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与探索

2017-08-04 19:35李继中
职教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信度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

摘 要: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子较多,因而教学效果千差万别。目前,没有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各院校无法准确评定其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等级,难以定量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基于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定量评价,为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提供一种参考方法,供院校评价各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参考。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性指标,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和人才培养过程有效性评价两部分。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是结果性评价,呈现为校外评价,培养过程有效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体现为校内评价,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是校内与校外评价的结合,也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总体性评价。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信度

作者简介:李继中(1963-),男,湖南新化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及高职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規划重点课题“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编号:GZYZD2011005),主持人:李继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重点教研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编号:701422J05019),主持人:李继中;2015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实践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编号:GDJG2015267),主持人:李继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8-0019-07

一、引言

工学结合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且工学结合教学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因此,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一项系统性评价,目前缺乏评价标准。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多,院校间的实施差异性大,亟需建立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指导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子分析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包括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评价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评价,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评价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课程建设的有效性、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效性、师资的有效性、教学模式或方法的有效性、人才培养质量等因素的评价,需要完善的系统性评价体系。

(一)有效的校企合作为教学有效提供保障

企业用人,学校供给,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不存在学校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机制。学校培养人才,旨在提高社会影响力,吸引生源,提高生源质量;企业追求经济或社会效益,人才是资源,不是效益本身,因此,企业与学校的供需容易出现脱节。在效益方面,学校与企业具有相关性,即社会效益,需要政府驱动,校企协同。政府可通过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驱动校企联动,确保办学的有效性。要保证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必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的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驱动校企合作的决策依据。我国目前缺乏操作层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具体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获利性和积极性;缺乏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标准。第三方评价机构应由行业企业代表、学校代表、政府代表、社会各阶层代表等组成。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可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有效的校企合作可协同校企双向,有效办学,为工学结合教学提供基础保障,提高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二)综合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位确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由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培养过程的有效性决定。综合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位需要有效的校企合作,由企业一线专家、专职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综合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位可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结构与课程要素;综合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结构,对应的知识、能力、素养确定课程要素。因此,准确的综合职业能力定位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有效的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合作的结晶,关键在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与全人培养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是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融合;培养内容的解构决定课程要素,呈现为知识、能力、素养与综合素质[2]。专职教师必须对职业能力要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针对适宜、高效可行的课程体系,并明确有效的师资、培养环节和路径、教学资源与条件的建设方案、评价标准等培养要求,确保培养过程有效。

(四)有效的师资是教学有效的关键

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是师资,“双能力”型师资是工学结合教学有效的保证。“双能力”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师范体系培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经历与专业实践积累。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专职教师必须具备两种资质,一是必须参加9~10学期的大学师范培养,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再经历4学期每周10学时的职教见习,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才具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二是职业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除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外,还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职业经历,并要求经常到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企业发展情况。企业的兼职实训教师必须24岁以上、通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资格[3]。我国高职师资的培养体系不完善,任职资格制度及聘任制度不健全。除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外,其它培养环节,聘用企业兼职教师的机制不健全,往往缺失企业兼职教师。目前,高职师资是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短板。

(五)有效的教学条件可促进教学有效

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配套,不是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条件。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条件是职业情境与教学情境的融合,教学情境是基本的教学条件,必须映射对应的职业情境。条件建设是一个职业情境解构与教学情境重构的过程,建设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素是课程体系对应的知识、能力、素养。其中的知识不是学科体系的逻辑知识,而是基于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呈现为应用与技术领域,内在联系为工作逻辑;能力也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技术应用能力;素养既包括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谐品质等,也包括职业素质,如工艺规范、操作流程、安全防护、环保意识等。教学情境融合了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同时映射职业情境的关键要素,能提供学习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情境条件。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条件建设必须完成职业情境的解构和教学情境的重构,实践教学条件不再是企业生产用的真实设施,而是经过教学化处理的专用教学条件——教学情境,既具有操作功能、操作规范、安全防护、任务再现、协作等职业情境要素,更应具有开放性、可测试性、可重组性、可维护性、高可靠性、教学演示与评价等教学情境要素[4],呈现多功能一体化开放式的特点,集教、学、练、竞赛、培训、创新制作、演示与评价、研讨、科研、工种鉴定、教师指导与备课等于一体,实现教师、学生、教学情境、工作任务、职能等要素在空间上的融合,可全时开放或预约开放[5]。教学条件的建设必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由专任教师设计,学生参与,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现对职业情境解构,对教学情境重构,实现工与学的有效结合、转化、迁移。

