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海中津的题画诗与隐逸思想

2017-08-11 08:30车才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摘 要:绝海中津题画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典故,且典故大多涉及中国古代隐士。从所题咏对象来看,其题咏的大多是表现隐逸主题的画作。绝海中津在题画诗中使用众多与隐逸相关的语汇和意象,表达出一种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思想与绝海中津本人的性格有关,与其留明归国后的人生经历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绝海中津 题画诗 隐逸思想

绝海中津(1336-1405)是日本室町时期著名临济宗禅僧,他八岁剪发,十三岁成为僧童,十六岁受具足戒,成为大僧。绝海从小随侍当时高僧梦窗疎石,参谒龙山德见等人,聪颖过人,表现出对佛法的特殊理解力。三十三岁时入明留学,师事明初高僧全室宗泐、清远怀渭等人,参究禅法、学习汉诗文创作。作为出家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与猿鸟为伴,参禅悟道,这本是其生活本色,但绝海回国后的人生经历却比较复杂,他参与政治,与幕府将军接近,且受到幕府将军的至高礼遇,身居高位,在幕府内政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性格坦率、耿直、狷介不羁,绝海曾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产生不和,多次隐居。在绝海的汉诗文作品,尤其是晚年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隐逸思想,且在题画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先行研究对此关注较少[14],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绝海中津的隐逸思想

据其年谱记载,绝海自小聪颖神秀,十三岁时即能背书如流,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且因其神秀而受到当时日本禅林高僧梦窗疎石的器重。绝海年谱《佛智广照净印翊圣国师年谱》载:“贞和四年戊子,师年十三岁,……师辄掩卷暗诵,琅琅如壑水奔注。”[1]《本朝高僧传》载:“十三隶名于洛之天龙,勤服师训咿唔琅琅。梦窗国师见其神秀,甚器重之。”[2]关于绝海的性格,日本学者有过诸多论述,认为其“性坦率”[3]“神秀超迈,脱然而出于羁绊之外,狷介而飘逸,完全是诗人性情。……绝海既超然而去人境,更冷然而出佛界,仙风道骨托于凭空御风之间,吟哦自放”[4]“狂狷不羁,感情激烈,缺乏妥协性,具有异乎寻常的正义感,具有诗人气质……隐遁倾向和流浪性也相当强烈”[5]“神秀超迈,怀抱旷达,具有诗人般的性情……有放浪山水,悠然自得之趣”。[6]大体而言,绝海性格坦率,为人比较耿直,有诗人性情,喜欢纵情山水,偏好隐逸。

