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的实践与反思*
——以湖南农业大学“3D”模式为例

2017-08-12 04:52陈岳堂温晓琼
江苏教育 2017年52期
关键词:卓越职教师资

陈岳堂温晓琼

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的实践与反思*
——以湖南农业大学“3D”模式为例

陈岳堂1温晓琼2

培养卓越职教师资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之举。“三界(Demarcation)融合”+“三双(Double)共生”+“三维(Dimension)系统”的“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坚持“四级”递进,提升职业素质;施行“三力”训练,培育学术素质;开展“六点”陶冶,养成师范素质;融合“五种”方式,培育核心能力。该模式形成了“以师务农”的特色教学成果,破解了乡村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困境,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广泛关注,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乡村职业教育;卓越教师;培育模式

培养职教卓越师资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之举。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往往能用一技之长兴一个家庭,富一方百姓。如果是培养一位卓越的职教教师呢?那就是“培育一粒种子,带动一个专业,服务一群产业,扶持一方经济”。近几年,湖南农业大学秉持“兴职强农”的办学理念,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了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创新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界(De⁃marcation)融合”+“三双(Double)共生”+“三维(Dimension)系统”的“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培养“浓乡型”(善乡愁、会乡技、懂乡知)乡村职教师资人才,形成“以师务农”的特色教学成果。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对此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乡村职教卓越师资“3D”培养的理论模式和范式。

一、关于“3D”培养模式的理论剖析

乡村职教卓越师资是指县(区、市)级以招收农村孩子就学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大师的卓越师资人才,即“浓乡型”职教师资人才。此类人才具有乡村性、卓越性、师范性和技术性特征;其素质包括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技能素质,体现在德识(善乡愁)、技识(会乡技)、知识(懂乡知)、见识(能乡识)、器识(得乡道);从形成规律来看,经历了“新手—熟手—能手—高手—旗手”的成长过程。“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主要指“三界融合+三双共生+三维系统”。[1]

(一)“三界融合”运行机制

“三界”即指政界、学界、业界。政界即县乡政府;学界即培养学校,包括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业界即产业界。“三界融合”指由政界主导、学界实施、业界参与形成的“需求导向”运行机制,即县乡政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需求,规划乡村职教师资需求数量和结构,落实编制,提出招生计划;产业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专业设置建议,提供乡村职教师资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培养院校根据人才成长需求,面向中职学校招收相应专业学生,与中职学校、企业联合定制培养。“三界融合”即“政界、业界、学界”深度合作、协同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交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有效模式,是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行业协会指导、参与,培养院校、中职学校和地方支柱产业、区域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校企合作网络和区域共享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构建利益驱动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等,最终实现三方互惠共赢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三双共生”培育机制

“三双共生”即“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在培养主体方面,确定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相结合,分别开展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在培养环节方面,建立校内理论教学基地、校外专业教学基地,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在培养功能方面,实现物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证书”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三双共生”培育机制

(三)“三维共存”成才机制

“三维共存”即“技术维、教术维、学术维”。技术型教师要想成为卓越教师必须经由教术型师资培养和学术型师资锤炼。第一,技术导向:预备职教师资培养(中职阶段)。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的中职预备职教师资培养阶段采用“校校企”模式,即招生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结成联盟,为职教师资培养预备生。第二,教术导向:优质职教师资培养(本科阶段)。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本科优质职教师资培养阶段采用“政校校”联合培养模式,即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面向预备培养基地对口招生,先后开办28个专业“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实验班”。第三,学术导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研究生阶段)。以培养学科学术能力为主的研究生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有两条路径:一是实验班保送,二是中职教师在职攻读。

二、关于“3D”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三界融合+三双共生+三维系统”的“3D”培养模式创新了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的模式,新模式的运行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实现路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路径:坚持“四级”递进,提升职业素质;施行“三力”训练,培育学术素质;开展“六点”陶冶,养成师范素质;融合“五种”方式,培育核心能力。

(一)坚持“四级”递进,提升职业素质

具体包括如下四级:第一级——乡村实地考察一日。入学第一学期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职业学校考察一日,形成职业感知。第二级——校内模拟实训一周。第二学期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到学校农学专业实习基地实训,形成职业悟知。第三级——企业岗位实习一月。第四学期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一个月的专项技能实践,形成职业认知。第四级——综合能力实践一年。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由双导师制的校外专业导师指导顶岗实习,形成职业认知。

(二)施行“三力”训练,培育学术素质

学术素质是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并最终走向卓越型的必由之路,其“三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文献综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查询、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综合能力;研究方法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访谈、问卷、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学术规整能力,结合教育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等环节,训练学生的学术规范性。

(三)开展“六点”陶冶,养成师范素质

卓越中职教师具备的师范素质要符合职业教育独特诉求,包括扎根职教的角色意识、领悟职教的思辨能力、适宜职教的技术方法、融通职教的表达能力、感知职教的交流风格、契合职教的教学技巧等六个方面。具体包括“园丁秀”才艺设计赛、“园丁辩”辩论赛、“园丁书”书画摄影展、“园丁艺”教学技能赛、“园丁诵”朗诵演讲赛、“园丁文”主题征文赛等“六点”系列活动,着力拓展大学生师范素质。

