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的识字教学设计

2017-08-15 16:45艾庆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识字教学

艾庆华

摘要: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对本课要识记的生字平均用力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将“学情分析”相关理论和教学现场结合,把握“学情分析”主要功能,侧重已有知识储备、学习经验、认知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起点分析,对确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会提供基本依据和重要指导。

关键词:学情分析;识字教学;情境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6-0023-04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本课要识记的生字平均用力是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出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忽视对学生“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的分析,二是教师对“学情”习惯于经验型判断,不善于进行研究型学情分析。教师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挖掘学生学习起点现状的背后成因,以形成针对性的具体分析,为教师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基础,对教学预设提供基本依据和重要指导。

完整的学情分析涵盖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反思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的学情分析侧重点各有不同。课前学情分析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个人兴趣与经验等个性特点方面,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学过程中的分析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对课前学情进行判断、分析、验证,并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式,反映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学情分析的“在场感”。课后学情分析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反思与总结,并对课前学情分析与课中学情分析进行评估修改,用以改进、提升以后的教学水平。

本文试图以长春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我家的亲属》为例,以“学情分析”相关的理论为依据,围绕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前测方法、基本内容与功能四个方面,说明如何利用“课前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

从字面看,进行“学情分析”,一是搜集实据,了解学情;二是根据实据,分析学情。

庞玉崑认为,学情分析的前端是学前调查,后端是反馈矫正,主要是对学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学前调查的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对“学情分析”基本内涵的认识,在对《我家的亲属》一课进行学情分析时,笔者从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81名学生进行测试,主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即已经知道了什么;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知策略,即怎么知道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等方面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前测方法

前测的方法是多样的,常用的前测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师生共同备课法、课前预习法、学生提问法”。有的文献中还列举了“观察法、经验分析法”“实验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新授课的内容特点、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方法,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考虑到几个方面,一是方法操作的简便性,二是在进行前测时,教师应确保纳入测评范围的知识与技能是真正重要的、关键的,是与新授内容具有“连接点”的。三是前测方法选择要适当,合理选择才能确保对学生认知准备的分析更加准确,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家的亲属》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刚刚入学两个月的小学生。虽然已经是小学生了,但他们并没有结束幼儿期,幼儿的心理特点依然存在,游戏在他们的生活中仍然占据中心地位。另外,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在一起,但他们觉得班主任老师是父母的替代,对老师无比依赖,实际上是每个人分别同老师打交道的,他们更愿意想方设法和老师黏在一起。

在对《我家的亲属》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的特点,笔者确定将“访谈法”和“观察法”作为前测方法。《我家的亲属》一课在教材中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一幅“家庭树”的情境图、情境圖上分别标示21个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如“爸爸、妈妈”,以及10个表示亲属称谓别称的词语,如“父亲、母亲”;第二部分,认字表和写字表,其中认字表中有20个生字,写字表中有10个生字;第三部分,课后导学。虽然课文的情境图很有吸引力,但是因为被测对象是一年级刚刚入学一个半月的学生,多数学生识字量不多,会写的字极其有限,有意注意时间短,问卷法、课前预习等都不适合。虽然是“访谈法”,但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在和我唠唠嗑,说说话。

在访谈前,笔者确定了访谈的目的、内容,随机选择了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并确定了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在访谈过程中,为每个学生印制一张带有班级和姓名的课文纸,以便在课文纸上及时标记该学生已经认识的词语和生字,记录通过访谈获得的该学生的识字策略、思维过程,以及通过观察获得的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为访谈后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搜集足够的实据。在10个词语、10个生字左右分别暂停一次,结合学生的疲劳情况给予30s和lm的休息时间。每个学生测试3分钟至5分钟。访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

三、学情分析的基本内容

不同的研究者进行“学情分析”研究时,分析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如杨彰发认为,“学情分析”的内容有:

(一)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规律,等等。

(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三)对“可能情况”的预测分析。

(四)对学生行为的实时分析。

(五)对学生状况的反思分析。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关注“前在能力”分析,对“可能情况”的预测分析,注重“潜在能力”分析。但无论如何,“学生”和“学习”是学情分析的核心要素。

对《我家的亲属》一课进行的前测,笔者主要围绕学者杨彰发提出的前三个方面设计访谈内容,其中“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侧重已有的知识储备、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知策略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主要侧重对“学习兴趣”的分析,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小學生而言,只要是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相对就能长一些。“观察法”能够实时记录访谈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行为,这是对“可能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的依据。

四、学情分析的主要功能

(一)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定的基础

1.根据识字量的差异设定教学目标

访谈后得到的数据分析表明,被测学生的识字量呈现了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识字量水平参差不齐,且差异明显。对本课的词语和生字全部认识的学生人数是23人,只认识“爸爸”“妈妈”和“的”的学生人数是4人。对本课生字和词语认识高于70%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45.5%,对本课生字和词语认识低于30%的人数为26.1%。

这一数据表明,如果开展整齐划一的教学,给81个学生设定同样的学习目标,势必导致学习起点较高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他们可能被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但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而另一部分学生面对识字、认读,难题过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笔者设计了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目标。

基础性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中的情境认识亲属的称谓,能识2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会借助情境图,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家庭树上认识亲属的称谓。

发展性学习目标:

(1)学习起点较高的学生,能够认识括号内亲属称谓的别称。

(2)发现“女”字和“女”字旁在书写时的不同,并能够清楚、明白地讲出来。

(3)发现情境图中关于亲属名称排列的顺序,初步感受到,中国人的亲属称谓,具有辈分分明、长幼有序的特点。

2.根据对汉字的识别情况设定重难点

对本课识字情况前测统计l(超过50%的学生认识)

