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智能制造

2017-08-15 14:48路沙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7年29期
关键词:新区园区智能

路沙

智能制造既可“顶天”也可“立地”

近年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以智能制造引领“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则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在考虑企业效益的前提下,用投入产出理论审视实施智能制造,不要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中国装备工业现阶段还在于加强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距离智能化尚有很长一段过程。

从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看,20世纪80年代,多数为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资源管理。今天,扩展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创新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测试、管理、营销、售后服务、客户关系、仓库物流供应链、报废处理等。因此,智能制造将面临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前景,被人们寄于厚望。

从技术角度看,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物流、智能装配、智能检测、智能维护故障诊断、新制造模式,等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表示,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智能制造覆盖面很广,人工智能的内涵也很广。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了人工智能的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可以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之内。

因此,智能制造不只是“高、大、上”,制造业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有所作为。这便是“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们身边。

我国在前二三十年的许多信息化成果,如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协同制造、现代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等等,都会多多少少用到智能技术。这些方面也需要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

“智能制造”的发展,即“基于人工智能2.0的智能制造”,当然是“顶天”的(但也“落地”)。

例如,智能感知是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必须的,也是设备健康管理、故障诊断必须的;自然语言理解,人在回路中,知识性工作自动化;群体智能支持众创空间(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大数据智能可以改善产品质量、故障诊断、对员工/企业/用户的诚信管理;“无处不在”的高端智能产品;新制造模式 ,用户参与的设计、批量为1的制造。

实现智能制造 需走好这几步

智能化的实现一定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也不会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硬实力之外,还需要在众多软实力方面下功夫。

第一步,要转变观念,形成正确认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够深入,制造企业可能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况。中航工业集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表示,现在企业更多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意识。长期形成的以短期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导致有些企业还在想着能够做小事,挣大钱,这种思想在智造转型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第二步,加快国产工业软件研发速度以及在制造业当中的更新换代步伐。有人曾谈到在智能制造时代,国产工业软件任重而道远。而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中,工业软件作为使能工具是衡量企业软能力的重要部分,而软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詞。

关于这种软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是指软件对机器或系统的感知进行分析、处理、决策优化,通过连接物理、人、信息系统并发现隐性规律,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达到机器与人的协同。

不过目前,在众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被国外软件所占据,关键核心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模拟测试等软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外企业软件。就像宁振波所提到的那样,过去由于中国在虚实结合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业软件支撑,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国外软件进行产品建模,这其实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原因,所以说智能制造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第三步,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在智能制造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前也提到,智能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以及学习提升,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在于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

目前,由于受到大多数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性能不高、信息孤岛和系统应用封闭普遍存在等技术层面的限制,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机制,进而制约着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流程以及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与此同时,工业领域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挖掘处理过程较其他行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更完善、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予以应对。

第四步,构建和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针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都做了众多工作。在国家层面,已经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在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苏华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中国制造本身而言,标准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给中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撰写出一些有关智能制造管理的白皮书。”

第五步,产业生态建设必不可少。采访中,无论是英飞凌还是西克都提到了行业生态的打造和建设问题。英飞凌提出的“与中国共赢”战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助力“中国制造2025”;第二是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第三是积极参与中国新兴市场的发展,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城市、高级辅助驾驶、智能交通等,为新兴市场提供一些英飞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第四就是积极搭建生态圈,希望与更多的企业一起成长。

另外,目前西克正在推进的第一个项目是——APP Spaces,其中具有自学习的功能。APP Spaces是西克去年提出的基于工业4.0的开放平台和生态系统。该平台包括第三方、可编程的产品,将来智能传感器应该都可以被编程,这样一来其可以连接可编程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集成商,OEM客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软件系统。同时,该平台在将来还可以满足客户千变万化的应用需求,所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除了企业自身积极推进的生态圈建设之外,囊括装备制造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电子信息制造商,软件企业、工业自动化公司、系统集成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参与,组织建立跨行业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推广和系统集成等功能在内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也是推进行业生态建设的很好尝试,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此外,在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中,还需完善技术转化的畅通机制,同时构建成熟的人才培养、公平交易以及诚信体系,不断改善和提升中国智能制造的制度环境。

产业园区顺应支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在园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争夺高端产业发展要素、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中具有关键意义。