绝海于日本应安元年(明洪武元年,1368)入明,大约于日本永和三年(明洪武十年,1377)回国。此后,绝海首先在九州静养,暂住于箱崎的广岩寺。在此静养了大约一年之后,于第二年(永和四年,1378)春天回到京都,这一年,日本五山禅林发生了梦窗派内部分裂的“临川寺复位事件”[15],为了躲避这一事件而引起的五山社会的人事斗争,绝海于永和四年(1378)下半年隐居近江,《空华日用工夫略集》载:“正月十四日,……三会(元章周郁)回书同来,曰:中津藏主今在江州杣云、中谛书记未详在处。”[7]绝海一直在近江隐居到翌年康历元年(1379)十月,这是绝海的第一次隐居。此后绝海又回到京都,不得已而暂任天龙寺首座,后又前往甲斐担任惠林寺住持,《题画梅二首》大约创作于此时。永德三年(1383)四十八岁之时,绝海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第一次见面,并于此年被任命为鹿苑僧录。日本的僧录制度移植于中国,“僧录”是五山派的最高管理者,主要权利和职责包括五山官寺住持任免、位阶晋升、法式规范的确立、诉讼的裁定和公帖官钱等事务,甚至包括外交文书的写作,等等,可以说是整个禅林官寺的最高管理者,足利义满任命绝海为僧录,可见其对绝海极其信任和器重。但不久绝海因其直言而与足利义满产生不和,《佛智广照净印翊圣国师年谱》至德元年(1384)甲子条中有:“师四十九岁。师力任宗柄,议论公评刺举无所避。适以直言忤相公之旨,师长揖而去,夏六月隐于摄之钱原。”[8]此次隐居钱原是绝海的第二次隐居。此时的绝海对于参与政治,接近幕府将军,谋求权力地位等并不热心,而是更倾向于放浪山水之间,享受山林野趣。此时期创作的《钱原和清溪和尚韵》云:“世事从来多变态,当初早悟有如今。青山高卧茅檐下,不许白云知此心。”绝海后来所作《答常光古剑和尚书》中也表达了隐居钱原时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向在田里(指的是羚羊谷牛隐庵),窃谓,‘幸不为时容,岩穴余乐也。春秋二时,乘闲拉一二衲子,一舸北渡,拜谒林下。参学之暇,登山临水,陶冶乎云鸟之趣,以极旬月之欢焉。”日本至德二年(1385)足利义满有悔意,命慈氏院义堂周信召唤绝海回京,绝海以疾固辞。后来义满命细川赖之再次召唤,绝海才不得已受命。《佛智广照净印翊圣国师年谱》记载:“(至德)二年乙丑,……冬十月准三宫大相国悔往愆,而命慈氏和尚发专使征,师固辞以疾。十一月,大相国亲制手书,赐四州总辖,命以徵师。居士即命驾,夜到宝冠,谕大相国之命,涕泣曰:‘法门污隆陋邦安危,系师之出处。师不获已,而乃促装而上道。”[9]《本朝高僧传》记载:“(至德)二年……冬十月源相国发专使征津,以疾坚辞。源公重下手帖,命桂岩居士起津,居士乃抵宝冠强曰:‘法门污隆,陋邦安危,系于师之出处矣。津无已而上京。”[10]绝海再次回到京都是在日本至德三年(1386)他五十一岁之时,此后至其示寂的一段时期,绝海成为日本第二代僧录,并三住相国寺,是其政治和社会活动最多的时期,也是最受将军足利义满厚待的时期。有意思的是,绝海的题画诗大部分创作于这一时期。总体来说,归国后的绝海尽管也讲经说法,弘扬禅法,但更多的是作为官僧参与政治,在幕府内政外交上发挥其重要作用,离禅僧本来应有的生活状态相去甚远。从内心深处来讲,作为得道高僧的绝海可能更愿意幽居山林,淡泊清净,参禅悟道,绝尘去俗,这一点从他屡次隐居,又与将军足利义满产生不和,并固辞义满之请可见一斑。绝海晚年创作的诗文中屡屡表露出这种隐逸倾向,而较为集中体现这种倾向的是其题画诗。

二、题画诗中表現出对林逋的倾慕

所谓题画诗,狭义上的专指题写在画面上的诗歌。广义上的则范围较广,只要与画作有关联的诗歌都可以称之为题画诗,不论是题写在画上还是画外,其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也没有一定的限制。绝海的汉诗文集《蕉坚稿》在绝海生前由其弟子鄂隐慧奯所编,经绝海本人选定,具有自选集的性质,该诗文集收录汉诗128篇,165首(同一篇诗题下有的有多首),其中广义上的题画诗19篇,31首,分别占14.8%和18.7%。从体裁看,题画诗中五言律诗4首,占五律的15.3%,五言绝句15首,占五绝的75%;七言绝句12首,占七绝的23%;题画诗中没有七言律诗。从创作时间看,仅有一首是留明时期之作,其他30首都是归国后之作[16]。绝海的题画诗通过题咏梅、竹以及田园风景画等,表达对隐士高风的赞赏和倾慕。绝海对北宋初期著名隐逸诗人林逋表现出特别的倾慕之情,题画诗中与林逋相关的有三首,试看其中一首《题画梅》:

孤山曾访中庸子,照水梅花处士家。

驿使不传南国信,黄昏和月看横斜。

这首诗“是绝海滞留天龙寺时,即康历元年冬至翌二年春左右所咏”。[11]题咏的梅花图、绝海的墨迹和诗作均收录在岛田修二郎和入矢义高监修的《禅林画赞 读中世水墨画》中,书中解说写道“题诗者为蕉坚,即绝海中津。绝海是梦窗派高僧,和义堂周信并称为五山文学的双壁。绝海定是由此图联想起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进而回忆起在明留学期间实地到访孤山和靖旧宅时看到的梅花,才创作了此诗。”[12]诗中的“孤山”在浙江杭州西湖,宋林逋曾隐居于此。因林逋喜欢种梅养鹤,故世人称他为“孤山处士”,亦称其“梅妻鹤子”。孤山北麓有放鹤亭和梅林。根据《释氏稽古略四》记载,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师智圆号中庸子,与处士林逋为邻。前二句讲以前曾经到杭州孤山拜访智圆法师的古迹,也到了隐士林逋旧居,并看到了梅花映照水中。诗末句“黄昏和月看横斜”化用了林逋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除此诗以外,绝海还有两首题画诗也与林逋有关。一首是《题梅花野处图》:“淡月疎梅埜水湾,何人注意写荒寒?一枝影瘦清波上,应是孤山雪后看。”这首诗也是绝海晚年在京都任大寺院住持时所作。绝海由画上荒野水湾的梅花而联想到自己留连过的杭州西湖的孤山。另一首是《西湖归舟图》:“访僧寻寺去,随鹤棹舟回。来往俱潇洒,宁惭湖上梅。”这首诗意境和主题内容与《题画梅》较为相近。编撰者和编撰年代均不详的绝海的另一种年谱《胜定国师年谱》记载:“三十五岁,拜永安塔,访和靖旧姑苏台。”[13]可知,绝海三十五岁那一年,即洪武三年(1370),曾实地访问和靖旧宅,并作诗一首《和靖旧宅》:“雪霁孤山鹤未回,荒凉旧宅数枝梅。先生高风不可见,得见梅花可矣哉。”绝海对林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这或许是林逋的性情、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等契合了绝海的心境的缘故。

三、题画诗中表现出对陶渊明等人的倾慕

除林逋外,绝海还在题画诗中屡屡言及中国古代隐士,对历代隐士们的高尚气节和绝俗姿态表达了钦羡和向往之情。例如,下面这首与陶渊明有关的《题归田图》:

柳色阴阴隔水村,休官归去问田园。

义熙年后无全士,独喜先生靖节存。

这首诗创作于日本至德三年(1386)以后,绝海晚年在京都任大寺院住持的时期。从诗题和诗歌内容来看,题咏的是一幅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隐退乡里的田园风景画,陶渊明有《归园田居五首》。诗首句是画面风景的描绘,第二句言及陶渊明辞官隐居田园之事。“义熙”是东晋十代安帝的年号(公元405-418年),陶渊明于义熙三年辞官。“全士”指的是道德节操完满之人。“先生”指的是陶渊明,“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意为节操清高。后二句表达了对陶渊明气节的崇敬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除本诗以外,绝海有多首诗歌与陶渊明有关。《山居十五首次禅月韵》第十一首:“有客纵令若陶令,相携一笑懒过溪。”《次韵答肇太初见寄二首》其二:“陶陆应吾莲社辈,山王不是竹林贤。”《移菊苗》:“旁人应比渊明宅,三径有松床有琴。”,等等,可见绝海对陶渊明尤为喜爱。

绝海有一些题风景画诗,写得清新婉约,表达了孤高逸世、绝尘去俗的心境。例如这首《寒江独钓图》:

独钓寒江何处翁,莎衣堪雪又堪风。

得鱼只换渔村酒,未必客星惊汉宫。

此诗题咏的是根据唐柳宗元著名诗篇《江雪》诗意而创作的画。《江雪》大家都很熟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很明显,绝海此诗从意境到词汇都来源于《江雪》,尤其是前二句画面风景描写中,“独钓寒江”一语直接取自《江雪》,“莎衣”“雪”“风”等意象也和《江雪》相同。前二句描绘寒风裹着雪花的冬日,茫茫江上唯有一老翁坐船垂钓的画面,既自适而又略带几分孤寂。后二句中作者使用了一个典故,诗中的“客星”指东汉隐士严光。《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严光传》,范仲淹撰有《严先生祠堂记》,内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得鱼只换渔村酒,未必客星惊汉宫。”是说在寒冷冬日里孤独垂钓的老翁,钓到鱼后也只是拿鱼去换渔村的酒喝,而不期望像严光那样惊动光武帝。可以看出,诗作者绝海表达了一种孤高逸世、绝尘去俗的心境和对宁静淡泊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绝海有一首题山水画诗《赋山水图,赠无外归瑞鹿》:

平生丘壑意,偏愛虎头痴。

碧水远还住,白云闲不移。

岩阴通野彴,岚际出茅茨。

药草如堪采,鹿门相与期。

诗题中的“无外”指的是日本圆觉寺第六十世住持无外圆方禅师。“丘壑”一词,此处应为隐逸之意。“虎头痴”乃晋画家顾恺之幼名,因顾恺之博学多才,疏于世事,超然于物,故被称为“痴人”。据《扶桑五山记》记载,圆觉寺内有虎头岩。诗歌首联开门见山表达了作者一直以来内心的隐逸之意,表达了对顾恺之的喜爱。“虎头”一语双关,很是巧妙。颔联和颈联是对画作画面的描绘,碧水、白云、岩阴、野彴、茅茨等意象生动描绘出悠远静谧的景象。“药草如堪采,鹿门相与期”中的“药草”“鹿门”,皆与东汉隐者庞德公有关。庞德公是东汉末年名士、隐士,采草药入鹿门山,此后隐遁于此。《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有其传。如诗题所示,由于本诗不仅是题画诗,同时又是赠友人之作。因此,诗人在尾联抒发自己意欲归隐的个人情感,同时又与友人约定相期于鹿门,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情谊,“鹿门”之典故关联到诗题之“瑞鹿”,何其妙哉。

绝海有一首题竹诗《扇面竹》,同样是其晚年在京都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竹林七贤中的五君子的倾慕,诗曰:

虚玄倾晋室,才录五君名。

玉立万夫壮,高堂日夜清。

“虚玄”意指玄远虚无之道,此处指代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五君”指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人。前二句大意为,虚无玄奥的玄学之道导致晋代灭亡,只有五位贤士得以留名后世。宋颜延年有组诗《五君咏》。上文曾提到的《次韵答肇太初见寄二首》第二首“陶陆应吾莲社辈,山王不是竹林贤”之句,其中“山王”指的就是山涛和王戎。后二句中的“玉立”形容竹子,“玉立万夫壮”即竹像美玉一样直立,比喻上述五君子屹立于万众凡夫俗子之中。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通过竹子这一高洁、清高的意象,通过竹林七贤以及颜延年《五君咏》的典故,表达对隐逸高士的倾慕之情。

