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例谈

2017-08-10 06:11朱立
文学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计高职

内容摘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兼具关注学生精神成人和实用性的特征,本文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探索大学语文的专题式教学,有效贯彻“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要义”的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

关键词:高职 大学语文 课程设计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 语应用等。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在2006年发表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上注重职业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针对性,教学环节上注重实践性。高职教育这些基本特性,也决定了高职大学语文也必须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围绕职业能力强化语文的实用性特点。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又是高等教育,它有别于中职和中学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大学语文在强调职业(实用)性的同时,必须突出其人文性的特征。

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实用型的人才,这就促使教师及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及学习上,而忽略了文化基础课。而且,当今社会,娱乐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而喜欢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读古典文学的人就更少了。当许多人对中华文化瑰宝视而不见时,大学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去领悟其中的美,并在这种领悟中,丰富对生活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更进一步提升人生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涉及中国各时期先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例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是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字里行间,还传达着连绵不绝的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接触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在接受美的熏陶,更会帮助学生去寻找文化上的根。让他们在成人之时,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体验,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使他们在未来浮躁社会的种种诱惑中,可以坚守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在关注学生精神成人的同时,高职大学语文还必须突出其实用性的特征,加强学生语文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具体安排上,课程成绩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可以由背诵默写、课程作文、其他活动构成。“背诵默写”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重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内容可以是精讲篇目,也可以是教师拓展介绍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名作名句,期末考试中将进行相应的考察;课程作文两篇,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其他”一项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计,可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发言或者进行辩论,以培养口头表达、语文知识运用等能力。例如讲授《苏武传》时,设置一种新闻招待会的情景,让学生完成“我是苏武,采访苏武、评价苏武”的主题发言。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设计

常见的《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大纲是按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那么,每单元零散几篇作品很难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学特点,所以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只给学生留下一个朦胧而模糊的印象,不如突出重点、深入挖掘,以专题式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为突破口、触动点,留住他们对文学的关注。

单元主题式教学的依据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把握自身发展方向,明白自己的追求,懂得人生的价值意义所在;其次必须了解和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未来的关系等。因此,从自身到各种关系的认知与处理,就构成了大学语文的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组织篇目就是单元内容;强调单元教学关键、突出单元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便是单元主题式教学。如可将教学篇目归类,分为人生感悟篇、人格境界篇、情爱相思篇、咏史怀古篇、写景抒怀篇、赠别怀人篇等。以下以“人生感悟”篇中的《定风波》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明确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苏轼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是“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坎坷,都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学生中学阶段已学过苏轼不少诗文,对苏轼及其诗文风格比较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有一定的诗词领悟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苏轼比较感兴趣,这些都为学习苏轼这首词创造了好的条件。因此,可以贯彻“大语文”观念,适当把教学活动向课堂外延伸,如: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但与此同时,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这篇作品如何适应高职学生自身的水平和特点?重点、难点应如何定位?对此,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引起高职学生共鸣的情境。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抒发出行遇雨的感触,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表达了词人而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对这首词,可以落实到“困境与挑战”这個特定情境上来,让学生能够有情可感,有感而发。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首先提示学生使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诗词鉴赏方法阅读、鉴赏此文。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自行研究的论题,小组代表报告研究结果。第1小组报告苏轼生平、创作及本首词写作背景,第2小组细读词前小序,理解其要旨。第3组梳理词正文的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第4组分析词作上下片的内容和整首词的风格。

不同小组做报告的同时,师生共同讨论,提出质疑。通过学生探究性学习,掌握了怎样去鉴赏一首诗歌,能够自觉运用了意象分析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也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可以说,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最重要的原因。

3.以课文为平台,横向延伸,提高素质

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人绝境的时候,我们将怎样活着,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走人自己心灵的坦途。

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遭遇人生挫折时纵情山水,随缘自适;“静而达”、清心寡欲、超尘拔俗、因任自然,这是一种潇洒,但他没有放弃经世济民,保持着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环境中的道德人格,体会词人儒道兼容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从而得到结论: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以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态度,使自己在逆境中能顽强坚定地生活下去。

进而结合现实中某些情况,如认为考试红灯高挂,却感觉无所谓,是潇洒;一身名牌,炫酷,是潇洒;毕业后参加工作,松松散散,目无领导,不守纪律,是潇洒。分析讨论真正的潇洒应该与直面的勇气、良好的品德、崇高的理想、深遂的思想、机敏的行动及强烈的责任感同在。

最后可以建议学生课后读林语堂《苏轼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等作品,拓展视野,以课文为点往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阅读相关的诗词或苏轼相关的书籍,进一步引导學生理解生命的挫折也是一种成长。感受苏轼的豁达,以及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更好地明白面对挫折的心境和方式。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基础课,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要;目标多层次,实践启发式、协作参与式、活动式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持大语文观,延伸课堂至课外,诱思探究教学;延展教学内容,小文章读出大世界;综合使用多种教学素材,如音乐、书法、绘画、诗词等,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贯彻“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要义”的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服务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上做文章。

参考文献

[1]黄雯,等.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68-70.

[2]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大学语文传承·实践·应用:前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交流核心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介绍:朱立,长江职业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写作、大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设计高职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