随着信息化走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智慧,信息化如何支撑园区发展战略,信息化如何应对园区核心业务的需求、如何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等方面,成为园区面临的共同课题。智慧园区正是国内各类成熟园区转型升级的典范,智慧化不仅提升园区吸引力,而且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给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顺应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趋势,这是传统产业园区所不具有的。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将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将促进产业园区打造形成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率先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应用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未来智能化园区中企业、工厂、设备、产品、服务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支撑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业园区应致力推广知识、信息、创新、高科技等智慧行为,大力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和智慧服务为重点的低碳智能、智慧服务、物联感知、云应用为一体的智慧园区,形成质效更高的全新智慧产业,构建智慧产业发展先导区、示范区、核心区。同时,还应深化“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工作,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系,形成若干具有区域经济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使产业园区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人才资源集聚的智慧之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澄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智能制造的覆盖面都很广泛,人工智能的内涵也很广泛。在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采用了人工智能的任何一种具体技术都可以属于智能制造的范围之内。

中航工业集团信息中心首席顾问 宁振波

现在企业更多的不是缺技术,而是缺意识。长期形成的以短期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功利思想导致有些企业还在想着能够做小事,挣大钱,这种思想在智造转型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苏华博士

对于中国制造本身而言,标准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希望给国家在智能制造标准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同时撰写出一些有关智能制造管理的白皮书。

南京江北新区: 蓄势聚力铸辉煌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是中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总面积245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新区的战略定位为“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已经明确地提出,要把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

作为南京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江北新区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正成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热土之一。

区位条件优越

地理区位优势

新区连南接北、通江达海,地处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同城化的核心区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周边200 公里半径内有25 个城市、近2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

江北新区将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紧密联动,共同支撑长三角经济的未来发展。

交通网络发达

新区与主城仅一江之隔,已有10条过江通道与主城无缝对接,规划未来再建设12条,10分钟可进入主城,20分钟可直达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南京南站,30分钟可直达禄口国际机场,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随着马鞍国际空港、西坝深水海港、南京北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将更加方便、快捷。

产业基础雄厚

产业平台集聚

新区拥有5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南京高新区、南京化工园区、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浦口经济开发区、六合经济开发区。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化工、钢鐵等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航运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年均增幅达20%以上。

产业规划引领

新区确定了“4+2”产业定位,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4 个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2 个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

产业项目集聚

新区在主导产业方面正集聚着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厂项目正式开工,预计总投资300亿美元的紫光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成功落户,总投资73亿元的上汽集团桥林基地竣工投产,中航通用爱飞客、中法产业合作示范区、国际健康城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服贸创新发展

作为全国服贸试点的5个新区之一,江北新区依托江北海港枢纽等服务贸易集聚区和“跨境电商试验区”等服务贸易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技术、运输、医疗、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六大领域服务贸易,着力培育和吸引一批具有跨国竞争力的服贸企业和项目。

创新资源丰富

科创资源加速集聚

新区现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知名高校,并成立了高校联盟,集聚了近百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数百家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与江苏电信共建“智慧双创示范基地”,与江苏移动共建“智慧物联新区”,与江苏联通携手打造“智慧新区、智能园区、智识特区”,5G网络率先全面覆盖。

平台载体加速构建

新区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创园,打造全球智能设计中心。新区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筹建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创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落户新区。目前,新区已建成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约100万平方米,正在积极建设“扬子江智慧港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创新高地。

城市生态优质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新区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唯一重点开发的地区,环境宜居度在江苏地区排名前列,拥有94公里长江岸线、16公里滨江风光带和120平方公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

新区历史文化悠久,拥有惠济寺、定山寺、求雨山、棠邑古城等文明古迹。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新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优美画卷。

城市发展宜居宜业

目前江北新区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全面拉开。新区核心区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实施地下480万平方米的总体开发,规划建设1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重点打造新金融中心、创客中心、互联网集聚区、国际健康城、城市形象展示区。中心区超高层、新区规划展览馆、图书馆、南京美术馆新馆、青龙绿带公园等一批功能性、标志性项目拔地而起,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品质正日益彰显。

政府服务一流

政策保障方面

作为国际级新区,从国家到省市都给予了江北新区充分的政策倾斜和要素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将优先向新区集中,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贸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新区还出台了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政策”,知名跨国公司等设立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可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顶尖人才团队中最高可获得1亿元综合资助等等。

金融扶持方面

首期20亿元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30亿元星景健康产业基金、20亿元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基金、20亿元新区通用航空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1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已经设立,有力地支撑新区产业发展。

政务服务方面

设立江北新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成立新区仲裁院,加强知识产权维权力度;国家工商总局南京商标受理窗口落户新区;试点审批“容缺受理”,推进行政审批“一个窗口流转、一枚印章审批、一份清单定边界”,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最短、行政审批收费最少的新区。

