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路径思考

2017-08-13 02:41吴朝阳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决策环境保护生态

吴朝阳

[摘 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要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健全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考评体系,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决策机制,实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 键 词] 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考评体系;生态环境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5-0286-0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以进一步探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路径。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治理进程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由于历史积累的环境问题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具体表现在:

(一)大气污染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气污染表现为烟煤污染、机动车污染及其他排放污染并存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已经升级为事关民生、公众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2016年以来,持续发生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严重雾霾天气,导致许多人出现呼吸不畅、咳嗽不止的症状,甚至导致中小学停课,部分城市公交线路暂时停止运营,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不少地区已经把阴霾天气现象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二)水污染

由于近年来造纸、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中部分企业的不合理排放以及生活污水总量的不断增加,使水资源受到极大污染。虽然我国的七大水系总体上来说属于轻度污染,但其中黄河水污染非常严重,还有的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很严峻。我国目前有57.3%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飲用水质的标准。环保部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大致可以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建筑废材等。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中的有害成分在地表流水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下,以及由于在运输处理中缺少相应的防护和净化设施,将对大气、水体、土壤及人类造成再度污染。我国大多数地区未能实现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而是以转移污染物的方式,致使大部分集中垃圾仍呈现露天堆放状态,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极大,频繁引发污染事故,问题也日趋严重。

(四)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人群生活环境。近些年来,我国多数城市生活噪声影响范围正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噪声污染,并且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城市居民对噪声污染的投诉长期居高不下。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

(五)生态系统破坏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功能差的态势非常明显;土壤退化状况愈趋严重,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多种因素致使我国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种类开始不断减少,生态服务的功能不断削弱,生态灾害不断加重。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在环境容量相对不足、愈发复杂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人口及消费规模带来的影响

预计到2020年,全国人口将超过14亿。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对生活用品、高档家用电器、私家车等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将对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的环境问题带来影响。

(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传统意义上的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第二产业的增长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尽管已经大力度地开展科技进步、技术改造,这些行业在产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还存在进一步增加的危险,同时可能会消耗更多的土地、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这些因素给未来的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影响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水、电子用品垃圾、汽车尾气及其他有害废物的排放量将会迅速增长,因此,由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环境形成的冲击负荷将不断加重。

(四)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虽然新技术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缓解问题,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比如,新的生物物种和转基因农作物存在风险;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可能成为自然系统中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现代信息技术有可能会产生电磁污染,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危害较大。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则表现为尽管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目标。只有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才能充分实现党对人民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途径和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考评体系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为此,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考评体系。绿色GDP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出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科学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可以完善经济评价体系,从而为政府在履行生态责任的具体测度方面提供有效数据,这对资源型地区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评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时,应以绿色GDP增长而不是一般GDP增长为衡量标准,把扣除资源环境损耗后的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指标。要把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作為全面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责任落实的推进器,将社会、生态指标纳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生态效益指标的权重,引导官员和政府朝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而努力。生态效益权重赋值合理,指标设置恰当,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效履行生态管理的职能,全面推进生态建设,这些都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有力保障。

(二)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决策机制

生态环境决策是指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把开发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这三者的统一作为决策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从本质上来讲,政府生态决策是一套策略、一个决定,是为了维护地区环境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协调、平稳、有秩序、可持续运作的决策行为。

政府对生态决策机制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1)在思想认识层面,首先要认识到生态环境因素在政府日常决策中所具有的显著作用和重要地位;(2)在具体实践层面,要运用生态环境科学的规律,重视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预程度、生态环境对经济建设的承载能力,从而形成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3)在生态补偿层面,对由于生产建设决策和具体实践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效应,资源型地区政府负有进行补偿的责任,并要及时履行;(4)在预警监督层面,根据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建立生产建设决策和实践的预警监督机制,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

(三)实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从根本上讲,对环境污染和生态补偿和治理不但要靠政府主导和市场的推动,还需依赖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相关技术工艺的突破和创新。在当今技术条件下,短期的利益驱动和过高的生态补偿成本,是导致市场主体对环境补偿的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企业者来讲,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面临经济处罚和道德声誉上的双重损失,而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本逐渐降低,甚至还存在可观的经济收益。生态补偿中最为普遍的技术创新策略,包括购买专利、获取许可证、技术团体及技术合作、产学研结合等。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企业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将会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全面治理。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中,各地方政府应尝试建立试点和推广平台,强化引导和服务意识,推进全国区域生态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有效开展。

(四)完善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督机制

(1)要建立健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认真审计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生态建设中去。(2)要完善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媒体监督力度。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揭露个别企业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行为;同时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广大人民参与监督,并给予举报投诉人重奖,以检举揭发不作为、乱作为和企业违反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3)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要动员全体群众,从决策到执行全程参与,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监督的有效性。通过扩大公民生态信息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更加有效,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决策,要实行公开透明制度,确保阳光决策,公开执法,以进一步增强生态环保工作的透明度。(4)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追责主要负责人。对那些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乱采滥伐、非法排污等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单位及个人,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追究责任。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吉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N].经济日报,2015-11-30.

[2]杨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7-10-20.

[3]黄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N].今日中国坛论,2013-10-20.

[4]高保全.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责任问题研究:以山西省转型发展为例[D].苏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决策环境保护生态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