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集效应前提假设的城市病应对机制设计

2017-08-03 11:37姚宇王琪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

姚宇?王琪

【摘 要】 城镇化源于生产要素空间聚集所引致的社会效率提升,城镇化的弊端——“城市病”也正是因为空间聚集所引致的社会效率下降。聚集效应的前提假设包括:个体间无碰撞成本、自然环境降解能力无限大和聚集点土地质点化。应对方案主要有:基于个体城镇空间布局的应对方案,包括立体空間布局、模块化布局、信息化城镇;基于“城镇群”空间布局的应对方案,包括卫星城镇、城镇群。

【关键词】 聚集效应;城市病;应对机制

一、聚集效应的前提假设和分散效应作用机理

城镇化的形成来自于生产要素空间聚集所引致的社会效率提升,而城镇化的问题——“城市病”,也正是因为空间聚集所引致的社会效率下降。当城镇人口聚集效应所产生的运输成本降低,变成了土地拥挤而导致的通勤成本提升;当道路高效利用的公共基础设施效率提升,变成了因环境无法降解导致的公共基础设施效率下降;当人口密集提升的学习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变成了因人口过度密集提升的个体碰撞成本提升和针对性信息欺诈:“城市病”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应对“城市病”问题也必须在生产要素的空间变化中寻求答案。

1、聚集效应的前提假设

“城市病”存在的原因是聚集效应的前提假设,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存在,导致了生产要素空间聚集过程中“城市病”的发生。聚集效应前提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个体间无碰撞成本。个体间信息充分完美,是“主流”市场化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聚集效应分析的前提部分承接了这一假设,认为市场只存在信息搜寻成本,完成的交易一定是充分信息,社会不存在广泛的个体碰撞成本。由于假设个体之间根本不存在包括羡慕嫉妒心理和针对性策略行为,聚集并不会导致个体间碰撞成本的增加,而只会带来个体间学习效应(知识溢出)和信息溢出效应的提升。但事实是,这样的假设根本不存在。人的社会属性既包含了相互学习和正向模仿的良性竞争行为,也包含了因嫉妒、攀比、压制而产生的针对性策略负向竞争行为,只强调前者的聚集效应,无法分析和解释后者产生的社会问题。

(2)自然环境降解能力无限大。这一假设同样来自“主流”经济学的市场化理论,只强调生产要素的正向贡献而忽略环境约束,是从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到索罗新古典增长模型共同的特质,也是聚集效应分析的前提。这时,聚集就只表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本)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即规模经济。但事实并非如此,环境的外在约束无时无刻存在。自然降解力对人口密度有着基本的要求,噪音、粉尘、碳排放都对聚集程度有所限制。只强调前者的聚集效应,无法分析和解释后者产生的社会问题。

(3)聚集点土地质点化。从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开始,城镇就一直被作为一个质点而非一个空间来理解。质点的理解使得运输成本被定义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广阔空间,而不包括城镇内部的结构空间。此时,要素聚集就只会带来运输成本下降的正向结果,而城镇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的通勤成本提升负向结果则被忽略。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的状况是,跨越城市的运输时间或运输成本远远小于大城市内部通勤时间或通勤成本,城镇质点化的理解,让城镇化管理无所适从,只强调前者的聚集效应,无法分析和解释后者产生的社会问题。

2、分散效应的作用机理

“分散效应”是与“聚集效应”相反的生产要素空间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生产要素由聚集地向空白区域扩散而导致的社会生产效率提升效果。分散效应的存在,正是对聚集效应前提假设的否定。由于聚集效应分别假设的个体间无碰撞成本、自然环境降解能力无限大和聚集点土地质点化等不存在,以上情况所形成的经济负效应将聚集过程的经济效益推向了反面。当城镇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不但不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反而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下降。此时,生产要素的空间分散反而会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生产要素分散效应的基本作用机理如下:

(1)降低城镇内部因土地拥挤造成的通勤成本提升。生产要素聚集的城镇化过程,随着聚集规模的增加,会使得社会现实越来越背离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土地拥挤程度会越来越严重,特大城市更是如此。运输成本的主要矛盾也由此从城镇外部的整个经济空间转向了城镇内部,城镇内通勤较之城镇间运输时间往往更长。分散效应的着力点就是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向其它土地拥挤程度较低的小城镇分散,以实现社会整体运输成本的降低,从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2)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减小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成本。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成本,使得城镇人口聚集的现实与城镇化经典理论背离程度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加速提升。城镇交通事故随着人口密度频次提升,就是这种碰撞的最典型事件。碰撞成本与学习效应随着人口密度增加提升的速度相比更快,最终导致了城镇聚集引起社会生产效率下降。分散效应的着力点正是通过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镇分散,实现社会整体碰撞成本的降低,从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3)降低人口密度,提升自然环境对居民行为的降解能力。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噪音、粉尘、碳排放等污染的降解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完全效果,但随着人口密度提升,自然环境的降解能力与污染发生的比重加速下滑,全社会因人口聚集而发生的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量加速提升,较之道路等社会基础设施利用率提升对社会再生产效率的正向贡献。负向贡献会随城镇规模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大乃至超越。分散效应的着力点正是通过引导人口向其它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镇分散,实现社会整体基础设施利用效率的提升,从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二、“城市病”应对方案

