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民歌的地域特色及传承*

2017-08-09 01:31文冯曙辉
黄河之声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州民歌音乐

段 文冯曙辉

(1.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德州市文化局,山东 德州 253012)

德州民歌的地域特色及传承*

段 文1冯曙辉2

(1.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2.德州市文化局,山东 德州 253012)

德州民歌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大区域,并具有优美抒情和豪爽粗犷的地域特色。当前,德州民歌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和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历史传承、政府支持、社会普及及高校教育等几个层面,探索德州民歌传承的新模式。

德州民歌;地域特色;传承

音乐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民歌也不例外,它是各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德州民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节奏中诞生,也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发展和演变,并深深地打上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历史印记。随着历史的发展,德州民歌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成为我国民歌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德州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和抵抗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善良、憨厚朴实的性格,这在民间音乐和舞蹈中都有充分地体现,是德州人民性格的缩影和写照。

一、德州民歌概述及两大区域风格的形成

德州民歌与其他地域的民歌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紧密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历史前进的步伐,与德州地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同呼吸、共命运,真实深刻地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

(一)德州民歌概述

德州民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按不同类别分有:运河号子、劳动号子、风俗民情歌曲、历史题材歌曲、以及寺庙音乐歌曲等。民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歌又反过来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人民觉悟的提高,也促进了革命文化的发展。同时,革命文化的发展对当时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近代革命民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当时一些民间歌手对歌词进行再创作,在老的歌曲旋律上赋予新的历史内容,使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武城的《扒铁道》、《藏粮船》;夏津的《打夏津》;陵县的《打汉奸》;临邑的《八路军打日本》、《烈士英名天下扬》等都是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产生,并对当时的抗日军民的战斗情绪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民歌的一种发展和传承。

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末期,德州市文化主管部门曾两次组织部分音乐工作者深入到县(市)、公社(乡镇)对全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共挖掘和整理出各种形式和题材民歌共计1825首,并油印了一本《德州民歌曲集》,作为内部资料提供给全市的音乐工作者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学习研究。其后,在前期德州民歌大挖掘、大整理的基础上,一部分音乐工作者对德州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作,赋予了德州民歌以新的思想内涵,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武城的《唱秧歌》“过去唱秧歌苦泪多,泪水流成河,今天咱们唱秧歌,人也美来水也乐”。又如《碱场李村变了样》、《计划生育好》、《四季花开》《暖小猪》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歌颂了家乡的新变化。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民歌形式也不断产生,如说唱《今年过年俺请你》,唢呐二重奏《秧歌情》、《巧女锦绣》不仅使德州民歌出现了新的形式,而且还将德州民歌融入到传统民族器乐曲中,使德州民歌以新的形式得以展现,进一步丰富了德州民歌的内容。

(二)德州民歌独具特色的两个区域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京杭大运河有140多公里流经境内,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通道,现如今已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德州下辖十一个县(市):德城区、武城县、平原县、夏津县、禹城县、齐河县、临邑县、陵城区、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全地区地域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人口586.13万。因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德州很自然的形成了经济基础较好的西南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决定着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推动和制约着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从全市的民歌布局和发展轨迹看,很自然地形成了独具风格特点的西南和东北两个区域。

德州西南区域:西邻运河,南临黄河,津浦铁路从德州以由北向东南方向穿过,这一带属于交通比较发达、生产力和经济条件都比较好的地区,主要包括德城区、平原、武城、夏津、禹城、齐河等县市。由于这一地区地处运河东岸,自古以来通过京杭大运河,这一南北交通大动脉与外地通商交往较多,以致商贾云集经济较为发达。这一带的民歌在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一是受运河号子影响较重。当时的运输以商船为主,特别是逆向行驶时,需要纤夫沿岸牵引商船逆流而上,纤夫们为集中一致使用拉纤的力量和宣泄劳动的疲惫,自我创作了一大批虽比较凌乱但也能反映一定内容的纤夫小曲,也就是我们说的运河号子。正是这种运河号子对这一带的民歌特点形成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二是受外来民歌的影响。由于这一带在地理位置上与河北相邻,再加上交通比较发达,与外地联系的信息量也较大,因此,受河北民歌的影响和外来民歌的影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这一带民歌内容比较丰富,音乐风格优美、舒展、典雅、细腻、抒情。在多种题材的民歌中以抒情欢快的旋律较多。比如:《唱秧歌》《藏粮船》(武城),《降香》《放风筝》(德城区),《小四辈上工》(平原)等都比较抒情;《插花鞋》《十字花》《一字对花》(德城区),《四季花开》《王大娘喂鸡》《对花》《暖小猪》(夏津)等都比较欢快活泼;而《盼五更》《听房》《王小赶脚》(夏津)等又是以诙谐幽默、风趣、为其主要特点。

