度的美。

图2 故宫博物院院藏点翠镶料珠海棠蝶纹头花二维影像

3.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剖析文物摄影的内在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是为了何种新媒体技术进行文物影像的拍摄,都必须以保证文物摄影科学性为第一位的原则,艺术性则根据需求或增强,或淡化,甚至完全去除。新时代文物影像的两大类型中,记录型文物影像越发完整地记录了文物最为真实、精细的纹理与结构,展示型文物影像则带来更多富有艺术美感的文物素材,满足了各种新型多媒体展示方式的需求,丰富了宝贵的文物影像数字资源。这同时也对文物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摄影行业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文物摄影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摄影术,而是糅合了多媒体展示技术的综合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挖掘、传达出愈发全面、多彩多姿的文物之美。

[1] 罗哲文.古代建筑摄影[J].华夏考古,1988(2):95-104.

[2] 王翔宇. 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3] 秦一. 文物摄影技术概说[N].中国文物报,2015-4-10.

[4] 徐国科.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观念的影响研究[J].大众文艺,2013(18):167.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

J419.9

A

1671-0134(2017)06-113-02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6.038

猜你喜欢
科学性文物摄影
文物的栖息之地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文物的逝去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文物失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文物掉包案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