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还是“娱乐趣味”?

2017-08-02 23:18刘冠南
卷宗 2017年7期
关键词:当代发展

摘 要:本文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我国动画电影从一味突出“文以载道”的政治教化功能到单纯地突出“娱乐趣味”的低俗审美阶段的发展历程,笔者在论述中贯穿着思考动画电影到底该 “文以载道”还是“娱乐趣味”?通过厘清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背景,美国动画电影成功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应该积极摸索 “文以载道”与“娱乐趣味”的平衡点。

关键词:“文以载道”;“娱乐趣味”;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各国全球化经济、思想、文化等不断地深入,使得中国人普遍的认知、审美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动画电影作为当前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动画电影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与市场份额,一度垄断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创造了如《狮子王》、《史莱克》、《千与千寻》、《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疯狂的动物城》等等许多经典电影,而且由电影衍生出的玩具、游戏等产业吸引全世界大众的眼球。

反观我国本土的动画电影,20世纪中后期获得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动画电影由于政治、技术、市场定位、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发展的滞后,佳作甚少以至于当代依旧落后于西方动画电影发展。本文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背景角度探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历程,并结合相关的动画作品,分析中国动画电影应该如何处理“文以载道”与“娱乐趣味”的关系。

1 20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特征——“文以载道”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电影进入发展辉煌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文艺为社会服务的方针,“要创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即采用民族传统文化形式教育大众,提升百姓的政治觉悟,这一方针奠定了中国动画电影之后30年的发展方向,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指出:“美术电影主要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他们。”[2]国家关于动画创作的方向性指导与中国传统文艺创作要求——“文以载道”传统要求相一致,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的目标——借助动画形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的教育。虽然这一方针与创作方向,使得当时的动画电影可以较为自由地借助神话、水墨画、传说、剪纸艺术、传统音乐等民族文化丰富动画的形式与内容,但是在今天看来官方关于中国动画艺术的创作对象与艺术定位明显与当前实际现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受众群不应该只限于儿童或青少年,而应该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大众欣赏。

1950年我国创作的《谢谢小花猫》、《小铁柱》等作品明显将传统道德和社会意识形态融入作品之中,著名动画导演靳夕先生提出了问题:动画电影将人的生活与情感简单化,给儿童造成一定的认知错觉。而后经过我国理论界和动画艺术家的分析、探讨,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融入了民族艺术形式以此来淡化靳夕提出的问题。于是乎产生我国第一部水墨题材的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以及后来的《牧笛》、《大闹天宫》、《金色的海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更是我国水墨动画的优秀作品,后来的学者将这一时期动画电影概括为:“中国学派”。影片中无论是水墨线条、剪纸艺术、民间色彩还是民族音乐、人物形象等极具中华民族的特征,而且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审美意境,但这些作品依旧体现“教育为上”的指导思想,强调“文以载道”传统文艺观,要求动画电影发挥对儿童的教化和社会思想的引导作用,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特征,重视影片政治性却忽略艺术性与商业性。从当代动画电影的欣赏角度来评判该时期的作品,在民族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呈现方面的确远远领先当代作品,但该时期作品也明显存在概念化、简单化、低龄化的现象。

2 20世纪末期中国动画发展低潮期

直到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到来,一方面为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电影呈现于世界面前提供有利途径,之前不少的动画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更加坚定了动画电影民族的创作方向,促使 “中国学派”再次繁荣。另一方面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化经济下的动画电影,依旧习惯于固步自封地借鉴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继续坚守以儿童作为服务对象的创作方向,强调政治教化功能的创作方针,骄傲地忽视了与国际接轨,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在动画本体属性、功能、技法等方面的认识依旧存在误区。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国外先进的电影技术,也部分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也在摸索中西结合的方式,如20世纪90年代上映的《南郭先生》、《三个和尚》等动画电影,其在造型、动画设计以及音乐方面继承了“中国学派”的特色,关注动画电影和民族化的融合。《三个和尚》虽然吸收了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如蒙太奇,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并没有掀起巨浪,相反,影片中民族化凌驾于一切之上,“成教化、美人伦”道德教育意识依旧浓重,依旧被束缚在“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化的本体传统之中,这种动画创作思路犹如一种桎梏,使得动画电影对审美时空中的自由想象、游戏心理、娱乐性的表达受到“文以载道”的限制,无法放开手脚大胆创作,更无法达到“乐”的张扬,深怕削弱了“教”的功能。“中国学派”的创始人特伟多年后评价《金猴降妖》说:“现在看来,好像太老实了,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后来拍摄的一些长片,都有这些问题,比较拘谨,节奏太慢。[3]其正说明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有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更需要突破教化功能的束縛,摆脱官方的教化观念,展现动画形式自身的自由与娱乐。