(四)融合“五种”方式,培育核心能力

一是合作式融合,以学界与业界为主体,采取双向沟通、相互依赖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方式。二是嵌入式融合,即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的岗位培养环境。三是关联式融合,即集团办学式培养,使学校的教学链、企业的产业链和社会的利益链互相对接,形成人才培养、输出、聘用、培训完整体系。四是一体式融合,即校办企业式培养,实现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一体化培养。五是内生式融合,即企业办学式培养,企业根据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进行相对独立的培养。

三、关于“3D”培养模式的应用成效

30年来,特别是近六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三界(Demarcation)融合”+“三双(Double)共生”+“三维(Dimension)递进”的“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形成“以师务农”的特色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乡村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困境,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广泛关注,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培养培训了一批乡村卓越职教师资

一是培养合格职教师资。30年来,共培养职教专业师资本科毕业生8000多人、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374人和中职专业学位研究生700余人。二是实施“国家级培训学员导师制”。先后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训班7期,共计培训466人,为专业带头人配备培养导师,重点进行教学艺术、科学研究、职业规划等针对性指导。三是组建“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巡回讲师团”。先后为湖南省蓝山县、长沙县等10个县级职业中学2000名教师提供校本免费培训,同时还接受广州、福建、云南、贵州、海南等省、市委托,完成15期卓越教师以及各种短期培训,共计培训超过5000人次。

(二)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理论得到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为成果写序:“该成果在国内首次界定了卓越职教师资内涵特征,建构了乡村卓越职教师资素质标准,探讨了乡村卓越教师成长规律。”湖南省教育厅吸收我校参与制定《关于做好2016年高中(中职)起点本科层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推进这项工作。

(三)相关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

2016年6月,《光明日报》指出:“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定位非常清晰;2015年12月、2016年3月,《中国教育报》先后对此进行报道。湖南农业大学“3D”乡村卓越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吸引重庆、四川、广东、江苏、天津等地众多学校前来考察学习,学校项目专家先后被邀请到上述地区40余所国家中职示范校培训教师4000余名、专业骨干教师200余人,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南方农村职教师资的摇篮”。

四、关于“3D”培养模式的反思

通过数年的研究,我们创新和实践了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3D”培养模式,培养了数批“浓乡型”乡村职教师资人才,形成了系列特色教学成果,但是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

(一)视野上,需向国际研究转变

视野上,由国内研究向国际研究转变,使该成果能得到更好的推广。乡村卓越职教师资的培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相联系的。从职业院校师资培育的国际实践来看,学校在开展职业院校师资本土培育的过程中,与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是成功实施卓越国际培训的重要保障。[2]这些校外机构包括国外大学、教育专业机构(如研究院所、商业或者企业机构以及社区)等。从国际视野来看,各国尤其是欧美、亚洲等教育先进国家,纷纷从法律、法规、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进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同时还采取许多具体政策策略和措施来加快职教师资卓越化进程。这些策略和措施能为我国乡村卓越师资发展提供政策策略依据与可借鉴之处。

(二)内容上,需进一步细化培养标准

内容上,需进一步细化培养标准,完善培养机制,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培养标准的制定对于乡村卓越教师的培育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规范作用。培养标准是职业学校乡村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卓越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缺乏精细化的培养标准,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卓越教师的培养难以大规模推广和实施。因此,实践中我们应该确定乡村卓越职教师资的精细化培养标准,认真制订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完善培养机制,务求取得实效。

(三)方法上,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方法上,要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培育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下,乡村职教师资培育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培育方法的更新,紧跟时代步伐。虽然“3D”培养模式中的“四级”递进、“三力”训练、“六点”陶冶、“五种”方式等培养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推广应用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按照这些培养方式进行培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部分地区的学校培训中,我们试图融入和创新一些教育方式,如运用云技术、大数据、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师培训,同时创新培育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卓越教师培育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培育方法。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职教师资培养新理论,首次提出并界定“乡村卓越职教师资”概念,分析了乡村职教师资素质结构,构建了“3D”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开创了职教师资培养新路径,遵循乡村卓越职教师资“自我修炼、岗位训练、实践锻炼、任务磨炼”等成长规律,开展卓越“三术”培养,即中高职阶段重点培养技术、本科阶段重点培养教术、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学术;形成了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建立卓越教师培育基地,开展卓越教师研修培训,组建“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巡回讲师团”,实施“国家级培训学员导师制”,开展农村职业中学免费师范生教育。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发展差异性较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在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坚持“培育内容的持续更新、培育样式的不断创新、培育评价的日益多元”的原则,培育出更多善乡愁、会乡技、懂乡知的“浓乡型”乡村职教师资人才,切实体现“兴职强农”的培养目标。

[1]周明星,周先进,等.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导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2-172.

[2]Barker,Irena.Pay rise to promote excellence[J].The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2008(2):34-39.

G710

A

1005-6009(2017)52-0037-04

1.陈岳堂,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教育生态学;2.温晓琼,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0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学。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职业院校卓越教师精准培育生态学研究”(课题编号:16YBA1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卓越职教师资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