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脑出血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2017-08-15 19:57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丘脑基底节高密度

原 泉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CT对脑出血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原 泉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目的 探讨CT对脑出血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CT检查的60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中有基底节出血30例,丘脑出血20例,小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4例,不同部位的出血经CT检查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进行CT检查,可准确判断出出血部位和性质,临床可将其作为脑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CT;脑出血;诊断;临床价值

脑出血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室,脑实质等部位积蓄形成血肿。该疾病发病突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针对性治疗后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患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如采取有效措施早期发现血肿部位,早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1]。为了研究CT对脑出血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本文特对60例脑出血后行CT检查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CT检查的60脑出血患者,其中有36例男性,女性24例,最小年龄52岁,年龄最大72岁,平均(61.13±3.1)岁。全部患者中有40例高血压病史,15例冠心病史,8例糖尿病史。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的检查所用仪器均为双排螺旋CT设备,调节层厚与层距为101 mm,基线为眶耳线,朝患者头顶向进行连续性的扫描,根据所检查出的血肿量,选择通过手术或保守方法进行疾病的治疗。其中,出血量的计算方法为:出血量=∏/6X血肿宽径X血肿长径X血肿层数[2]。

1.3 统计学方法

所用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 18.0软件。

2 结 果

2.1 全部患者的CT检查结果分析

经过观察发现,全60例患者中有30例基底节出血,20例丘脑出血,6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4例,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脑干出血,在本研究中所占比例高达50%。具体见表1。

表1 CT检查结果分析(n,%)

2.2 血肿量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经过观察发现,患者的出血量越多,其死亡率越高,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血肿量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n,%)

2.3 脑出血不同时期的CT检查结果观察

本研究中,在患病后一周内进行CT检查的患者有40例,检查结果显示高密度影像,其中25例圆形,15例肾型、出血量在5~20 ml,破入脑室8例,12例存在占位现象。剩余20例的CT检查时间为发病2周后,结果显示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占位现象不明显且CT值降低,其中3例在发病数月后,血肿完全被脑组织吸收,出现囊腔,且边缘锐利。

2.4 脑出血不同部位的CT检查结果比较

基底节部脑出血脑出血的患者CT表现为类圆形或肾型的高密度影像,血肿周围存在低密度水肿带,CT值为50-80。本组30例基底节区出血的患者中有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有4例表现为破入第四脑室中。丘脑部出血的患者CT表现为圆形及椭圆形的高密度影像。小脑出血的患者表现为不规则性或圆形。脑干出血的血肿阴影呈现高密度。

3 讨 论

脑出血的根本发病原因为脑血管发生了破裂,导致其发生破裂的原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等因素。当患者出现脑出血并形成血肿后,大量出血区的红细胞发生破裂,患者表现为脑部的点状出血,随着病程进展,出血程度加重。当出血量较少时,仅部分神经纤维受到血液的损伤,脑部其他组织表现正常;当出血量较多时,脑组织受到血肿的压迫,颅内压升高,出现脑水肿,故对于脑出血患者应早期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发生出血后,根据患者的形成的血肿的情况,可分为颅内血肿和颅内出血两种类型,根据血肿所在的位置,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脑内血肿和脑外血肿,而脑外血肿又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3]。

脑出血的好发血管时丘脑膝状体动脉及豆纹动脉,脑出血的常见部位是基底节区及丘脑,该部位形成血肿后易入侵脑室,脑室因为血肿的占位性病变引发周围脑水肿,长期压迫脑组织,使其发生软化甚至坏死[4]。在行CT检查时,新形成的血肿表现为高密度影,有类圆形,肾型或边界不规则,且周围存在低密度水肿带。此外,附近脑室还会发生移位变性,部分脑沟消失,中线结构移向对侧。在发病后1周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达到顶峰,此后逐渐被吸收[5]。

有研究表明,在脑出血发生后1~4周进行CT检查时,检出率高达90%。在急性脑出血期,对患者行CT检查可见边界清晰,高密度区均匀,存在占位表现,具有较高的CT值,较高的原因在于急性期血红蛋白吸收X线的能力强于脑组织。CT显影中存在部分外溢血液,而血红蛋白因为自身较小的体积,对显影基本不产生影响、此后,血肿周围的血红蛋白逐渐发生破坏,导致血肿边缘模糊不清,低密度区逐渐扩散,故CT值随之而发生降低[6]。此外,在本研究中,当基底节区及丘脑发生出血时,相较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其预后更好。原因主要在于,前两种出血易累及内囊,只有内囊受到破坏或直接被截断时,患者才会出现不良的预后。在出血量上来看,越少出血量的患者具有越好的预后,原因主要在于,当患者出血量较少时,占位效应和脑疝的发生几率低,加之早期开展的疾病诊断,患者的病情能得到有效的改善[7]。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脑出血患者进行CT检查,可准确判断出出血部位和性质,临床可将其作为脑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1] 刘 蓉,龚建平,朱江涛,等.超急性期脑出血血肿增大的CT预测指标[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9):720-723.

[2] 王立江,张吉荣,韩光良,等.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短期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391-394.

[3] 臧桂芹,叶 丹.CT对脑出血的诊断及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4):17-19,26.

[4] 郑昌英,李岸凤,王长青,等.CT在脑胶质瘤卒中与单纯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18):2964-2967.

[5] 马兴顺,王 娜.CT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9):38-40.

[6] 高永开.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CT影像学评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6):16-18,34.

[7] Zheng,R.,Qin,L.,Li,S.et al.CT perfusion-derived mean transit time of cortical brain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lasma level of Nitric Oxide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Acta Neurochirurgi ca,2014,156(3):527-533.

本文编辑:吴 卫

R814.42

B

ISSN.2095-8242.2017.24.4669.02

猜你喜欢
丘脑基底节高密度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健康成人丘脑体积的磁共振研究*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