德州东北区域:由于远离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和津浦铁路,属于交通较闭塞、生产力、经济基础相对而言较为落后的地区,包括临邑、陵城区、宁津、乐陵、庆云等县市。这一地区盐碱涝洼地多,土地贫瘠,交通又比较闭塞,生产力不够发达,受外来影响较少,使这一带的民歌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解放前这一带的劳动人民长期受着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都有苦大仇深的痛苦记忆,这也为后来发展老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民间歌手,在老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创作了新的歌词,使传统的民歌又增添了时代的特色,一大批民歌都打上了老革命根据地的印记。如:《打汉奸》、《拥军小唱》(陵城区)、《八路军打日本》《烈士英名天下扬》(临邑)、《光荣灯》(宁津)等不仅具有革命民歌的时代特色,也保留了粗犷豪放的风格,这就是这一带民歌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并保持一定独特风格的历史原因。

二、德州民歌的地域特色

德州民歌在山东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分,因为它长期以来在伴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那就是浓厚的德州味。我们说德州西南区域民歌在旋律上的特点是优美抒情;东北区域民歌在旋律上的特点是粗犷豪放。那么,他们各自在民歌的唱法上、感情的表达上还有没有不同之处呢?

(一)德州西南区域民歌在唱法上的不同特点

1.颤音唱法的独特运用

这在运河号子中是一种独特的唱法。以武城民歌《唱秧歌》为例,它开头的第一小节就运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颤音,这是鲁北秧歌中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这里展现的是男女青年隔河对歌的情景,演唱自由而辽阔、羽调式明亮的属音3的延长加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音区颤音的唱法,形成了向对岸和远方高歌的感觉,塑造出晴空万里流水潺潺、桃花红似火、百花开满园的大好春光的音乐形象。

2.真假声结合的唱法

比较典型的有《盼五更》《计划生育好》等,现以《盼五更》为例:

这种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也是德州民歌中富于特色的唱法,尤其是当年夏津县老民歌手宋兴木的演唱,真假声结合圆润自然、不显痕迹、并结合使用下滑音的演唱,更增加了幽默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在德州民歌的唱法中是别具一格的。

3.衬词、衬腔的运用

衬词、衬腔的运用对优美抒情、轻巧欢快等情绪的表达有独到之处,独具特色。如:《一字对花》:

这里的衬词、衬腔唱法都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民歌中是很少见到的。每句衬词的落音都是属音,加强了音乐旋律的推动力,使旋律不断往前运行。最后结束在主音上,演唱速度较快有一气呵成的感觉;用当地歌手的一句话讲:“秋天吃甜梨,嘎嘣脆”。

有些新民歌在整理改变过程中,还借鉴了一些戏曲的表现手法,加以推陈出新,使新民歌更加活泼新颖,富于时代气息。如:《王大娘喂鸡》

以上乐谱中14—18小节,都是作者运用戏曲旋律及表现手法,使民歌和地方戏曲加以融合,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

从调式上看,德州西南区域民歌多数是徽调式和宫调式,也有少量的羽调式,如武城的大小秧歌。

(二)德州东北区域民歌在唱法上的不同特点

1.感情淳厚、质朴。旋律个性突出,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曲调非常口语化,充分表现了当地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如:《裁单裤》开头重复手法的使用、频繁大跳的旋律线条、前后倚音的使用及衬词的巧妙发挥都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当地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2.气质爽快、开朗。这一带的民歌在句式上基本上是以上下句的基本句式,在旋律运行上采用六、七度和八度大跳进行,有气势、有冲力,给人以爽快开朗之感,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豪爽强悍的性格。如《唱大戏》

