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2017-08-06 00:08刘晓玲
新课程·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调动积极性习作

刘晓玲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安乐村小学)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个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写,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调动;习作;积极性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一个教学活动的完成,必须经过师生双方的密切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必须经过师生双方的密切配合。尤其在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逐步改变过去那种“给题目、限范围、定字数”的教学思想,积极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让学生由“怕作文”变为“爱作文”,逐步做到“出口成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增强自信心,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小学生在习作时往往有一种恐惧心理。提起笔却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写些什么,不知如何表达。不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学生往往很难完成习作,甚至不愿意完成习作。

形成畏惧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对自己缺乏应有的信心。针对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耐心地讲解,告诉同学们习作和我们平时说话差不多。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其次,要采取积极灵活的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在首次习作时,学生往往情绪比较激动、紧张,这时,我们不妨采用谈话导入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講个故事。”此时,同学们面面相觑,“啊?这节是习作课呀?”接下来,通过一个故事缓解学生的情绪。故事讲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最后让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这时,有同学可能会问:“老师,习作课不上了吗?”当我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在上习作课了。学生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习作,就这么简单。”紧张、畏惧的心理顿时化为乌有。

二、创设情境,使乐趣渗透在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习作教学中,要想点燃学生渴求写作的熊熊之火,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情况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例如,写一次活动,上课前10分钟,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吹鸡毛比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比赛异常激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同学这样写道:“女生先发球,鸡毛飘过了红线,只见章××起腮帮子,嘴巴对准鸡毛,猛地用力一吹,将鸡毛吹回了对方‘阵地,女生毫不示弱,奋力还击……”还有的同学这样写:“眼看鸡毛就要落地,我们几个大喊,只见顾××跪在地上,双手撑地,来了一个‘海底捞月……”活动的情景就会被学生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三、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小学生的作文中无话可写、无物可状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作文材料。脑子里没有一点素材,学生怎么能完成写作呢?而观察是获取、储存素材的有效途径,所有,我们要在平时让学生多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教给学生制作资料卡片的方法,把读书看报时找到的好词好句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或把自己观察到的记下来。这样,在作文时,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四、精心设计作文题目,使学生在乐趣中完成习作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一个好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拟定一些富有趣味、启发性强的题目,以此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否则,学生会感到千篇一律,产生厌倦情绪,自然,作文质量不会高。例如,《我的同学》可改为《我班之“最”》,《我和老师》改为《星星和月亮》……同学们的兴趣也许会更高。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五、进行作文“二次”修改,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当前的习作程序为:给出题目,老师指导,学生习作、修改、誊抄,教师批阅,学生看分数。这一程序不能形成学习上的反馈,老师的评语往往不被学生留心,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没有进行及时弥补。而提倡“二次”作文能弥补这一不足。所谓“二次”习作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批阅指出的问题,针对问题,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再给老师批阅。这样,学生会留意老师的批阅,二次习作使他的习作更完美。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会更浓厚。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写,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调动积极性习作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