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的成因现状调查报告

2017-08-13 10:08鲁定育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考试焦虑介入青少年

鲁定育

摘 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详细论述考试焦虑的状况,从多方面分析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力求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考试焦虑;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它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把每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下面先介绍有关考试焦虑的理论成果。

一、考试焦虑的成因

(一)内部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造成睡眠不足,疲劳过度。还有的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以及考前的紧张心理,引起食欲不佳而导致營养不良,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由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易于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

2.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個事件;或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时的焦虑水平。由于考前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充分,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紧张、自卑。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正常发挥原有水平。另外,一定应试技能的掌握和应试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

(二)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对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1.学校环境。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连续不断的各种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还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教师对分数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

2.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

3.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二、考试焦虑治疗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此时的人格具有稳定性,又具发展性。因此,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人格来矫正考试焦虑。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些均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减轻考试焦虑的积极举措。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

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惟一标准。客观上,学校和家庭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那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不要片面地强调考试结果。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三、结语

考试焦虑问题的确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很高,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两年来许多高校也培养了不少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可真正从事社工职业的却很少,因为国家对此投入很少,不是说不需要,而是不受重视。看来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社工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8).

[2]李焰,郑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3]肖玮,肖琼.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认知评价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猜你喜欢
考试焦虑介入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