动画电影作为较为自由的创意产业,可以结合多种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当前最为活跃大众文化的产业之一。纵观西方动画电影发展,尤其是美国的动画产业,不仅在投资、创作、制作、媒体宣传、市场运作以及衍生产品等已形成成熟了的产业链,而且在动画理论研究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斯皮尔伯格与合伙人成立了“梦工厂工作室”,2004年改名为“梦工厂动画公司”动画就是创造梦想的艺术,不仅儿童需要梦,成人的世界也需要梦。因此,西方动画电影早已经摆脱了年龄限制,将动画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艺术形式,发挥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创作《埃及王子》、《怪物史莱克》等动画影片,影片中表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反抗叛逆的人物性格等充满了青春活力,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endprint

我国动画电影虽从文革中苏醒过来,但在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依旧包裹在政府中襁褓中,一时间无法改变“文以载道”的创作思想,在西方动画电影涌入国内激活中国受众娱乐消遣的审美细胞后,曾将辉煌一时“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渐渐失去了受众,失去了市场。其中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提供资金保障,设定创作框架,电影制片厂负责动画电影创作生产,国家负责动画电影销售和发行。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我国动画电影也开始逐渐向市场靠拢,但实质上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式与管理理念依旧计划经济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导致动画电影的创作严重缺失市场敏感意识,更缺乏对受众的分析。在西方动画电影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时,我国动画电影陷入迷茫阶段,期望继续创造我国动画电影的辉煌,但囿于固守民族化创作思路,使得动画电影的创作变得固步自封陷入创作低谷期。另一方面,20世纪末期,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技术依旧延续传统二维技术,虽然比早期二维动画技术有所改良,该技术对美术人才要求交稿,且程序较为繁琐、工作效率较低,这种“逐格拍摄,连续放映”一拍一的动画制作方式已落后于而当时日本与美国一拍二或一拍三方式,甚至日本还出现一拍四的拍摄形式。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在积极探索民族化融合的精品路线,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培养出成熟的原画设计者,而且该设计者美术底蕴要丰厚。不仅这一速度与技术已远远跟不上市场的要求,而且创作内容缺乏新意,表现形式也缺乏创新

由于国家提供资金保障、负责影片的销售、发行,电影制品厂在动画技术、制作工艺和流程比较落后、创作理念与形式方面都逐渐与市场脱节,我国动画电影生存能力逐渐减弱,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也日趋缩小。在外国动画电影进入中国是市场后,完美有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中国动画电影进入发展低潮期,一部分有有识之士也在积极学习、模仿西方动画电影制作技术与理念中,逐步摸索摸索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方向。

3 当代动画电影的特征:“娱乐趣味”

在外国动画影片的冲击下,中国动画电影在困境中与时俱进,国家政策的支持、动画创作理念的更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动画产业逐步探讨如何突破了传统动画生产观念,开始了动画产业化尝试。

新尝试在《宝莲灯》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该部影片全面借鉴国际动画制作、市场运作等方式,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动画造型到电脑特技,从音乐音响到舞蹈表现,从先期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基本都模仿美国、日本制作与风格,突出了故事性和娱乐化的时代审美风格,标志中国现代化动画电影的诞生,也表明中国本土动画传统的断链。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宝莲灯》获得客观的票房收入,一方面说明中国现代化动画电影的尝试取得初步的成功,国家放开对动画市场的管理,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动画电影领域,对改革动画电影的中国来说是一针强心剂;但另一方面从影片自身来说,该部影片存在很大的争议与明显的模仿缺陷,刻意模仿外国动画形式与风格,忽视了民族精神与气质的表达,虽然淡化了动画的教化功能,但突出于“娱乐趣味”与大眾狂欢。

