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2017-08-09 03:01韩祥伟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大学生

韩祥伟

摘 要:大学生公共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公共生活领域内(大学校园)共识性社会规范的主观认同与客观遵守,其实质是追求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依然存在公共主体意识相对弱化、公共价值观念相对模糊、公共规范意识相对淡漠、公共自觉行为意识部分丧失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7-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7.008

大学生公共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公共生活领域内(大学校园)共识性社会规范的主观认同与客观遵守,这种认同和遵守可以确保大学生对公共生活领域内(大学校园)的准则和规范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其实质是追求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共同体利益是进入相同公共领域(空间)的言语和行动主体之共同意志,亦是各主体凭借交往理性建构的表达各个主体利益的共同规范。公共生活领域内,个体利益是公共利益的起点和基础,公共利益是对个体利益的校正和引导。同时,公共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积极自觉的实践行为,是对共识性社会规范主观认同的外化,主要表现为积极自觉实践公共秩序和规范。通过对公共意识的分析,本课题主要从90后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公共价值意识、公共规范意识、公共自觉行为意识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为清晰把握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之现状,分析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特点,同时为教育教学、德育研究、社会服务提供线索,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山东多所高校进行90后大学生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公共主体意识相对弱化

公共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大学校园公共生活的主体,具有主体精神、关心校园公共生活,同时具有理性观念和积极、自觉的行为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38.9%的学生从未意识到公共意识这个概念,51.2%的学生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9.9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了解,只有1%的学生对公共意识这个概念非常了解。(见表1)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对公共领域内(大学校园)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做到主观认可及客观遵守,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公共主体意识不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草地等不遵守公共规则和公共规范的行为。

二、公共价值观念相对模糊

公共价值观念指学生将校园公共利益当作校园领域的最高价值,公共价值意识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个体利益对同学及学校事物表现的关怀意识,保护校园环境、维护校園秩序、关心同学、尊敬师长、热爱学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学校荣誉。

本调查显示,对“在公共场合吸烟等有可能影响到附近其他人的行为”态度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表示“很反感”,选择“很反感”态度的占46.7%,选择“较反感,但可以接受”态度的占33.9%,两项共占调查总人数的 80.6%,代表了调查对象对“在公共场合吸烟等有可能影响到附近其他人的行为”持不赞成态度,占调查对象人数的3/4以上,选择“无所谓”的占 19.4%。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公共生活领域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还是持反对态度的,说明多数学生存在公共价值观念,但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公共价值观念不强,相对模糊。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大学校园)首先必须做到不侵犯他人及公共利益(这是公共生活领域内最低限度的公共规范、利益),其次才是自我利益的追求。公共价值意识应该成为全体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关于对公共生活领域内(空间)的行为规范准则的底线意识, 也是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对维护公共利益所达成的社会共识。公共价值意识就体现在进入公共生活领域的所有个体的言行举止之中。9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定国家未来发展与走向,大学生公共意识教育的效果关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命运,更关系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此,90后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公共价值观念,自觉维护公共规范、利益和价值。

三、公共规范意识相对淡漠

公共规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为公共道德意识(即公德意识) 、公共秩序意识和公共法律意识等。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公共道德意识欠缺习以为常,大学生公共秩序意识相对较好,但缺乏稳定性。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我们都要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涉及“在学校食堂就餐后,您会不会主动收餐具?”的问题时,44.7%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主动将餐具递给收餐人员,公共秩序意识相对较好;33.2%的学生偶尔会主动收餐具,视情况而定,10.9%视餐厅而定,这意味着44.1%的学生公共秩序意识缺乏稳定性。

公共生活领域从众性强,缺乏慎独自律调查发现,在脏乱的环境中,假如大家都把垃圾扔到地上,73.2%的学生选择会跟大家一样,扔到地上,而选择一直拿着,直到找到垃圾桶的学生占26.8%。反映了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和公共价值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还没有完全做到自觉,自愿,公共生活领域从众性强。这说明随着社会和精神文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随之加强,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不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不受他人外力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行,缺乏慎独自律,部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还有待加强。

四、公共自觉行为意识部分丧失

公共自觉行为指的是学生在校园中基于自觉以主动的姿态和积极向上的行为参与到校园公共生活领域中,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 同时自觉抵制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行为。践行公共生活领域各种规范,维护公共利益,培养公德意识和价值意识,养成责任意识和秩序意识,自觉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面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时,你会怎样?”调查研究显示,16.4%的青少年学生表示这与我不相干,对我而言无关痛痒,占调研学生总数44.5%的学生表示面对这种现象极其不忿,但敢怒不敢言,因为害怕会遭遇打击报复,26.9%的青少年学生选择随大流,别人管就管,没人管也不出头,8.9%的青少年学生选择如果不损害自身利益,就出面制止,还有4.3%的青少年学生选择牺牲自身利益,也必须制止,见表3。这说明很多人在遇到损害公共利益和价值的行为时回避问题或采取从众行为,很少有学生能自觉以主动自觉的姿态和积极向上的行为参与到公共生活领域中,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 抵制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行为。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学生公共意识总体情况是可以的,但部分学生在公共主体意识、公共价值意识、公共规范意识、公共自觉行为意识等方面仍旧存在缺失,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提高的规范及价值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具体表现为主体意识不强、规范意识缺乏稳定性、言行从众性强等,这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正面引导。只有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特点准确分析其公共意识失范现象存在原因,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育对策,在付诸实施过程中提升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

参考文献:[1] 陈付龙.论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预制[J].岭南学刊,2009(6):102-105.

[2] 石志成.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