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影祭舞祈平安

2017-08-10 09:23文图
神州民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寿阳平头小鬼

文图/晋 华

民俗集锦

傩影祭舞祈平安

文图/晋 华

记得儿时的梦境中常有妖鬼的图腾,去山西晋中的文化之乡寿阳看傩舞“爱社”,或许是为了找回那梦中的舞蹈。文字里的傩舞我见过,老人口中的传说我也听过,但如今却是要亲眼去见识它的全部精髓和奥秘,一种宗教的虔诚开始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来。

艳丽无比的色彩诡秘妖魅的表情胼手胝足呼风唤雨一步一调讲述历史故事一挥一舞演绎民间智慧傩舞那诡秘的脸谱,飘舞的旗幡,神圣的鼓号,是怎样的一幅图画?

怎样的一个场景?

又是怎样的一个难以揭开的谜团呢?

“爱社”来历 远古的遗影

农历七月十三,是寿阳平头镇韩沟村赶会的日子,每逢这个时节,“爱社”和邻村的红火队伍都要来进行祭祀表演。在村口远远就能望见矗立着的一处牌坊,上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爱社传承地韩沟村”的字样分外醒目。村中心的广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到处是香烟袅袅,欢语声声,小孩闹大人笑,鸡在飞狗在叫,好一派节日景象。

村中心广场上轩辕黄帝神像牌位前,灯笼高悬,红带裹梁,一块黄布把案台铺垫,香炉供品盛载着人们的希望,几根红烛燃烧着喜庆的火焰,几位耄耋老人端坐旁边,不断有善男信女上香祭拜,妇女们忙忙碌碌,倒茶端水,孩子们在人缝中钻来钻去。门柱上有一对联,上联:悠长历史五千年,下联:广袤幅员三万里。寿阳为寿水之源,故得此名。在阳曲、寿阳两地之间有座阪泉山,传说有一名女子逃荒到此,于农历二月二在后山石窑内生下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一生历经五十二战,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正是七月十三这一天,轩辕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三皇之中的人皇。直至今日,阪泉山上还留有轩辕祠遗址,山下有黄道沟、蚩尤坪,均为和轩辕黄帝有关古道和古战场。平头镇、韩沟村就坐落在阪泉山下,流传着许多轩辕黄帝的优美传说。

我向一位长者打听傩舞的来历,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爱社”也称“耍鬼”,是流传于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表现的是“黄帝战蚩尤”的传说:黄帝命令将士打扮成二十四家“魂头鬼”,六名大鬼打头,十八名小鬼助阵,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爱社”的鬼傩以原始形式在寿阳留存了下来,并且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黄帝的将士由于佩戴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子民便把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成为一种“鬼”图腾。

“爱社”装扮 龙形鬼图腾

听完“爱社”的来历和介绍,我顿时兴趣倍增,傩舞表演者穿什么样的服饰、戴什么样的面具、有什么讲究?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走进了一户姓韩的人家,她们是表演“爱社”的传统世家,“大鬼”“小鬼”都有。

韩家小院和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桌上和沙发上摆着花花绿绿的服装饰物,还有最吸引眼球的“爱社”面具。在今天的表演中,韩家大姐演“大鬼”,女儿演“小鬼”,他们正在化妆作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听韩大姐的介绍,最早的“爱社”是由寿阳县平头镇沟北村王府勇等人进行表演,到清末以后,由王家后人王树桧传至本镇韩沟村韩姓外甥,解放后,沟北村渐渐失传,而韩沟村却保留了下来。近些年,“爱社”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人都重视起来,除了过去受过家传的老人外,好多年轻人也都融入到学习表演中。说话间,女儿的“小鬼”装扮已便宜,一身蓝衣,配上斜挎的红绸,顿时英姿勃发,小姑娘今年十五岁,在镇上的中学上初三,参加“爱社”表演已是第二年了,她想试戴一下小鬼面具,却被旁边的弟弟抢了过去,大姐爱怜地对儿子说:“你还小,等再过两年,你也能学着表演了。”

“真正的共同体”作为正在生成的未来形态,表征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马克思对于未来世界的描述,从根本上注重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之前的共同体形态大相径庭。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真正共同体的思维,注重人的作用,讲究人的自由解放,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现时代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继承[8]。