进口动画大片强劲的市场表现以及衍生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改变了中国人动画片服务于儿童的观影心理,并开启了民族动画重整旗鼓的想象空间,动画的产业化转向成为中国动画人的普遍共识。[4] 2000年10月党十五届五中全会上重新定义动画,认为其是一个产业,并在其后的几年中,国家不断发文大力提倡发展动画产业,明确了动画产业的“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正是在官方发展动画产业的号召下,在先天不足的现状中,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产业,培养专业的动画人才,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与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市场运行中也给予高度的关注,客观上促使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一派欣欣向荣,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以下简称《喜羊羊》)系列电影获得了1.2 亿元票房收入(投资1200 万元),《熊出没》系列、《龙之谷》系列动画电影在进口动画电影的夹缝中获得了生存,但无法外国动画电影相媲美。究其原因就在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性不强,无论是编剧、台词、人物造型等都缺乏个性,更缺乏寓教于乐的艺术表达方式,一味地突出娱乐性,抛弃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民族审美精神的体现,依旧服务于少年儿童。而且当前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审美方向从“文以载道”走向了“娱乐趣味”,并没有找到两者结合的平衡点,即使这些动画电影也有不少成人年观看,但绝大多数是为了陪孩子欣赏。

4 “文以载道”还是“娱乐趣味”?

纵观美国近些年的动画电影发展,电脑特技精湛,三维动画技术的完善,互联网的flash动画普及,好莱坞经典的叙事结构、语言的诙谐幽默以及长久以来市场受众的积累,使得美国动画电影一直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动画电影一方面根植于本国独立、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普世价值观等的民族文化底蕴,普世价值宣扬平等、博爱、自由、人权等等内容具有普适性,也是人性中最普通的心理需求,正是普适性文化价值让美国动画电影得到全世界受众的认可。如《疯狂的动物城》兔子朱迪求个性独立、自由,在众人反对的前提下,他坚信自己,通过个人奋斗与努力实现了儿时做警察保卫城市安全的英雄梦想,也获得了众人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他痛苦过、失落过、懦弱过、放弃过……,这些英雄人物与普通一样,一点一滴在生活磨练中成长起来,正是这种平民式的英雄人物在酸甜苦辣生活中不懈坚持与努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评判,让全世界观众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与满足。另一方面善于将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普世价值观与别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花木兰》花木看在典型的东方审美的面孔中——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以及乌发,融如美国式人物的独立、勇敢、聪明,被塑造个人主义的女英雄形象。”[5]《功夫熊猫》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设计人物动作、形象,融入烹任、烟花、武术、禅学、建筑等等中国文化元素,乌龟师傅仙风道骨之神韵,盖世五侠武林高手之象,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传统文化之韵味,成功俘获中国受众的眼球。endprint

虽然美国动画电影中不遗余力地宣扬美国国民精神——个人主义与普世价值观,但其注重挖掘动画电影中趣味性的表达,强调满足大众娱乐审美的心理诉求,同时也让大众得到启发思考人生与生活。可以说,美国动画电影找到了“文以载道”与“娱乐趣味”平衡点,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与感悟。纵观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其服务对象始终没有扩展到各个年龄段,其功能要么一味地追求 “文以载道”强调教化功能,要么单纯地“娱乐趣味”仅仅停留在让儿童开口笑的层面上。在多年模仿、摸索发展中,中国动画电影也正在逐步探索“文以载道”与“娱乐趣味”平衡点,2015年国产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圣归来》,笔者认为是当前本土动画电影的优秀之作,从民族文化中找寻大家熟悉的故事与人物形象,借助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与结构加以改编,讲述孙悟空与江流儿互相陪伴的冒险之旅中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英雄故事,将传统《西游记》孙悟空从天上降落到人间,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传说中的天不怕、地不怕且法力高强的孙猴子。当他发现自己法力全无之时,失败的滋味让他变成有自私、自卑、冷漠无情,但最终战争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人,成功了拯救了江流儿也拯救了自己。人物性格鲜明、造型设计等充满了民族文化底蕴,《人民日报》评论说,该片是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不少奖项。

《西游记之圣归来》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本土动画电影巨大潜力,也说明了中国动画电影正在努力摆脱“文以载道”教化功能与低级 “娱乐趣味”,也走出一味模仿照搬的低级阶段,真的在借鉴国外动画优秀形式来表达民族精神与文化,并结合该时代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创造了老少皆宜的动画作品。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其中历经种种,总体来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强调“文以载道”教化功能阶段与模仿、照搬突出“娱乐趣味”的审美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官方还是动画艺术家们都在积极地摸索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道路,也正說明了单方面地突出“文以载道”或“娱乐趣味”都是不科学的,而应该寻找到两者最佳的结合点,让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在动画电影中获得不同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文献

[1] 陈荒煤.当代电影(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106.

[2] 张松林、贡建英著.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46 .

[3] 周晨. 文化生态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130-131.

[4]冯东、罗潇潇、丁卓. 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3):185-188.

作者简介

刘冠南(1984-),男,武汉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背后的当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