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剧《法显》专家评议会纪要

2017-08-15 00:42张玥整理
戏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秧歌佛教山西省

张玥 整理

秧歌剧《法显》专家评议会纪要

张玥 整理

张 玥,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戏友》编辑。

9月22日上午,秧歌剧《法显》的专家评议会在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召开。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祁爱斌主持评议会,八位专家先后发言。襄垣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桑爱平作为《法显》的编剧,带领剧团领导班子和主创人员参加了这场评议会。

王笑林(山西省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法显》是小剧种演绎大题材,小剧团、小剧种完成大作品。反映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多,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襄垣秧歌剧《法显》是山西唯一一部反映这方面题材的作品。《法显》用艺术的形式助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舞台上树起了有信仰、有追求的高僧大德的生动形象,起到了净化人心、荡涤心灵的作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历史文化人物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山西省戏曲界给全国奉献的一出戏剧大餐。该剧的结构回归了戏曲的编剧特点,围绕着法显取经“一人一事”展开叙述,符合戏曲从复杂中提纯进行展现的特点。导演手法新颖、富有创新,将戏曲的程式化、技艺化揉在剧情中,体现出导演注重舞台戏曲化表达的观念与意识。

韩玉峰(山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

法显早在1600多年前就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入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法显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耐得住寂寞、专心著述的精神都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秧歌剧《法显》把这一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搬上舞台,让观众在感受襄垣秧歌艺术美妙的同时,了解到东晋有这样一位高僧、先驱叫法显,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早240年,对于观众增加文化自信、提高文化修养,都是一件好事。长治市襄垣秧歌剧团的演出是成功的,观众反映热烈,一致叫好,主要是被演员的唱腔和表演所打动。在音乐创作、灯光、舞美、服装设计上主创人员也非常用心,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郑 强(山西省晋剧院,一级演员):

《法显》全剧剧情跌宕,扣人心弦,自始至终都在传递着“佛缘”。襄垣秧歌虽然是一个地方小剧种,但它板式丰富,唱腔优美,感染力很强,深受老百姓喜爱。舞台画面呈现得很丰富,特别是闯沙漠、翻雪山以及返回途中在船上的表演,经过导演的编排和演员运用戏曲程式的体现,LED屏的配合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的编排手法很新颖,舞台上坡度平台和转盘的使用为演员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像沙漠、像雪山、也像船头,增加了舞台的立体感。但是全剧演员的道白应该统一,一会儿襄垣话,一会儿普通话,地方口音太重。

王 越(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友》副主编,副研究员):

第一次看《法显》,觉得有些类似元杂剧中教化度人、惩恶扬善的神仙道化剧。但是在剧中,我们没有看到偷盗者和大祭司这类人的“省悟的突转”,法显只是让两个偷盗者去自省,而大祭司挑唆把法显扔进大海的一瞬间,佛像灵光一闪,矛盾冲突化解,万事大吉。这样的艺术处理,有减弱观众对编剧戏剧结构能力的认知和对戏剧主题的深度理解。当然,戏剧矛盾冲突的解决借助神的力量,这种创作手法在传统戏当中曾经广泛运用。现在从剧中看到更多的是,法显取经之路的艰难,建议编剧稍微给观众传达一些佛教知识,比如法显究竟在佛学上做出了什么贡献,法显的成就有什么是我们今天佛教继承下来的,这些在剧中都没有体现。仅仅一句“不淫欲不偷盗不杀生”显然不够,难道法显千辛万苦就取回来这么几句话?所以建议编剧对法显佛学修为可以再做补充。

杨卫华(山西省文化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编审):

《法显》这部戏是小剧种担大任、县剧团演大戏。这部剧首先是构思和立意巧妙。如何表现1600多年前的高僧、表现佛教题材、表现西亚、南亚、东南亚的风土人情,这都是摆在编导面前的难题。编剧抓住了“求取真经戒律”这一关键点,深入挖掘求取真经戒律的必要性,使法显之行事出有因。包括舞美、服装、灯光在内的舞台呈现方面比较完美大气、亮丽别致。LED屏声光电的运用、烟雾的呈现,营造了震撼的视觉冲击,烘托出了极其逼真的效果。如何让襄垣秧歌与佛教音乐、印度音乐和谐共鸣,这也是对剧组提出的难题。但是主创做到了让浓郁独特的晋东南襄垣秧歌和佛教音乐完美结合。该剧还借鉴了音乐剧、歌舞剧的一些艺术手法,突破了传统戏的表现形式,突破了秧歌剧的局限性,时代性更强了,受众面也更大了。如何找到、见到真经是全剧的中心节点,也是关键情节,但在剧中的展现方式却太蹊跷、太离奇。法显苦寻不得,在印度经历了那么多曲折、经历了那么长时间都找不到,真经最后却无意中被掉到地上。这么重要的情节被处理得简单化,需要修改得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艺术真实。

王勇慧(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一级编剧):

作为一个县级团体,襄垣县秧歌剧团承担了一个沉重的历史题材。这个团建团时间早,这么多年维持下来,坚持为老百姓演出,坚持推出新剧目,并且推出了不少主旋律剧目、正能量的剧目,精神可嘉。

就本剧看,剧作对印度国(天竺)的交代不够。一上场,这个国家留给观众的印象是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祭司横行、正不压邪。但是当法显见了女王,法显又称颂这个国家佛教治国、太平盛世。法显的所见与所唱自相矛盾,让观众感觉这个国家一会是天堂一会是地狱,区别太大。另外,剧中从头至尾宣称印度是佛教圣地,但是除了老者将经书掉在地上,全剧再没有看到任何佛教的痕迹。尤其是法显到了佛教盛行的核心区域,却再难看到佛教的因素。但要注意印度舞中比较重要腰和肚子,演员应多加练习印度舞。剧中,印度舞的演员身段很好,印度舞占一定的篇幅,就让它成为亮点。

王 嘉(山西戏剧网站长):

弘扬法显坚定不移、舍身求法、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眷念故土的故事和精神,这对于弘扬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有现实意义的。演出过程中,襄垣秧歌的音乐曲调优美、质朴流畅,板式简单但不失高亢与激越,体现了襄垣秧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舞台电子屏的运用很便利地展现了异域风情,展现了法显等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场景,但一些“佛祖显灵”的场景呈现太过神话。现在玄奘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都脱离不开《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同取经、得到神仙庇佑的神话形象,而玄奘独自一人历经千辛万苦的历史史实却不太被关注。希望法显的塑造从一开始就从现实出发,最好让法显自己通过人为的行为与智慧来解决困难。

祁爱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戏友》主编):

对于法显这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先驱者,要塑造深入于心的舞台形象,首先应该夯实一剧之本,既要突出传奇性,也要坚守艺术的本真。剧情尤其要掌握好情节前后的逻辑连贯性,使人物变得可信服。对争议性较大的玉莲的人物形象,也应该继续斟酌。《法显》在音乐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与音乐结合紧密,有效地烘托渲染了整个故事。由于受襄垣秧歌地方音乐的限制,张宏亮演唱的整个过程都显得比较平淡。一些本该有爆发力的情节点,唱腔没能充分展现这种情绪张力,影响了法显的形象塑造。舞台设计方面,舞美人员应当认真钻研,将技术和艺术更好地结合,让平台充分发挥它应有的舞台叙事功能。既然设置平台,就一定要精益求精,展现好它、运用好它,有效地让它融入到剧情中,不要让它影响了演员的表演。

(责编:荆 晶)

猜你喜欢
秧歌佛教山西省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佛教艺术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昌黎地秧歌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