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木兰从军》专家评议会纪要

2017-08-15 00:42杜蓉整理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剧从军李静

杜蓉 整理

晋剧《木兰从军》专家评议会纪要

杜蓉 整理

杜 蓉,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戏友》编辑。

2017年8月22日,晋剧《木兰从军》的专家评议会在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召开。来自省内戏剧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所欲言,为剧目建言献策,把脉开方。

王笑林(山西省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特别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精彩演绎之后,其中的一些经典唱段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达到了老少妇孺皆能朗朗上口的程度,而晋剧想要把这出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搬上舞台,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本剧编导没有拘囿于豫剧《花木兰》的定式,而是将故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割舍和重新结构,使该剧更加符合晋剧表演艺术的规律和晋剧观众的欣赏习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晋剧版《木兰从军》把豫剧版本中“征途”一场戏删除了,这不仅避免了重复豫剧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大众熟知的唱段,更能够通过花木兰为元帅出谋划策从而克敌制胜的实际行动来诠释“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主题内核。这些改动在避免与经典雷同的同时,也为主演李静拓展了更多表演空间,可以将其文治武功发挥的淋漓尽致,也能够看出编导的独具匠心。剧中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花木兰的扮演者李静无论唱功还是武功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她的音色柔润,高音平稳穿透力强,同时身段优美舒展,身手干净利落,是一位文武不挡的好演员。元帅的扮演者宋丽华的唱腔韵味独到,音色浑厚纯正,对角色的把握精准到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晋剧女须生。

王勇慧(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一级编剧):

《木兰从军》属于纯本土创作剧目,这在本届艺术节乃至整个山西戏剧界来说是罕见现象,这一做法是对如今山西盲目推崇外籍专家,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外籍主创团队做法的一种成功突围,也符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本土剧院团体、提高自身艺术水准的客观要求。

当然,我对该剧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第一,在故事结构方面,可以适当扩充戏剧情节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例如可以充实花木兰从军路上的戏份,把她跋山涉水、替父从军的艰辛通过克服重重困难来细致描绘;又如只用火烧敌营、切断粮草这一单独事件来表现花木兰从军期间的累累战功略显单薄,此处可以增加一些情节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第二,在人物设置方面,剧中的时间跨度要与人物设置相匹配,如结尾可以让姐姐抱孩子,弟弟改为大人扮演来体现时过境迁的沧桑之感;又如故事开头可以增加“木兰当户织”的情节,表现其能文能武的人物特点,这也是对文学经典的完整还原。

崔向英(山西省晋剧院,一级导演):

纵观本剧,出彩之处不胜枚举,最突出的当属花木兰形象的塑造。马兆禄改编的“这一个”花木兰较豫剧版本中突出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李静能文能武、酣畅淋漓的表演更为这一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注入了新鲜血肉,融入了不朽精魂。

本剧除了舞台呈现的精彩之外,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改提升。首先,在音乐方面,整体明白晓畅,但对于行当的区分不明显。如花木兰的形象要在小旦、小生之间不停切换,李静本身工小生行,但在演绎旦角时,唱腔还留有些许生行的痕迹,使观众不易辨别人物角色的转换。其次,在剧本方面,某些情节交代的不够清晰,具体情境的渲染不够充分。如花木兰打仗结束之后的情节没有交代清楚,使得之后人物的演唱缺乏剧情铺垫,这样的过渡稍显生硬,观众也会感到模棱两可、不明所以;再者花木兰此时的演唱,是经历了十二年的金戈铁马、塞外风霜之后终于取得胜利的情景下的抒怀,是在浴血奋战、九死一生之后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吟唱,此时戏剧情境的营造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也应当是全剧的高潮所在,而本剧此时的舞台呈现却略显单薄,没有为这一重点场次营造好戏剧氛围。

田少华(山西省晋剧院,一级演奏员):