此外,绝海还有一首题人物画的诗《题四皓图》:“一堕子房计,曾惊隆准君。直教紫芝岭,万古厌青云。”“商山四皓”是中国传统的人物画题材,四皓图历来是诗人乐于题咏的对象之一。所谓的“四皓”,指的是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绮里季、夏黄公四人,他们是当时著名的黄老学者,因避秦苛政而长期隐居深山,出山时须眉皆白,故称商山四皓。《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和《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均记载四皓的事迹。后“四皓”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之人。“子房”,即汉初谋士张良,子房是其字。“隆准君”指汉高祖刘邦。紫芝岭即商山,四皓避秦之乱而入商山,采芝而食。青云,此处比喻高官显爵。这首诗前二句描绘了四皓中张良之计,出山成功辅佐太子,而此前四人曾一度拒绝高祖刘邦出仕的邀请这一历史事件。后二句描写四皓不贪图权利和富贵的高隐之风。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绝海题画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典故,且典故大多涉及中国古代隐士,如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东汉严光,东晋顾恺之、陶潜、周续之、刘遗民以及北宋林逋等,对林逋和陶渊明,绝海更是表现出特殊的喜爱和倾慕。从所题咏对象来看,绝海题咏的大多是表现隐逸主题的画作,如山水图、梅花图、四皓图,等等。绝海将题咏对象和相关人物典故结合起来,通过药草、虎头痴、丘壑、青山、白云、林泉、猿鸟、四皓、孤山、客星、田园、隐者等众多与隐逸相关的语汇和意象,表达出一种隐逸思想。这或许与绝海复杂的人生经历有关。如上文所述,绝海从明朝归国后多次隐居,与幕府将军产生过不和,后又被重新重用,这种身份的转换,人生境遇的波折,自然也反映在其思想上。绝海内心深处有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绝海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元末明初,此时期中国文人和禅僧们也创作大量题画诗。例如,对绝海诗文影响巨大的元僧笑隐大?、季潭宗泐等人外集中就有大量题画诗。绝海以后的日本室町后期的五山禅僧们也创作了大量题画诗,如江户时期编撰的日本五山禅僧诗偈集《翰林五凤集》中就有数量众多的题画诗,而且题咏陶渊明相关画作、林逋相关画作、商山四皓图以及赵文敏画的诗也在不少数。如将绝海题画诗与此类诗进行比较,定能更清楚地看出绝海题画诗的特点所在,这些留待今后作进一步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项目“绝海中津汉诗研究”[编号:14WX316]。)

注释:

[1]梶谷宗忍译注:《蕉堅稿》,京都:思文閣出版,1976年版,第127页。

[2]佛书刊行会编纂:《本朝高僧传》,大日本佛教全书103,东京:佛书刊行会,大正二年,第509页。

[3]义堂周信:《空华老师日用工夫略集二》至德三年二月三日条,见近藤瓶城编:《续史籍集览第三册》,东京:近藤出版部,1930年版,第862页。

[4]北村沢吉:《五山文学史稿》,东京:冨山房,昭和十六年,第349页。

[5]玉村竹二:《五山文学大陆文化绍介者としての五山禅僧の活動》,东京:至文堂,昭和60年,第189页。

[6]岡田正之:《日本汉文学史増订版》,东京:吉川弘文館,平成八年第三刷,第355页。

[7]义堂周信:《空华老师日用工夫略集二》至德三年二月三日条,见近藤瓶城编:《续史籍集览第三册》,东京:近藤出版部,1930年版,第61页。

[8]梶谷宗忍译注:《蕉坚稿》,京都:思文阁出版,1976年版,第135页。

[9]梶谷宗忍译注:《蕉坚稿》,京都:思文阁出版,1976年版,第136頁。

[10]佛书刊行会编纂:《本朝高僧传》,大日本佛教全书103,东京:佛书刊行会,大正二年,第510页。

[11]朝倉和:《絶海中津の基礎的研究》,广岛大学博士学位論文,2002年,第221页。

[12]島田修二郎,入矢義高监修:《禅林画賛中世水墨画を読む》,東京:毎日新聞社,昭和六二年,第339页。

[13]塙保己一:《続群书類従第九辑下》,昭和32年,第674页。

[14]据笔者调查,对绝海中津题画诗的专门研究仅有兪慰慈的「「题画诗」の形式における研究」(见《五山文学的研究》,汲古书店,2004.P465),该文将绝海题画诗分为“题画轴”诗、“题扇面画“诗、题“画”“图”诗、“□□图”诗,仅仅考察了题画诗的形式问题,未对其内容和主题作详细分析。

[15]日本永和四年(1378),五山禅林的最大派系“梦窗派”逐渐开始了内部的分裂,形成了以龙湫周泽为中心的与细川赖之结盟的一派,以及以春屋妙葩为中心的与斯波义将结盟的一派。由于永和三年细川赖之将“梦窗派”的“度第院”临川寺由“十刹”升格为“五山”,临川寺有在制度上不得不采用“十方住持制”的危险。春屋妙葩一派为此激烈反对,他们向室町幕府提出要使临川寺恢复为原来的“十刹”。参见丸井宪《绝海中津汉诗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6页)。

(车才良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343009;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