前测基本能反映参加测试的81名学生在生活中,这些亲属比较熟悉。因此,预测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比较容易认识。

对本课识字情况前测统计2(低于50%的学生认识)

前测基本能反映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没有这些亲属,有些对这些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感到比较生疏。“叔叔”“阿姨”虽然常常在口语中称呼,但字的模样见得少,“姨母”的称呼与实际生活中的称呼不一致。因此,教学的时间和重点要向这些生字词倾斜。

(二)学情分析是教材内容分析的依据

1.发挥教材“情境识字”的功能

在前测的过程中,笔者认真记录了被试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并据此进行分析。根据一年级新生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在10个词语、10个生字左右分别暂停一次,每个学生测试3分钟至5分钟。在测试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或厌倦,而是经常动用一些策略主动识字。比如,认识“祖父、祖母”时,有一个学生眼睛在图上扫上扫下,想了一会,就读了出来。笔者追问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指着情境图中的词语回答:“这不是有‘父亲、母亲吗,这是‘祖国的‘祖,我就认识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指着这三个词。他结合已经认识的“父亲、母亲”以及“‘祖国的‘祖字”,又进一步重新组合,认识了“祖父、祖母”这两个新词。有的学生在情境图中认识“姐姐、妹妹”,原因是“这不是有两个小女孩吗,长得高的是姐姐,矮的是妹妹”。

笔者通过访谈过程中的观察,本课的“家庭树”情境图确实对促进儿童识字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识字教学中的“语境”是人类认知活动中“情境”的一种,人类的知识和认知不能与真实的世界分割开来。语境愈是贴近儿童真实的日常生活,对儿童的识字愈有帮助。因为在儿童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和随意记忆各自起着独特的作用。前测的数据说明,一年级新生不同程度地认识了一些汉字,当不同的识字环境出现的时候,他们主动认字,这时候主要是随意记忆在起作用,在这过程中,儿童辨识字形是为了“阅读”,而不是为了记住字的本身。但是这种“随意识记”越多,对汉字辨认的速度就越快,对汉字的掌握就越来越熟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如果拘泥于不随意识字,让儿童枯燥地记忆一个个单字,效果显然不够理想。因此,应该利用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情境识字”的功能。

2.发挥课后导学“字理归纳”的功能

课后导学中有一道题目“找一找”,“找找本课中带‘女字旁的字,说说为什么这些字都带‘女字旁”,旨在通过归类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而认识更多的带“女字旁”的字。

“汉字自身的规律是在个体字符形体类聚中存在并显现的,在‘妈、姐、姑、姨、姥、奶……这一系列汉字经过个别识读,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女与这些字的关系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这种类似的关系不断增多,便使形声系统观念的建立有了初步的基础”,学习者很容易进入字理的归纳。

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培养,如果教师总是创设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体验归纳、体验演绎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看似松弛、缓慢,但是“发展思维”能真正得以落实。

(三)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对识字充满兴趣。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时,笔者主要侧重对“学习兴趣”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对识字充满兴趣和自信,在测试过程中,笔者问到“这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他们会骄傲地回答:“我原来就认识。”“我生下来就认识。”“姥姥把这个字(字卡)贴到墙上,我早就认识了。”即使有不认识的字,他们也不会不好意思或是表现出尴尬,就直接说“我不认识”“这个字不认识”。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安慰他们说:“不认识也没关系,我们还没开始学呢,老师只想看看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字。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办法认识它的。”他们就会很期待地点头。

五、总结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學组织形式的优化,将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的集体学习、培养同桌之间合作的二人小组学习、促进个人思考的独立学习相互组合,就显得很必要。

(一)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认识比较容易识记的生字词

1.集体学习:说说“我”家的亲属都有谁?

指定一桌同学到讲台前面,一人介绍“我”家的亲属,一人在生词卡片中挑拣出相对应的生词,贴在黑板上。如果挑拣不出来,或者出现错误,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

2.个人学习:在家庭树上圈一圈自己家的亲属都有谁。

在圈画的过程中,再一次复现刚才学习的词语。另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圈一圈,画一画,是培养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巡视:有哪些同学圈画的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亲属称谓,作为后续学习生疏字的资源。

3.同桌二人学习:

步骤:一人指着家庭树上的亲属称谓,一边读给同桌听。对方眼睛注视着书上的词语,认真听,如果读错,就教一教。然后,再交换(达到多次复现的目的)。

(二)关联“心理词典”,复现学生比较生疏的字词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汉字必须关联了心理词典中的词,才是‘已识字。”王宁教授的这段话给笔者的启发是,识字教学不但要注重教法,更要注重学理,也就是要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接受科学汉字学的指导。学生借助情境图、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确实不同程度地认识了本课中的生字词,但真正“识字”,应该实现字形与音义结合,有形而没有与语音结合,有音形而不懂其为何义,不能叫“识字”。意义的感受必须在亲自体验之后,意义与语音的结合是思维的成果,是与生活经验和理解分不开的。而且,汉字字形与音义的结合绝不能超越儿童的语言能力。

以《我家的亲属》为例,进行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使笔者获得很多启发。总体而言,教师将学情分析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将学生意识渗透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必然会帮助教师坚定学生立场,跳出既定的经验框架,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学生、研究学生,而不仅仅把“以学生为本”停留在表面言说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03)

[2]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钱军先,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05)

[4]杨彰发,如何做好学情分析[J),贵州教育,2010,(16)

[5]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2(04)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识字教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
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三步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