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纸质文献的客观存在

2017-08-15 14:35罗碧文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7期

【摘 要】随着电子书的到来,纸质文献的存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人们长期形成阅读纸质文献的习惯;纸质文献多页共存,能满足人们对“实体物质”的心理需求;更具安全权威性的纸质文献以及电子书的诸多缺陷等因素注定纸质文献必将永久存在。

【关键词】纸质文献;客观实在;永久存在

在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大规模涌入市场、进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传统纸质文献变得越来越萧条,因此有专家预言,传统的纸质文献将会很快被替代消亡。到底读电子书和读纸质文献孰优孰劣?这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都知道,不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文献其主要功能都是传递信息。相对而言,电子书是动态的,纸质文献是静态的。因此,顺应媒介发展历史规律,以深入思考、启迪心智为功能的纸质文献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从而继续发展它的不可替代性。

一、危机四伏的纸质文献

1.国际出版商正在努力构建一个稳固成功的电子书市场

2015年,德国发行平台Libreka期待电子书在本国市场共享,市场目标升至15%;主要零售商Fnac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预测,2015年法国电子书市场也将攀升5%-10%;西班牙的三个图书市场预期是15%;意大利的图书市场在5%-7%之间;巴西图书公司预计增长7%;俄国预期约5%;中国到2015年底数字出版占全部出版量的25%。

2.各类图书馆的数据库或电子阅览室在逐年递增

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公立图书馆还是各大学院校图书馆的场地都一直在扩张建设。这一方面与国家重视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分不开。各大学院校图书采购拨款以倍率增长,其中,电子图书数据库所占采购比例提升速度惊人。各大学院校在推广校园局域网调用图书数据库的同时,也先后建立了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从进入阅览室开始,读者即可尽情浏览或阅读各类电子文献,读者浏览阅读电子文献的好奇心将不情言表。

3.电子时代纸质文献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已很明显

相对于电子文献,纸质文献的存储空间显得那么渺小且容易变质自然老化,如果要将其知识内容复制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纸质文献的生产要以木材为原料,这样,既占用人类的森林资源,又因制作纸张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存。与电子文献相比,纸质文献本身所含的知识信息量不大,许多相关的知识内容需要大量纸质载体,不利于人们的检索和利用。这些都是困扰纸质文献生存的现实问题。

二、纸质文献仍有可存贮的时空

1.运用图书数据库的诸多隐忧

(1)读者对图书数据库不正确的使用导致数据出错,心怀叵测的人攻击、剽窃、篡改数据库数据,使数据失真或数据库瘫痪。虽然大多数数据库具有自我修复功能,但有些损坏是无法恢复的。

(2)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数据库在电子文献分类、存储格式和搜索引擎等方面还没有完全统一,给读者带来很多不方便。

(3)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中仍有相当一部分馆员匮乏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这就限制了数据库效用的发挥。

(4)纸质文献电子化造成了著作版权的保护不力问题,由于数据库数据容量超大,读者在购买使用时很难甄别其著作权的授权状况,从而引发知识产权纷争。

2.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阅读习惯

电子书产品让读者方便查询、下载、阅读、携带,不再让图书管理者在陈旧的书籍中百寻难觅,也不再让读者长时间地站在借阅台前枯等图书馆员去书库检索图书。但是,人们的阅读习惯是长期形成的,这点在年龄偏大的纸质文献读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对纸质文献的偏爱,对电子图书产品的潜在抵触是难免的。在日常的图书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电子图书数据库使用频率高的多为年纪轻轻的读者,年纪稍长的读者还相当愿意阅读纸质文献。

3.纸质文献的安全性略具权威性

只要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把握适度,纸质文献便可长期保存。保存好了紙质文献,其信息就不会丢失。纸质文献经过千年的洗礼,已形成了完善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纸质文献的生产和传播会受到道德审查和政治审查,对保护普通人群、保护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因而纸质文献传播的信息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同,具有权威性。在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方面,纸质文献目前已有较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370万种,期刊13万种,会议文献100多万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产品资料100万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纸质文献。

4.纸质文献“多页共存的实物形态”难以被替代

纸质文献由封面、扉页、目录、前言、主体、后记、封底等要素构成,是一件完整物质形态的物品。当一本纸质文献拿在手里,给人们的是愉悦感受,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板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但是,电子书的虚拟形态,却满足不了人们对“有形的物质实体”的心理需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顾炎武全集》,虽然定价很高,每套一千九百八十元,但在短短四个月内便销售了一千三百多套,除常规馆配外,其中有数百套是读者个人购买。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纯说:“阅读并不只是看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舒适的体验。”王纯认为,享受阅读是每一位读者的追求,但电子书简单的功能显然无法满足读者对阅读的高层次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回归到精装纸质书中享受阅读。

5.纸质文献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艺术品

纸质书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独具一格的装帧设计,不仅仅是人文环境和艺术殿堂的一个瑰宝,甚至引领着一个时代的人文和艺术的发展潮流。例如,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朱赢椿著的《设计诗》。朱赢椿将它的设计做到了极致,几乎把每一首诗都图案化了。中国青年社版的《梅兰芳全传》,吕敬人等设计的,左翻右翻都有惊喜。往左翻一下,就会有一个女扮相的梅兰芳,往右翻一下,则会有一个男扮相的梅兰芳。那需要多么精巧的构思和设计,对印刷的要求又是何其高啊。《泰州城脉》,周晨设计的。陡地往你面前一放,那就是一块古老城墙上的青砖,沉甸甸的。可一翻开,哎呀,这可是一本让人惊叹的好书啊。这些设计精美的好书可不是电子书所能望其项背的。