在乐曲结尾部分,五声音节下行的旋律在这一带的民歌中出现较多,展现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哀痛、深沉的情绪,加上衬词、衬腔的运用更加重了这种深沉感,是鲁北人民长期以来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3.格调幽默、风趣。如《大实话》《裁单裤》《小货郎》《选女婿》《会亲家》等,以《大实话》为例:

从歌词上来说唱的内容全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人们常接触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内容真实的不能在真实,实在的不能在实在,让人听后不禁忍俊不住会心一笑,当时,人们就拿这种大实话来进行自嘲、自乐、实是幽默、风趣的独此一家。

曲调朴实口语化,旋律进行多级进,第四小节运用了富有特点的八度音程大跳,突出展现了鲁西北人民热情、豪爽、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在唱法上使用真假声相结合,下滑音唱法以及衬词、衬腔的运用,更增加了这种幽默感,同时使乡土气息也更加浓郁。

4.这一带的民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故事性强,许多民歌都有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演唱起来扣人心弦,深受群众的喜闻乐见。

三、关于德州民歌的传承问题

民歌的传承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课题。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情况看,德州民歌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和问题。突出展现在:一是大量录音资料和书面资料丢失,现存资料不及以挖掘整理资料的四分之一。二是由于大量资料的丢失民歌传承的传递链随时可能发生断裂,而且一旦传递链条断裂,继承就无从谈起。三是一些青年沉迷于爵士乐和通俗音乐,对老祖宗给我们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能够屹立于世界音乐舞台的传统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不屑一顾无人问津。四是一些音乐工作者、研究者、创作者不在深厚的民间音乐土壤里吸取养分而一味迎合现代时尚的音乐欣赏口味,偏离了音乐研究创作的主方向、主航道、而逐步淡漠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等同于自废武功。五是文化部门对德州民歌传承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上、行动上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民歌传承问题的矛盾继续存在和发展。

从以上列出的民歌传承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克服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民歌传承工作行进在一个正常轨道中呢?我们还是从我们曾经走过的足迹中,在挖掘整理保护的历史记忆中寻找答案吧。

(一)各个历史时期民间歌手对歌词内容的再创作,赋予老民歌以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解放前,从事音乐工作人员较少,从事搜集和整理民间歌曲的音乐工作者就更少,致使一些老民歌没有能够遗传下来;这时候一些老民歌手,出于对民间歌曲的爱好,在老民歌旋律的基础上重新填词,使老民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并得以保存下来;如抗日战争时期,打东洋》(德城区)《八路军来到大门庭》(武城)《劝郎抗战》(夏津),解放战争时期,《送郎参军》(平原)《努力生产为解放》(武城)《拥军小唱》(陵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翻身歌》(武城)《上识字班》(齐河)《大姑娘上学堂》(齐河)等。

通过这些老民歌手的再创作,使大量民歌继续保存下来,进一步丰富了民间歌曲内容。从这一点中不难看出对民歌的挖掘整理固然重要,对民歌的再创作使其不断拥有新的内涵,同时与戏曲、传统民族器乐融合,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更强大的影响力同等重要。这就需要组织一批音乐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民间音乐的学习研究和创作中去,从而保证这一战略举措的贯彻实施。

(二)20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末两次德州民歌的挖掘和整理

1960年至64年期间,当时的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了部分音乐工作者,深入到县(市)对德州民歌进行挖掘与整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十年浩劫中,民歌的大挖掘、大整理工作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不得不中途停顿下来,一些挖掘整理过的资料,特别是一部分宝贵的音响资料大部分遗失。这是民歌大挖掘大整理工作的巨大损失,多少宝贵的民间音乐素材被永远的埋灭了,德州民歌的系统性、完整性完全成了过去和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部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德州民歌发展史。

1979年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发布了《关于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在地(市)、县,社(乡)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各级文化业务部门分别做了一些组织考察和整理工作。特别是各县(市)、社(乡)文化馆、站的同志,在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普查摸底的基础上,深入许多社(乡)队寻访民间歌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录音、记谱和文字资料的整理等,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得到许多基层组织和民间歌手的热情支持,为民歌挖掘、整理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通过这次民歌挖掘整理工作,共挖掘整理出各种形式和题材的民歌1825首,从中筛选出了422首,1980年油印《德州地区民间歌曲集》,使部分民歌的文字资料得以保存,可遗憾的是,大部分录音资料由于保存不当而失效和遗失,令人惋惜。

