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2017-08-11 11:20江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语文教育生活

摘 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学习与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然而现在语文教育的目标、形式和内容出现一些背离生活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语言和文字、文学和素养、教师和学生、教材和活动等几个要素来探讨语文回归生活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育 生活 实施途径

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的包括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它是一个教育科目,它的中心是人。语文学习与人类生活是通过人紧密相连的,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归宿,我们的生活包围在语文之中。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语文学习要回归生活就必须让语文学习中的各个要素回归生活。

一、语文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一)人与语言的关系

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也生活在语言之中。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与语言的关系中外很多教育家都做了一些探讨。

卡希尔在《语言与神话》中说:“语言从我们生命伊始,意识初来,就围绕着我们……语言犹如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知觉和概念得以生存的精神空气。在此之外,我们就不能呼吸。”世界中的事物用語言命名之后仿佛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可以说语言所到达的界限就是人类世界的界限。[1]

刘铁芳在《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一书中讲到,“语言向人开启了‘世界,开启了人和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总体的发生便构成了历史。语言中蕴藏着世界的意义,也蕴藏着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历史保存并活在语言中。语言不仅使人有了世界,也使人有了历史。……我们生活在世界和历史中,我们也生活在语言中。”正是这样人才和动物区别开来,语言创造的文化得以上升到我们自己的世界,“人文”的世界。[2]

维特根斯坦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他说:“只有与生活形式浑然一体的日常语言才是人们应该关注的对象,从而在西方语言哲学中实现了语言回归人、回归日常生活、回归社会实践的转向。”[3]在他看来,语言的使用就是一种“生活形式”。

(二)语文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习的基础学科,它和生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也处处体现着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呼吁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提出了“语文教育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大语文教育观”,等等。

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和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4]

吕叔湘曾说过:“语文课与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在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5]他认为语文教育中的“少慢差费”现象其实就是没有将语文联系到生活,而语文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课堂教学,应该走向生活。

叶圣陶提出“以公民生活为轴心的语文工具观”: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6]

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观”主张:“一体两翼,即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7]

二、语文教育背离生活的体现

语文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而我国语文教育虽然经过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当前语文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与生活背离,其中表现在语文教育目标、形式和内容的背离。

(一)语文教育目标的背离

语文教育目标主要分为工具性的目标和文化性的目标。语文教育目标的背离首先体现在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上,语文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交际工具,它是我们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它。语文教学中虽然重视字词句的解释、正反义词的训练、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的讲解,等等,但是这些语言工具上的讲解大部分只是为了应用于考试,并没有联系到生活的语境中去,更没有真正重视语文工具性,因此更谈不上在生活中真正用好语文。

其次,目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太忽视语文的文化功能,文化包括文字、文章、文学等,语文其本身不但是一种文化,而且它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本表现形式,但是近来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传统文化的遗失都是语文文化功能缺失的体现,也说明语文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很多问题。

(二)语文教育形式的背离

语文和生活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但是单一的教学形式割裂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课堂教学模式僵化从而会陷入单调乏味;即使开展其他的活动课程也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育形式出现的问题。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它的资源和机会应该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单调。语文教育既然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所以不仅要让语文教育形式多样,而且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三)语文教育内容的背离

语文教育内容的背离体现在教材内容没有跟上时代,或者是因年代久远与现在价值观脱轨,等等,有些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近来语文教材改革中修订版的语文教科书有40%的内容被换掉,更强调时代性,而且内容多向传统文化倾斜,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强调与时代接轨。

三、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途径

(一)让语言和文字“走进”生活

目前语文教育中,忽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中字词句的讲解更多的是为应试而用,而在生活中忽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有着阅读交流表达的作用,例如要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更好地与别人交流的能力,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有公开演讲的能力,能规范地写通知、报告等应用文体的作文,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

好的语文学习要让语言和文字“走进”生活,回归生活的本质。一方面语文教育要深入生活,语文教材中“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学习板块就是针对语文应用知识的学习,交际的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例如“给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应该怎样过,提出你的看法,然后评出最理想方案”,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帮助家里干活应不应该收取报酬”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才更有兴趣,才愿意说,才会有话说,说得更好。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转换为语文课程资源,让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例如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问学生“电视上看到的广告语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记住的?如果让你们自己写广告语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想法呢?”只有取自生活实际的语言,才能正确的面对生活,应用生活,理解生活。

(二)让情感和素养感染生活

语文教育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语文的文化功能,語文的文化性和工具性同样重要,很多人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往往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语文教育。因为语文教育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对建立人的精神,培养人的道德,促进人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影响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素养感染着生活,它具有教育功能,尽管这种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深远而漫长的,但它实实在在影响着孩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描写的是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天才却饱受耳聋的痛苦经历,虽然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但是我们仍然从文中可以找出一些共鸣的东西,如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怎么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坚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也达到了感染生活的目的。

(三)让教师和学生体悟生活

从语文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让教师和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和对话等等教学手段来引起老师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共同来体悟生活的本源。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中的语言无论多么丰富,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模糊或是断续的记忆。总有些似懂非懂又不可捉摸的感觉,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奥妙之处.这时需要用一些直观带有情景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文章。

《要下雨了》这篇短文通过描写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使学生懂得下雨前出现天气闷热、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现象的原因。这时学生可能只是觉得懂了,但是没有观察到。教师可以找一个高温闷热要下雨的天气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自然里的小动物,这种“情境教学”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老师与作者产生共鸣时,这种感情自然感染孩子们,使他们潜移默化地理解诗意,走迸诗境。

(四)让教材和活动展现生活

从教育内容来讲,教材和生活都要体现生活。教材要联系生活,活动也不能只是最注重形式,要展现生活,而且要挖掘教材和活动的共鸣点,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拓展课外课程资源,鼓励课外阅读和积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来展现生活。

除了课外阅读,组织辩论就是较好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学《将相和》这篇文章时,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为论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深化对论文的理解。辩论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把课内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更主要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以达到让语文走进学生生活的目的。很多的课文内容或课后问题,是很适宜设置辩论题并让学生进行辩论的。

将课文改成剧本也是展现情境的好方法,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现生活,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演出来,这样更加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改编课文成剧本再进行表演是一种充分提供情节背景的学习,这种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注释:

[1]卡希尔:《语言与神话》,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7页。

[2]刘铁芳著:《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卢春忠:《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刘国正语文生活观新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页。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

[7]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天津教育,1993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郭晋燕.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2]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3]陈惠红.新课程理念下创设“生活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顾焕钧.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5]沈忠,石瑞生.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语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1).

[6]耿红卫.新时期生活化的语文教育浅论[J].兰州学刊,2006,(05).

[7]曾毅.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教育探索,2006,(05).

(江月 湖北武汉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430000)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语文教育生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生活感悟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