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

2017-08-15 13:17林顺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七年级设计

【摘 要】通过对七年级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实践活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七年级教学初中教学内容与思想方法做好问题设计的前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是课堂设计问题的基础;化解高起点的数学课堂问题的铺垫问题是做好七年级课堂问题设计的保证;巧用错解进行课堂变式问题设计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对促进课堂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七年级;课堂问题;设计

纵观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七年级数学教学所受的关注度远不及九年级的教学。老师要想事半功倍抓好九年级教学就得从七年级抓起。数学教学与数学课堂问题又是密不可分的,要教好七年级数学就从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做起。

1分析七年级教学初中教学内容与思想方法做好问题设计的前提

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数与式中的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整式的相关运算;方程与不等式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平面与图形中几何初步、三角形及三角形全等的初步知识、函数初步知识变量的表示方法、统计与概率中概率的基本知识。这些学习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有理数学习让学生数的范围得到了扩充,可渗透分类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数学学习中不同情况应该分开来说明才会完整。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中学生渗透方程思想,进一步明确寻找等量关系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概率的学习中学生渗透随机思想。在整式的乘法公式学习中学生可以领悟化归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的骨肉,而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神。骨肉易长而精神难求。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让七年级学生意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在运用知識更好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是隐性的知识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加以渗透就可以了。

2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是课堂设计问题的基础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所提的课堂问题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相关问题设计。好的问题将引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听问题就来劲,解决问题后会得到身心的愉悦。好的课堂问题,也可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课堂。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任何有效学习的过程都是学生自身主动建构的过程。但主动性要在学习主体意识较强的前提才能形成。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的问题就可作为课堂问题来源,例如在上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就以老师与学生互猜年龄为背景设计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只要告诉你的年龄3倍少3的数字,我就可以立刻说出你的年龄。这个问题可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知道大多数学生年龄的情况下设计第二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大多数同学年龄两倍多7,老师今年几岁?请用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很容易用小学的列算式的办法进行解决,但老师对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要求。老师出的这个问题都要让绝大多数的同学吃的下,但不能一口就能吞下。老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得到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3化解高起点的数学课堂问题的铺垫问题是做好七年级课堂问题设计的保证

一个问题在小组讨论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如何能够引起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的兴趣。高起点问题往往是多个知识点的结合的综合性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在这个高起点问题解决之前就可以先用与该问题有关的低起点问题做铺垫。平时的教学中的低起点问题中的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上,同时帮助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题目。记得一次七年级的听课活动课中一位老师就将难点问题化解的非常完美。原题:是这样的在如图1直线外l外同侧的两个点A、B你能在直线外找到一点P使PA+PB最短。这个问题解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两线段和最小的解题模式。这个题目源自北师版书本七年级下册123页,引导学生利用对称点的性质解决问题,也为解决将军饮马等这一类现实问题提供解题方法。

这位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前这样设计以下4个铺垫问题:1、两点之间什么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何关系?2、如图1直线l外同侧的两个点A、B你将如何找到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1和B1?A和A1到直线l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有何关系?3、如图2直线l已有不同的两点A、B你能在直线l外找到一点P使PA+PB最短,你找的点P在A、B的什么位置?4、如图3直线l两侧有A、B两点问直线l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PB最短。以上四个问题都是解决问题原理与方法。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依据。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原问题的关键应找出两个点其中一个对称点,第三个问题解决点P应在线段AB上才是最短,且点P不是唯一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提示学生在直线l上要找到直线两侧两点距离和最小就是如图3就是AB线段与直线l的交点最小另一侧找到其中一点的对称点就可顺利完成。就在这四个简单问题解决铺垫下,老师才把原题作为第五个问题给学生解决。学生此时信心满满的因为铺垫的低起点问题已为高起点问题扫清道路。

4巧用错解进行课堂变式问题贴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在解题中得出错解是我们对课堂问题进行变式的来源,而且这种利用错解的变式为为我们的课堂节约了许多时间。老师可以根据错解设计题目的变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区分好容易混淆的题目。即解决学生的疑惑也可以节省老师课堂时间。但在老师在教学中有时会因为自己备课没到位或是课堂时间限制等问题,在学生出现错解时老师会急于把学生一棍子打死然后抛出自己的正确的答案,就宣告问题解决。但学生对老师的答案纠结,对自己答案迷惘时老师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这也无形抹杀了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位教师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中在抛出将军饮马的问题,老师把也把如图3直线l两侧A、B有两点问直线l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PB最短作为铺垫问题。一名学生在铺垫问题引导下出现了图4的错误解法认为最短距离是AB连线与直线l的交点。老师没有指责学生,还风趣的说这位同学很神连我下一题答案都知道。一下子就化解了学生答错题的尴尬也提高学生今后参与课堂的热情。很多同学就迫不及待要老师出示下一道题。老师一下子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老师对将军饮马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变式:如图1直线外l外同侧的两个点A、B你能在直线外找到一点P使|PA-PB|最大。刚才做题失利的学生经过思考在全班面前又秀了一回自己的答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要我们平时重视七年级的问题设计到九年级取得好的教学成效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参考文献:

[1]林顺增.初三课堂问题设计初探[J].文理导航:中旬,2016(6)4-5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6.5第二版183-189,64-80.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七年级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