南京江北新区: 聚焦智能制造 谋创新崛起

南京江北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在智能制造领域大展宏图。

打造全球智能制造设计中心

■建设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

6月13日,南京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研究机构将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欧洲最大的从事应用研究方向科研的机构,共有2.3万名科研人员及工程师,66家研究所及独立研究机构,年度总研究经费为22亿欧元。此次与南京江北新区合作建设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的主要是弗劳恩霍夫下属的生产设备和结构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是德国推进工业4.0的重要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政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而聘请的德国专业机构。该研究所的重点领域包括设计制造智能化生产手段、定制現代化制造技术和生产系统以及工厂设计、布局等。

该研究机构将建设应用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培训中心、标准化中心,其中应用研究中心引进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对相关技术进行前瞻性研发,创造一批有价值的关键性的技术,为江苏企业智能制造提供解决方案、实施方案,提供智能制造技术和生产系统定制化服务;展示中心着力打造中德智能制造一流展示平台,向中德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放;培训中心提供中德双元制培训方案,为中国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普及,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养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队伍;标准化中心致力于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研究基础工作,积极承接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战略标准化部分项目。

■打造“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

新区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全球创新资源汇聚。4月19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江北新区,在原有南京软件园基础上,共同打造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改进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高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源。同时,还推进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分院、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研创中心、欧洲(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研发设计为主的世界智能设计中心。

打造智能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群

■以台积电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业群

3月28日,台积电与江北新区签署协议,投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元)建立一座12英寸晶圆工厂及一个设计服务中心。这是台湾在大陆的第一座独资12英寸晶圆厂,也是台湾历年来对大陆最大的单笔投资。南京12英寸晶圆厂预计2018年下半年开始量产16纳米制程、单月产能规模约2万片晶圆片,代表着全球领先的晶圆技术首次进入中国大陆。台积电的30亿美元投资,还将带动超过300亿美元的产业发展。新区将在市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基础上,充分发挥台积电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清华紫光、江苏芯艾科等龙头企业作用,以省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所为依托,以1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为引导,科学布局封測、设计以及其他支撑产业环境,建设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同时以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为契机,培育和集聚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资源。

■以生物医药谷和国际健康服务社区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谷位于南京高新区内,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56家,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化学制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中药饮片炮制、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绿叶制药、健友生化、药石药物、微创医学等都是在业内领先的知名企业。国际健康服务社区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以国际化、高端化、复合化、市场化为原则,吸引了“江苏南京高新-劳伦斯伯克利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共生城项目、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国内第二家质子重离子医院、伦敦国王学院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中德国际健康养老社区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着力打造产业协同、业态复合、投资多元的新型国际健康服务社区。此外,化工园还有部分企业可以生产原料药。

■以上汽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上汽桥林汽车产业基地总投资73亿元,占地2500亩,主要承载南京依维柯客车、南汽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及下属相关配套企业生产、物流、仓储基地等项目。

今年12月底正式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万辆依维柯整车、2万辆专用车及2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这2万辆新能源车分为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两种。

相关链接

南京历年累计共批准德资项目196个,合同利用德资25.02亿美元,实际使用德资18.6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历年利用外资总额的1.5%、3.6%和4.6%。在来宁投资的25个欧盟国家中德国三项指标分别列第2位、第1位、第1位,是欧盟在宁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南京市是我国集聚德资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巴斯夫、博世、西门子、采埃孚等10家世界500强德资企业投资兴办了31家外资公司、分公司及代表机构,分别占全市累计数的10%和16%,行业涉及石油化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商贸零售业等。其中,博西家用电器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南京德资企业一半以上落户新区,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巴斯夫特性化学品(南京)有限公司、林德气体、瓦克聚合物系列(南京)有限公司、欧季亚新材料(南京)有限公司、欧德油储(南京)有限责任公司、贺利氏贵金属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马勒发动机零部件(南京)有限公司等8家德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涉及智能制造、基础化工、新材料、物流等行业,总投资5.2亿美元,占地近5000亩,年产值近260亿元人民币。

南京软件园: 向国际化、高端化园区迈进

南京软件园积极融入江北新区、苏南国家自主示范区的规划部署,坚持“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继续秉承区域间错位发展原则,以提升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型园区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将南京软件园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科技人文、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园区,跻身国家级软件园第一方阵,为新区发展集聚新动能,实现发展新高度。

