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17-08-15 04:30张健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新课程高中语文

张健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语文教材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因课制宜,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人格教育;措施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多重性质,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收获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对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是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鉴于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就必须认真审视语文教材怎样渗透人格教育,并且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因课制宜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意义

1.高中语文人格教育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人格教育对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人格处于形成时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有些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地充斥着高中校园这片净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学习无用论等不良思想影响着高中生们,以致厌学、辍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会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抗压能力差,容易出现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和人格问题。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一篇篇美文在学生的审美观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修养。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教书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我们很重要的任务——育人,只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于漪老师这样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总和。”事实上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散发着人格光辉的文学作品可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塑造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2.人格教育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人的发展。良好的人格素养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也是学生们今后在人生中取得胜败的关键。让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发现,终身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让学生具有正确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素质教育权威托马斯·里克纳说:“自柏拉图时代起,明智的社会就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一个深谋远虑的目标,他们将品格与智力看得同样重要,将优雅与识字看得同样重要,将美德与知识看得同样重要。”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是今后学生在继续学习中的不竭动力,更是有利于自身对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格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是全面而立体的,培养独立、健全、发展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3.促进素质教育的施行

素质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反对纯粹的知识灌输,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沟通、思想交流、人格教化,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丰沛的情感投入到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将知、情、意、趣结合,培养完整全面的人。充分地体现出教育人性化的本质特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有所针对地进行人格教育。脱离了语文学科性质与特点的人格教育课是失败的,也是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践

1.注重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主要是分数,至于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到了什么,却无人关心。也正是因为这样高中语文教学才走入到了只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的怪圈。要知道人们对于感受过体验过的事物才能印象深刻,体验总是给我们这样的感受,人们对于所见事物、情景总是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加以再加工进而在脑海中形成印象,事实上这就是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对于生命的体验过程,和对于生命不断完善的过程。单纯的认知是不能够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生人格、个性发展相冲突的。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地激发学生,提高生命的质量,开发智力,培养人格。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融会贯通,不仅应该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重要的是學会体验,用自我的独特视角去关照与关注生活与生命。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充分而深刻的理解,进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重视优秀作品的人格渗透作用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不透露出人格的光辉,这里有湖光山色,有英雄人物的熠熠光辉,有明辨事理的思想魅力,更有润物无声的动人真情,总之人格教育的素材俯拾即是。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这一切美好的品质会随之渗透进学生们的心田。正是这一部部文学作品,让语文教师能在进行感性教育的同时渗透理性教育,达到提升人格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将人格塑造与语文教学相分离,要注意不要把文学课上成说教课、思想政治课。应该是在体验中逐渐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美好的人格,进而培养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豁达开朗的性格特质,在体验中逐渐定位自我人生目标,并养成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这恐怕才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3.教师的“身教”更胜于“言传”

教师这一职业十分特殊,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教师在人格方面要做到率先垂范,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连接着学生与书本的桥梁,也是教师在为学生做着知识的第一层次的解读。事实上不仅如此,教师还会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性格特征、思维方式传达给学生。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学生们对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要求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坦率包容、公平真诚,学识渊博,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便决定了学生们对于语文教师的素质的“高要求”。课堂上渊博的知识和真实的体验能够使语文教师获得学生的好评,不能只是依靠教参就进行只言片语的解读。想让学生在课上有所领悟,那么教师就应该提前将人格教育的因素考虑进去,走入文本,细细品味,个性化阅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引导学生在人格方面受到感染。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独到见解的,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其教育的本质就是立人。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是具有可塑性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们要始终怀有“育人”“立人”之心,自觉地把人格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深入人心、深得人心,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波.语文教育与文化人格的培养[J].临沂师范学报,2012(7).

[2]陈杰.人格对话:语文教学的时代论释[J].学科教育,2013(8).

[3]宋建通.浅谈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福建教育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新课程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