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呼唤静默的归来

2017-08-05 12:45白正奇
新课程·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静默课堂教育

白正奇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摘 要: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动态教学,而忽视了静态教学,似乎静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这随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开课“出彩”的“绝招”。于是,课堂上,成了剧场;教学,成了狂欢。教师和学生也就没有了喘息和静默的机会。学会进入静默,保持静默,是教育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长的源泉。有静默的教育,才会成为有智慧灵光的教育,静默的创造力就是教育的创造力。这是教育,就是“渊默而雷声”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课堂;静默

教育的本质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静默并不意味着思想活动的停止,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的静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两者的区别在于能否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打破消极的静默,而提倡积极的静默。所以,课堂需要静默的机智,课堂的静默并非完全坏事,关键是要弄清楚需要什么样的静默来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得起课堂的静默,因为那种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才算得上是好的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学方式正渐渐地发生转变。师生间那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被逐渐淘汰,对话、交流、讨论随之成了课堂教学的“新宠儿”。于是,不少老师选择了屈从现实,追求热闹、好看、好玩,努力让自己在课堂上星光四射。他们害怕学生静默,害怕课堂出现“冷场”,似乎静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随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开课“出彩”的“绝招”。于是,课堂上,成了剧场;教学,成了狂欢。教师和学生,也就没有了喘息和静默的机会。

李政涛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定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是的,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是在静默中发生的。细胞分裂、血液流淌、身体长高,抑或种子发芽、花朵绽放、果实生成,都是在静默中完成的。“万物静默如斯,万物生长如斯。”生长,从来是静悄悄的,而不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更不需要喧哗与躁动。

好的课堂,一定是疏密相间、动静相宜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静静地听讲,静静地读写。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静水深流的。表面上看,课堂上非常安静,但对话却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这是学生和文本的深度对话,也是学生和自己的深度对话。这种课堂正如一句诗所形容的“紧闭的唇中含着生存的奥秘。”就是在这样的安静中,学习悄然发生,思考悄然进行,智慧悄然增长。

静默不等于课堂上全然的不言不语,无声无息,无所行动。何时发声,何时引发并沉浸于外显对话之中,又该何时静默,如何保持言语、行动和静默之间的张力及尺度,是教育艺术乃至教育智慧的一部分。但所有的外在行动,都将回到静默之中,因为所有的生长都是静默中的生长,教育中的各种评价无非是对各种生长外在表现的探究。

课堂,呼唤静默的归来。静默的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教师要不被声色所役,不被名利所惑。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是故,教师唯有面向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首,才能做到安安静静、从从容容。这样的老师才会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开满鲜花的公开课,只是教学生涯中的惊鸿一瞥;这样的老师才能拥有心界的空灵,不会为外界的喧闹所干扰,以自己的方式前行,上自己想上且愿意上的课。如此,静默课堂,宛若一朵千瓣莲花,静静绽放。万物静默如斯,课堂静默如斯。

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动态教学,而忽视了静态教学。其实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既离不开动态教学,也少不了静态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节课若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就会造成课堂的无序失控与教学的放纵自流,只有动静交替相宜的课堂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境界。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改变传统的静默观,要懂得机智的静默、如何静默、何时静默,努力构建动静结合的互动教学形式,不要让课堂的热闹气氛淹没了机智的静默,而是要两者在协调中共存,给学生留下一个靜心思考的时空,使其历经“顿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现象学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的那样:沉默是机智的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在机智的交流中,沉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是“沉默的谈话”机智,在这样的谈话中,唠叨很不适宜,多余的提问只会打扰和伤人。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静默课堂教育
都柏林的静默行者
国外教育奇趣
世界不静默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预备,出发!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