德州民歌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事关德州民歌传承的重要工作,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建全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手段也很落后,应当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三)德州民歌的改编和创作

第二次德州民歌大挖掘大整理工作过后,德州文化主管部门组织音乐工作者开展对德州民歌的改编和创作工作,掀起了德州民歌改编创作的高潮,并出版了一本《德州地区民歌及创作歌曲选》的油印小册子,提供给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研究和参考。遗憾的是这些创编和创作的歌曲,在后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和传播,没有能够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而引领德州民歌的创作沿着这一方向阔步前行,但是总是有了宝贵的尝试和实践。

进入21世纪后,有的音乐工作者开始尝试把德州民歌融入传统的民族器乐领域。如:根据武城民歌《唱秧歌》改编创作的唢呐二重奏《秧歌情》,根据德城区民歌《巧女绣花》改变的唢呐独奏《巧女锦绣》,根据运河号子改编创作的笛子独奏《纤夫情》,根据德州民歌的音乐元素创作的民族器乐曲《乐润长河》,以德城区民歌《纺线线》为素材创作的舞蹈音乐《回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把德州民歌的音乐思想、音乐元素、渗透、融入到民族器乐里,从而扩大了德州民歌的感染力、影响力。

也有的音乐工作者,为丰富德州民歌的演唱方法和内容,尝试以说唱的方式来使德州民歌赶上时代脉搏和节奏,如根据齐河民歌《唱大戏》改编的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今年过年俺请你》,以说唱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幸福生活那种天翻地覆的变化;

(白)1、德州扒鸡香香的, 小枣西瓜甜甜地;

撅腚豆腐羊肠子, 让你吃的美美地;

2、有别墅、住单间, 空调开得暖暖地;

电视电话样样有, WIF上网咔咔地;

3、要旅游、有汽车, 奔驰宝马杠杠地;

驾驶技术你放心, 油门一踩嗖嗖地;

改编从吃、住、行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现代生活与过去相比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运用说唱的展现手法,增加了民歌的现代感、时尚感,特别是快节奏的道白,使乐曲更加欢快热烈,体现了主人公的现代生活的幸福感、自豪感。虽然变化不大,却使乐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更利于观众接受。

(四)德州民歌的非遗保护和高校传承与传播

随着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颁布,德州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武城民歌《唱秧歌》是山东省首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作品;德州索庄民歌《十美图放风筝》是德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作品,同时,也被列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保护品种。2012年,夏津县三首民歌《王大娘喂鸡》、《绣花曲》、《四季花开》入选教育部审定的2012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齐鲁乡情”部分。2015年8月《夏津民歌集》正式出版发行,并于2016年在夏津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夏津民歌专场音乐会。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自2010年起开始探索将德州民歌逐步纳入教学体系,开设了《德州民间音乐概论》课程,由解淑红、段文、李德敬三位老师分别教授德州民歌、器乐和说唱戏曲,并多次成功举办了以“挖掘地方音乐文化价值,展示德州地域音乐风采”为主题的“特色课程德州地域音乐理论教学舞台实践音乐会”。其中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歌部分是演出的主体和亮点之一。这是音乐学院不断加强教学模式改革,首次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理论教学模式,将地域音乐这门理论课程舞台化的有益探索和尝试。现如今,《唱秧歌》、《看大戏》、《四季花开》、《德州民歌联唱》等德州民歌经过多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已经成为音乐学院师生舞台上的常见曲目。2016年,音乐学院申请了服务地方的立项课题,以德州民歌讲座和学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小学进行宣传普及。同时,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优势来加大德州民歌的影响力,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识德州民歌。

四、结语

德州民歌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种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德州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及历史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州民歌的继承与发展,要从历史传承、政府支持、社会普及及高校教育等各个层面入手,密切合作,不断积极探索德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

[1] 德州地区民间歌曲集.山东省德州地区艺术馆,1980.

[2] 于红.德州地域民歌研究[J].大舞台,2012,09.

山东社科论坛专项课题《山东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研究成果(16-ZX-LT-20)

段文,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学及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冯署辉,原德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山东省民族管弦协会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德州民歌音乐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