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2017-08-13 10:39王秋梅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花生生活化

王秋梅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也要求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所谓的“生活化”,即学生脱离开课本教材的束缚,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与世界交流。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源源不断地注人时代活力,还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此,教师可创造性地將语文课堂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能力的机会。如改编课本剧、即兴演讲、情景对话等都是语文活动的好形式。

一、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知识来源于生活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花生了解多少?”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道的并不多,甚至都不知道花生的生长过程。这说明学生对花生的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学生亲眼看到了花生,看到了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并亲自动手挖出来,看到了略带泥土的花生,学生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可生动了,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的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这样的课最难忘了。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距今已有20多年,这对学生来说已是非常遥远了,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此先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讀有关于周总理的一些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周总理的任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能有助于课堂上感情的激发,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在教学这篇文章后,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诗词《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学生诵读,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感情充溢。针对后者,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乡村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野上,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我在教了《学会看病》后,有的孩子们提问:看病还需要学吗?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性活动,去医院了解如何看病,及看病的流程,我惊喜地发现,在实践性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三)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观察

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在讲《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露珠的特点去观察,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二)创设情境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三)情感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花生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