(六)职业情境与教学情境的相互转化是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条件的建设,完成了从职业情境向教学情境的转化,其转化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于教学前期共同完成,学生只是参与,也是工学结合教学师资“双能力”的体现。教学过程必须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教学情境只是教学的载体,只能养成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还不是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教学还必须实现由学习能力向工作能力的转化,包括教学情境向职业情境的转化过程。既包括教学过程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也包括由学习向工作迁移的过程,一般借助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实现。教学模式或方法主要承担学习能力或初步应用能力的养成任务,作为从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还需要由学习向工作迁移、由教学情境向职业情境转化的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尤其是实习环节,是工学結合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必经过程。教学必须把握好转化所需的总体设计,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定位、路径、转化标志、效果评价体系等要素。

(七)按职业特色分类教学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教育的专业应该基于职业类别,按照工学结合教学的特色分类,可分为制造或工程类、应用类、经管商务类、人文或语言应用类、医护类、创意设计类等,不同类别的职业特征不同,对应的综合职业能力特色不同,工学结合教学的模式或方法也就不同。因此,教学与评价必须分类实施,才能突出有效性。

制造类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适合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单元,以知识、能力、素养融合为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及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序化项目群,开发与综合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教学以产品生成或任务完成为标志,体现教学效果,教学投入大,成本高。

应用类主要包括化学、食品、生物、制药、环保、检验等职业领域,突出应用结果的生成、检验、分析等职业活动,适合采用验证教学法。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条件的创建是教学的关键,验证过程及结果的安全性是教学的重点,实验项目群即是知识、能力、素养的融合,其序化关系也隐含了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验证过程与结果安全体现教学效果,教学成本较高。

经管商务类包括财经、金融、管理、商务等职业领域,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为实务流程、行业规范、服务素养,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基于行业规范,组合实务流程,融合服务素养,因此,案例创设与组合是教学的关键,通过案例定位与分析,学生掌握职业所需的规范、实务流程和服务素养,案例库设计既呈现职业要素,更体现教育教学规律,投入少,效益大。

人文类职业领域突出文化体验、传承、传播,文化是一种隐性、抽象、真实的价值观和行动氛围,需要载体呈现情景。因此,人文类教学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法,需要案例或典故作指引,渲染事件中的人物、历史背景、文化气息,形成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通过体验,养成文化内涵,自觉传承文化本质,传播文化。案例或典故的创设与组织,是教学的关键,需要建设载体,展现情景,基于案例,展示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时代气息。情景规划与布局、案例精选是人文类职业领域教学的核心,为文化体验及教学迁移提供载体支撑。

医护类职业领域的教学具有特殊性,突出医疗与护理等教学活动,既涉及医护技能、药理与药效知识,具有安全规范,也涉及人文关怀和服务素养,适合采用示范性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广博的病理和药理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通过示范教学及勤奋训练,学生养成医护类的综合职业能力;临床实习与轮训是医护类职业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医护类教学除示范教学及相应的训练外,还必须结合临床实习与轮训,突出职业特色,成为合格的医护人员。

创意设计类职业领域的教学重在创作灵感的诱发,既需要创作技能或技法,更需彰显个性的艺术活力;技能技法是创意设计类教学的基础,但设计的灵魂是创作灵感的迸发。创作灵感需要情景诱发,因此,创意设计类适合采用工作坊教学法,通过工作坊或艺术展等创设灵感的诱发氛围,培养学生找到创作灵感的途径、方法,确保创意设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要求教师具有工作坊的创设能力。

(八)融合教学情境与教学模式的课程是教学的有效载体

工学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定位,课程要素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解构结果,对应知识、能力、素养等内容。课程建设离不开专任教师、企业或兼职教师、教学条件、教学模式或方法、效果评价等因素,呈现教学情境;配套教材与教学情境对应,教学情境是职业情境的解构与重构,是校企合作的结晶,且必须按照职业特色,分类实施,建设成果为对应的教学情境及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效能,教材内容必须适应教学情境。职业特色不同,教材呈现的形式不同,制造类教材呈现为项目化,应用类教材呈现为目标化或验证化,经管商务类教材呈现为案例化,人文类教材呈现为情景化,医护类教材呈现为示范化,创意设计类教材呈现为灵感诱发。专业资源库建设是教学情境建设的集合,旨在有效指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随着ICT(互联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资源库建设必须满足移动终端的学习要求,充分支持全时空学习,提供课外学习平台。全媒体资源,乃至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能提供不受安全、环境、硬件条件等职业情境限制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内课外的教学效能。