《木兰从军》这部戏从剧本创作到最终立于舞台之上的筹备时间非常短,但是最后的呈现效果十分不错。尤其主演李静的表演全面到位,甚至可以与省级剧团的优秀演员媲美,在此我衷心地希望这部戏可以作为盂县晋剧团的保留剧目不断打磨,常演常新。

本剧的音乐创作不俗,既有山西梆子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不少改革创新之处,这是对如今戏曲作曲偏离传统,向歌剧靠拢趋势的一次纠正,也是对晋剧音乐传统的一次回归。但是,本剧的主题音乐可以继续加强,构成对全剧的贯穿,让观众在一次次熟悉的旋律中把握全剧的主旨内蕴。例如,可以利用不同声部进行多重演绎,这不仅能使全剧情节紧紧围绕在主题音乐之下展开叙述,还可以让全剧的主线分明,摆脱凌乱之感。

王春平(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剧剧本结构紧凑、主干突出、干净流畅,达到了“立主脑”“减头绪”的戏剧效果。但也存在单调、枯燥之感,可以通过戏剧情境的营造和场面调度的增加来丰富剧本的戏剧性。如花木兰“万里赴戎机”那场戏中,可以加入马嘶鸣的音效和逃难的人群来充实戏剧背景,丰富戏剧厚度。

全剧的音乐唱腔刚健有力,雄浑铿锵,但相对缺乏强弱对比和起伏韵致,这种表演放在乡下演出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但却不适合评奖类演出,希望演员在之后的演出中适当调整。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花木兰在全剧中共有两次下跪,第一次是出征前辞别父母的跪,第二次是省亲回乡、再见亲人时的跪,我认为这两个动作的表演应有所区别。首先,第一次跪是悲怆凄惨、前路迷茫、生死未卜的,应该悲泣;第二次跪应该是相拥而泣,喜极而泣,演员处理两次下跪时的表演层次应当更加丰富、多元。

苗 洁(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戏曲系主任,一级演员):

《木兰从军》这部戏属于传统题材的传统剧目,其中保留了不少戏曲本体的元素,反观如今的新创剧目,步子迈得很大,有脱离戏曲本体的趋势,而这部看似本本分分的戏就是对传统戏曲的一次回归。

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著名符号,古往今来的许多表演大家和众多艺术门类都曾搬演过这一题材,原因就是这一形象具有非常深刻的代表性。盂县晋剧团能够选取这一题材进行演绎,可见剧团的责任担当,这出戏在呼唤家国情怀,展现正能量的同时,更符合如今社会趋势的发展方向,从这点看,本剧就是立得住、站得稳的。但是,本剧在展现这一重大题材时略显单薄,对主旨内蕴的挖掘不够深入,没有突出花木兰走投无路、无奈从军的悲壮、悲怆之感,导演在这里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力争达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祁爱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戏友》主编):

首先我认为盂县晋剧团是幸运的,因为剧团此次走进省城太原参加首届山西艺术节展演,阳泉市领导也一同前来助阵,并且亲自坐镇观看演出,这本身就是对基层院团的激励和鼓舞。领导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回去之后便可以为剧团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指明方向,这就充分体现出阳泉市领导对剧团的高度重视与悉心提携。

就本剧来说,我认为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第一点就是纯本土创作的精诚。这种院团上下倾尽全力,不靠外援的勇气十分值得称赞,它不仅节约了成本,真正把钱用在了提高剧团自身实力的“刀刃上”,还极大地扭转了如今山西戏剧界不惜重金聘请外援,致使山西的艺术资金不断流失的弊病,其现实意义不可谓不大。第二点是通过排演新戏,为剧团充实了优秀剧目,提升了本团演职人员的整体素质,纠正了因为长期下乡演出而出现的对剧目质量的忽视和演员表演的走形等现实问题。因此,排演一部好戏对全团业务水平的提高和青年人才的培养意义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责编:张 玥)

猜你喜欢
全剧从军李静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从军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看见校园霸凌
李静 藏石欣赏
李静 藏石欣赏
圆锥曲线的一题多解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世经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