韩家大姐扮的是大鬼,装扮起来要复杂些,全套为武士装束,青色战袍、上衣下裤、黑靴,胸扎十字丝绦,背负五彩绸带,手舞绣鱼符和白毛巾。最特别是傩舞的标志性物件――面具,面具由纸浆制作,虽是鬼脸,却以龙的造型为主,配以头角、耳环、红缨等,色彩丰富,浑厚凝重,古朴粗犷,造型夸张,形态兼备,惟妙惟肖。我看出“鬼”的形象实际上是“龙”的精神,鬼是形式,龙是内容,“爱社”的鬼图腾实质上是龙图腾的另类表现形式。说话间,同村表演“大鬼”的人来招呼韩家大姐,六个戴傩面具的人红绿蓝紫黑白依序排列,身披庄重的盛装,挺胸站立着,犹如一尊尊古代的战神,喜怒哀乐通过一张张古老而传神的面具,表现得淋漓尽致,傩戏的神秘色彩呼之欲出,盎然古意,扑面而来。

从左至右:原始古朴、龙形鬼图腾、爱社 代表性传承人 韩富林

“爱社”表演 原始古朴美

村中小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在村民百姓阵阵呼唤声中,“爱社”表演开场了。6名大鬼威风凛凛地站在中间,其舞蹈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等动作以及珍珠倒卷帘等组合。十八名小鬼站成马蹄形面向中央作为城廓形两边助阵,每人手拿小锣敲击,时而发出“嗷嗷”的叫声,为之呐喊助威。舞姿既有巫舞的特点,又有古典汉舞的韵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看着这颇为神秘而令人叹为观止的“爱社”表演,使人仿佛置身于先民胼手胝足顽强抗争的情景,仿佛看到神鬼人,儒释道融为一体的时而骠悍、凶猛、狰狞,时而稳重、深沉、冷静;时而和蔼、温柔、慈祥等性格的舞动。磬钹激越,衬托出庄严而隆重的气氛;欢声笑语,又展现着平和而愉悦的情怀,既有对神的威严和肃穆,也有百姓祛邪纳祥的欢愉,充满阳刚之美、威武之美、原始之美。

“爱社”表演内容很丰富,分武势、倒上墙、直墙、小场、过关、耍桌等:

武势

假扮成鬼的六位将士开战前,积极进行战事准备;

倒上墙

六位“大鬼”来到蚩尤所在的城门下商讨攻城策略,并为攻城作出布阵变化;

直墙

小场

六位“大鬼”在第一次攻城失败稍作休整后,重新进行布阵,并以“八卦阵”迷惑蚩尤,进行第二次攻城;

过关

六位“大鬼”围城进攻,并通过偷袭爬上城墙开始夺旗战斗,最后取得胜利;

耍桌

爱社表演的最后一部分,表现六位“大鬼”攻破蚩尤后,百姓沿街摆上供品犒劳,同时六位“大鬼”十分喜悦地享受供品的过程。

整个演出约50分钟,表演既无唱词也无说白,伴奏仅有锣鼓而无丝弦,节奏平稳、气氛沉闷,呈现出一种古朴、单调、森严的神秘色彩。

“爱社”傩舞的演绎者,用几千年的程式,阐释着历史的积淀,这祭祀的舞蹈,艳丽无比的色彩,恐惧妖魅的面具,让我仿佛听到一阵紧似一阵的战鼓声,看见一个又一个的巫魔鬼影,在乡间衣袂飘舞,在地头放纵疯狂……面具是舞者的肌肤,舞姿是傩者的言语,傩,复活了,傩风吹过,神灵们仿佛真的驾临,听着梵音天籁,闻着香火味道,看着烛光熠熠,而观傩的芸芸众生,如痴如醉,心满意足。我想,这庄重的祭祀是为乞求平安的农人准备的,也是为我们这些寻梦者准备的,无语的舞者,神奇的脸庞,飘舞的衣袖,瞬间像是一股清风直到达了我心灵的深处。

地址:山西省寿阳县平头镇韩沟村

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三

交通:自驾从寿阳县出发沿307国道28公里可到达,自由行可从寿阳城乘坐乡村公交到达,出租车也很方便。

住宿:寿阳县城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

美食:寿阳豆腐干、宗艾红烧饼、南燕竹猪头肉、油柿子、茶食

猜你喜欢
寿阳平头小鬼
动物奇异行为观察报道(三)
寿阳曲·江天暮雪
论寿阳福寿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健康监测技术在寿阳淮河大桥的应用
探索政策体系对小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
一字之差
碳纳米管填充PTFE的制备及平头型小冲杆测试研究
我是你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