1、基于个体城镇空间布局的应对方案

(1)立体空间布局 。建立立体空间布局,是降低城镇内部通勤成本、减少个体碰撞和缓解土地拥挤效应的重要路径。立体空间布局可以通过在有限面积范围内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的空间结构、拓展城镇空间使用范围来逐步实现。从而既满足聚集效应的实现前提,也变相地实现了分散效应。立体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立体的交通体系构建。通过地铁、高架环线等空中、地下的立体交通体系构建,既可以大大节省基于平面交通的城镇通勤成本,还可以在扩大城镇平面范围的同时,保证通勤时间不显著增加,仍可以缓解道路土地占用加剧的城镇空间拥挤化,还可以减少人口流动中因拥挤而发生的碰撞成本。

二是立體的城镇功能构建。城镇空间的合理利用不仅限于交通体系构建,城镇的其它功能也可以在立体空间中得以扩展。建筑高层化和地下空间的拓展,可以成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加城镇可用面积,并且减少碰撞成本和降低通勤成本。聚集效应发挥的前提,将因立体化城镇功能构建而接近得以实现。

三是立体的自然环境优化体系。自然环境也可以在立体空间中不断优化。地面绿化面积和平面蓄水面积的不足,可以通过空间绿化(空中花园)和空中平面蓄水(楼台泳池)予以补充。城镇建筑立体墙面的绿色能源化,更可以有效降低城镇碳排放。

(2)模块化布局。城镇的功能模块化布局,是降低城镇通勤成本最重要的软性管理方案。通过将相互通勤频率较高的单位规划在相邻或相近区域,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城镇内通勤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关联人群的信息传递成本、提升关联人群的学习效应。模块化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同质化模块。即将同类型或类似企业布局在同一区域,如产业园区。这种类型的城镇化模块使企业可以共享生产要素和企业经营资讯,使该行业从业者可以承受较低的通勤成本并享受较高的学习效应,同时也便于针对该种行业特殊的市政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互补式模块。即将两类功能上完全互补的产业布局在同一区域,如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由于互补性企业之间通勤频次较高,这种类型的城镇化模块可以使互补型企业之间通勤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大幅降低。

三是单元式模块。即所有相互关联的企业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单元内每种类型企业数量不多但缺一不可,如居民社区。由于各类型企业对于单元内人口都必不可少,成套化配置才能实现通勤成本下降。为有效降低通勤成本,单元式模块要求企业类型尽量全面。

(3)信息化城镇 。获取信息是通勤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信息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城镇通勤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并在这两项成本降低基础上,降低土地拥挤效应和个人碰撞成本。城镇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等在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理应是现代信息化城镇公共设施的基本组成。只有信息的硬件联通,才有可能替代现实的道路联通和见面沟通,而后者的通勤成本远大于前者的信息传递成本。

二是建设虚拟和现实的生产要素信息和商贸信息交互平台。如果说公共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信息化的硬件条件,建设虚拟和现实的生产要素信息和商贸信息交互平台,就是城镇信息化的软件内容。信息化的目的在于获取市场信息,单纯的硬件建设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通过政府搭建或政府引导企业搭建信息化平台是信息化城镇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

2、基于“城镇群”空间布局的应对方案

(1)卫星城镇 。卫星城镇是城镇规划的一个概念,是城镇模块化布局在大都市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卫星城镇地处中心城市周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是同中心城市有着密切功能联系的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共同组成大都市。

卫星城镇是城镇化聚集效应过度而展现出分散效应的结果,分散效应使中心城市里的生产要素向郊区分散,避免中心城市因过度膨胀而形成的“城市病”。卫星城镇与中心城市(即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一方面具备自身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承担中心城市的某方面功能,在城市功能各方面都紧密联系。一般来说,卫星城镇有按规则构建的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日常通勤成本低等特征,一般通过绿地来防止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心城区相粘连。

(2)城镇群。城镇群是城镇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结构组织形式,是生产要素空间聚集效应和分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镇内通勤成本与城镇间通勤成本的均衡。城镇群是在地域上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分布的若干城镇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镇集群,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卫星城镇的联合体。

城镇群的作用和特点主要包括:

一是分工合理化。城镇群多集商贸职能、工业职能、金融职能、文化职能于一身,空间密集程度高但空间布局更趋优化,可以形成城市之间合理的职能分工和相互促进,避免中心城市过度拥挤;

二是城乡一体化。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所提供的广阔空间自然降解能力,做到松紧相间、局部集中、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宇,李忠民.基于生产要素发展的西部城市化进程分析(1999—2008年)[J].新西部,2009.18.

[2] 姚宇,李剑.二元经济转化中的人口城市化效率模型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3] 姚宇,赵雨晴.我国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的三因素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4.11.

[4] 姚宇,章晶芝.信贷规模与配置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作者简介】

姚 宇,男,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王 琪,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
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有效应对之探索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欧盟“双反”问题及其法律性对策研究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应对机制探析
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研究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