(九)及时评价与反馈可提高教学有效性

工学结合教学突出建构优先法则,并落实在实践教学环节。无论职业知识或逻辑、职业核心能力的习得,还是职业素养的养成,都离不开基于职业的实践教学,体现为知行合一,探究式学习或合作式学习是教学的具体落实,是建构主义的具体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及时评价与反馈,在探究式学习或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以便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能。借助及时评价与反馈,构成闭环的动态教学系统,提高学习向工作迁移的效率,高效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十)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主要由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专业对口就业率、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度、职业迁移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养成等因素组成,呈现“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从业特点。培养质量不只是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指标,由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决定,无法由学校单方面评定,必须建立用人方或第三方参与评价的机制,评价结果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度,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有效性评价和人才培养过程有效性评价的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评价通常由校外评价落实,属于结果性评价;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性评价通常由校内评价落实,属于过程性评价。因此,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的结合,也是高职教育的总体评价。

三、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明确了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子,则能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关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信度决定指标体系的层级结构,效度决定同级指标的权重关系;信度一致的构成同级指标,信度高低构成层级梯次。通常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层级结构(信度高低)[6][7],采用T.L.Satty的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确定指标的权重关系[8],通常利用计算机工具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9]对层级结构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获得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利用德尔菲法,对数控技术专业的23位一线专家、教师、政府职能部门代表等进行了背靠背的三轮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8项一级指标,33项二级指标,一级与二级指标呈现定性评价特征。权重系数与评价等级用于定量评价。

表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按照效度最低为1,最高为3设置,经SPSS计算得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结构说明,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权重系数表明该指标对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即效度。效度最高的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权重为3.0),评价的权重系数偏低(效度最低的是“评价的及时性”),说明有效性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是由实施过程决定的。

调查时的问卷将师资和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课程作为一级指标设计,专家建议将其分开,分别作为一级指标;培养有效性的二级指标“专业对口就业率”是专家的反馈意见,问卷设计的是“就业率”。

(二)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用于排序院校各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是院校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依据。

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数值等于表1中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数值(A=3、B=2、C=1)与对应项权重系数积的总和,对各专业所得值排序,可确定各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排序等级,视学校情况,可定为三级或五级。如排序前15%为A,排序后10%为C,其余75%为B,若B区间太大,可设置为五级。这种由定性到定量,最终体现一定的定性关系,表明了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定量评价的关键是评价等级(A、B、C)的确定,二级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对于定性的指标可分为两级(A和B),如“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性”“教学条件的匹配性”等可设为“(是或好/A)”和“(否或较好/B)”;可量化的指标定为三级,如“师范学历背景”,按专任教师中具有师范学历背景的教师比例作为定级标准,可根据院校师资情况设定85%以上为A、70~84%为B、69%以下为C。

表1中各指标权重系数之和为70.2,若全按B级计算,评价的平均水平为140.4,对全校专业进行定量评价后,若平均水平超过140.4,则说明学校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呈现向好的趋势,若低于140.4,则学校工学结合教学需要加大整改力度。根据评价结果,采取针对措施,可提高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教育评价未曾中断过,但作为职业教育基本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其有效性评价,目前还未曾找到过系统性的研究文献,本文基于作者的研究与实践,试图给同行们提供研究与实践的参考路径。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说明其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性指标;评价对象也多,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人才培养过程等,尤其是校外部分,应由第三方评价,方能公平、公正;评价内容也不只是教学质量,因此,评价体系必须适应系统性要求。文中的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可供所有职业大类的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评价参考。评价体系中隐涵了两种转变关系,一是职业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由师资通过校企合作完成;二是教学情境转化为职业情境,通过课程由教学过程完成,最终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转换必须基于建构优先原则,因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优先的情境转换教学法,达到知行合一,且突出行,这是培养过程有效性的评价关键。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评价核心是政府驱动力的评价,由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性体现;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评价,主要由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体现;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由各培养环节的有效性体现;第三方评价由评价主体及评价标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培养过程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总体评价或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8-30.

[2]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探索[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16:173-178.

[3]张新科,贾生超.中德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2-43.

[4]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37.

[5]李继中.关于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49.

[6]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5):3-7.

[7]胡春萍,杨君.德尔菲法在构建政府绩效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11):12-15.

[8]霍海峰,温鲜.层次分析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8):48-49.

[9]陈可胜.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信度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
大学生积极自我量表初步编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