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如何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分析

2017-08-09 18:19李伟科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健康人格人文教育

李伟科

摘 要: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格、引导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中阶段是人格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文教育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课程与高中生人文教育的密切联系,并根据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对人文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本思想;健康人格;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7-009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7.057

一、人文教育同高中语文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典古籍蕴含着先人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内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强民族认同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学生可以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作品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或是乐观豁达,或是立志高远,既有精忠报国,又有田园闲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高中语文课程丰富的内容可以开拓高中生的视野,丰富知识,传递助人为乐、和谐相处等正能量。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高中语文课堂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必須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利用丰富的课程内容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帮助高中生健全心智,引导他们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二、当下高中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人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人文色彩作为语文教育中魅力独特的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语文功力的提高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完成自我素质的提升。但是当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并没有形成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应试教育掩盖了人本思想

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升学压力、课程设置等原因让本应充满活力、饱含感情的语文课堂变的呆板;本应引导高中生走向精神世界,完善健康人格的桥梁变成了冰冷的升学阶梯。现在的高中生语文课堂被表达手法、修辞手法、段落结构、病句等技巧性内容填满,学生每天重复着记忆、做题、技巧性总结的循环,无力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之美、人性之美,更不可能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应试教育让高中语文课堂越来越理性,分数的比拼更多归结于记忆知识、概括方法等智力因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建设,丢弃了对同样重要的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教育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二)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高中语文课程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或因为教育理论匮乏,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工具课”。他们在课堂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强调记忆知识点、讲解考试技巧,而忽略了对思想内涵和精神色彩的深刻解读——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人文色彩被削弱,学生无法受到文化的熏陶,缺乏学习兴趣。作文写作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议论文格式上的三段论,各类例子的记忆与使用;而不是强调立意的高度,思维逻辑的独到性,这就把学生通过语文课进行价值判断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抹杀掉。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思想需要引导,人生需要感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本思想,这不仅仅是指教育目的,同样应该把它贯彻到教学方法中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比较被动,很难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无法深刻体会课程中的人文思想,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当作知识点进行枯燥的阐述,而不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变成了考试技巧的练习工具,浪费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大好机会。

三、让高中语文教育闪耀人文光辉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通过语文教育实现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要克服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思想,避免语文课堂的过度科学化。学校同样应该从软硬件的支持到教师考核体系的倾斜等各个方面鼓励语文教师针对加强人文教育进行课程创新。

(一)改善语文课堂环境

课程设置要更加人文化,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空间去感悟。教师要准确认识自己在人文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授课时不能仅局限于修辞手法等技巧,应该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要引导学生去体悟,去发现。将课堂上的背诵替换为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丰富人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丰富课外阅读部分。只有完全脱离了考试压力,学生才能放松身心,自由阅读,沐浴在人文精神之下。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自我感悟,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之一。老师要从课堂的支配者变为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也是引导其自我发现,精神升华的过程。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在授课前进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绍,便于学生融入情境,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比如在学习边塞诗之前可以通过纪录片介绍盛唐的社会精神面貌,这便于学生理解边塞诗包含的建功立业思想,以及诗人昂扬的人生态度,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比如利用多媒体在课堂的朗诵环节加入背景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度。

参考文献:

[1] 李会冉.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J].学周刊,2015(8):63.

[2] 崔赵南.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 王丹晶.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D].辽宁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健康人格人文教育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