三、纸质文献的未来

1.纸质文献仍具有不可或缺的阅览研读价值

纸质文献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直接用肉眼阅读,阅读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在阅读过程中,或躺或卧,或掩卷沉思,或伏案疾书;在室内久了,可去室外。公园的凉亭静廊,绿树掩映,清风微拂,正是读书的好去处。羁旅在外,也可与书为伴,消除旅途困顿。夏日午后,手捧爱书,闻着茶香,实乃人生幸事。传统的纸质阅读具有直观性、随意性、艺术性和长久性,这也是电子书阅读比不上的。有时阅读要有深度,要系统,要边读边思考。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纸质文献的阅读,能使读者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可以边读边思索,读者细细体味从行文构架到作者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只要页面有空白处,可加以评点、眉批、划线、折角、夹纸片、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加了记忆,又可提高鉴赏力。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帮助读书人收集处理信息、完成知识积累,还可以帮助读书人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是电子书阅读所无法媲美的。

2.调查称经济科技发达的西方人更爱纸质文献

皮尤研究中心(美国)调查显示,尽管电子书在发达的西方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但纸质文献的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至少在2013年,绝大多数西方人依然选择传统的阅读方式。例如,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了1000多名18岁以上美国成年人。结果发现,76%的美国人在2013年阅读过某种形式的书,阅读数量平均为12本。其中,70%的人阅读过纸质文献,相比2012年上升4個百分点。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多数阅读电子书的美国人也会阅读纸质文献,只有4%的人表示只读电子书。研究人员在调查报告中写道,阅读电子书的美国人比例在增加,但很少有人已完全用电子书取代纸质文献,纸质文献依然是美国人阅读习惯的“根基”。

3.纸质文献版式设计应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阅读为功能

虽然大多数读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看重的是纸质文献内容而不是书籍设计,然而当其面对着整架的纸质文献时,还是自然地先从书脊来判断一本纸质文献的感觉。为了给读者带来更舒适的阅读观感,纸质文献可采用轻型纸,无论从其色泽亮度、质感、重量、韧度等方面都好于普通纸,而且指明其所用的字体、字号和行距,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符合读者的阅读感受。每页设计的字数可以在阅读疲劳周期的低谷到来之前,使读者稍作停顿,减轻读者的阅读疲劳,舒适的阅读感觉油然而生。对于图书馆而言,馆藏纸质文献不仅仅是供读者在阅览室中阅览的,很大一部份是供读者借回去读的。所以图书馆的开架图书应适当考虑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比如躺在沙发上,握在手里,那么纸质文献就不能无端的增加重量,开本大小也要考虑到读者携带的方便性。从纸质文献设计入手,设计出大众化的“悦读性”纸质文献,进一步发挥纸质文献读物的优点和作用,是纸质文献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传统的力量使得纸质文献将客观存在

纸质文献是人类知识体系得以保存和繁荣的重要工具之一,纸质文献和读书的流行,为人们处理信息、反思历史、规划未来奠定了基础。阅读的本质目的在于获得信息和启迪心智,阅读者除了追求读物本身带来的信息、精神层面内容的收获之外,也追求阅读过程的舒适享受,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愉悦,以信息、知识为载体的纸质文献强化了文字所赋予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审视能力,尤其是经典读物,能长期在人们的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样,相对兴起未几的电子阅读浪潮,几百年来人类的阅读主要是以纸质文献为对象的,经久积淀下来的行为习惯与衍生出来的心理定势,会为面对新势力冲击时的传统纸质文献增添保护的价值砝码。

5.精美精细高质量将是纸质文献的唯一出路

哲学告诉我们,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经过艰苦历程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下,悄然兴起的电子阅读浪潮正冲击着传统的纸质文献,甚至危及其生在,在这样的氛围中纸质文献如何保持优势且经久不衰呢?

第一,纸质文献要做足差异化,把视觉和手感做足做好,使纸质文献成为阅读者最想要的典藏。

第二,尽最大限度提高纸质文献出版的文化品质门槛,做到足够精、足够奇、足够专业,在设计上要悦目、适用,使读者觉得尽管有电子书,但是购买纸质文献具有荣耀感。因为只有真正的好书,才能开启读者的双眼,才能给读者一种独特的阅读快感。

第三,纸质文献要减少复本,提高馆藏资源深度。图书馆要通过拓展借阅政策,调整统一分类法及改良完善馆藏传递服务,使得馆藏纸质文献具有更大的可利用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荣方超.书籍设计与纸质书的未来[J].新世纪图书馆,2010(4).

[2]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美国人为何选择电子阅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9-30.

[4]许光耀.精装纸质书重受热捧[N].合肥晚报,2012-06-30.

[5]高永忠.别让“书香”远去[N].平凉日报,2013-1-14.

[6]彭国梁.依然深爱纸质书[J].博览群书,2013(01).

[7]杨琳.新阅读时代纸质书价值之所在[J].2011(20).

作者简介:

罗碧文(1967~),女,副研究馆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已发表论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