聚焦高端先导 突出产业创新

借助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打造壮大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契机,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的南京软件园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布局和构建集成电路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园区一是实施政产学研联动,利用周边10多所高校的创新资源,联合东南大学合作共建平台“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ICisC)”。同时与高校互动不断,举办的集成电路设计高级研修班、IC人才实训培训暑期班等吸引了清华复旦等全国高校专家。二是积极承接重大交流会议。其中2017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第六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大会吸引了超800家企业参会,大会以应用创新为主题,重点围绕物联网、5G通信、节能环保、嵌入式存储和医疗电子等新兴领域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把脉未来应用创新道路的发展方向。三是加大产业精准招商,项目带动大发展。从揭牌以来,已引进华大九天、华大半导体、晶门科技、中感微等国内知名IC公司,全国前10名的IC设计公司中已有3家落户在此。一批IC产业链上下游支撑企业相继入驻,科教人才及金融资源不断汇聚,如国家ASIC工程中心、香港应科院等科研机构。四是结合集成电路产业环境,联合金融机构共同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主要面向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芯片,器件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智能硬件等半导体重点应用领域),通讯、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领域的中早期投资。推动集成电路在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为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实现重点产业领域间的联动发展。同时ICisC中标国家芯火计划项目,中心入选了工信部首批双创平台,江北新区台商服务中心落户软件园, 这些标志着园区在集成电路产业上的示范性作用已初步显现。

国际化高标准

实现产城高度融合

软件园区借鉴先进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建设形象鲜明,功能完善,融合工作,居住,娱乐,学习,充满创新活力的生态园区。为新区城市发展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创新支持。

一是规划引领,着力打造国际化园区新形象。园区根据世界第七大设计院——新加坡缔博建筑事务所度身定制的规划设计,以高标准高品位为要求,建成集商务办公、科技研发、娱乐休闲、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城市综合社区。交通方面,包括2条贯穿园区的地铁在内共有8条通道对接主城,还有3条在建。同时园区优化交通路网,结合景观设计营造怡人及有亲和力的人行网络系统,促进不同地块的交流与互动。功能方面,园区结合动态混合概念优化功能布局,引进城市功能,完善中心内的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核心功能,建筑功能和空间形态实现多样性。形象方面,园区建立城市界面的新形象,打造独特中心区的新城市形象成为其标示性,并引领整个园区。配套方面,加快星火路公交换乘枢纽商业体、纬八路商业街、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打造门面新地标,随着创源大厦等配套载体的建设,以及今年星悦城共享街区与龙湖天街的相继落户,园区商业氛围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强化建设,继续提升承载能力。园区正加快建设的200万平方米的新载体中,重点打造的星火路沿线,以创智大厦、长峰航天、星火E方、东大集成及惠通等产业项目为载体,全面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行业应用”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格局。支持一批互联网行业领先企业构建互联网应用与开发平台,加大互联网应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拓展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加大电子商务与银行、保险、票务等行业融合及商务模式创新,推进焦点科技总部研发建设。同时推进中国移动IDC绿色数据中心及星火智谷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打造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创业孵化4.0

软件园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建设,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质量检测、众创空间等平台,深入探索平台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一是建设集成电路平台。平台作为南京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球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视角,立足江北、覆盖南京、服务全省,力促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金融资本和产业对接。为芯片设计及系统应用提供专业技术资源服务,包括建立EDA计算中心、IC研发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IC人才工程实训中心、物联网芯片场景測试中心、先进工艺设计方法学服务中心,并引入Design Service、芯片可靠性测试分析、MPW流片代理、IP等服务内容。

二是围绕智能制造企业,与赛宝、市质检院共同搭建打造软硬件产品质量管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华东,覆盖全国,旨在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软硬件产品检测、资质认证、体系认证、可靠性等需求,从产品的设计、研制,到生产、使用和维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与服务。目前,“国家软件产品质检中心(江苏)南京软件园实验室”一期重点工作已初步完成并通过验收。该平台提供“一站式”质检服务:移动测试平台服务、云测试平台服务、软件检测、弱电智能化检测、信息化工程监理、标准制定及培训、质量认证及咨询服务、其他行业(如建材、食品、电子机械等)信息化及质检服务等。

三是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围绕改革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改革资金支持方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大领域,重点在新型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及运营机制上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团队参与孵化器建设与管理。园区的孵化器建设管理从1.0纯物理空间的供应商,逐步改革为以互联网和创新资本作为支撑的创业孵化4.0版本,由政府主导,到民营大型企业再到创投机构或者各类民间资本共同兴办。先后引入国家级创客空间“创客星智汇”、“创业邦DEMO SPACE” 等,以科技体制改革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打造政策高地

建设制度先行先试区

根据《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省40条)、《南京市争当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排头兵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市36条)、江北新区管委会出台的《江北新区促进创新创业十条》、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等,结合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契机,园区将先行先试,陆续出台针对性扶持鼓励政策。搭建园区、企业互动交流平台,做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宣传及申报,做好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知识产权、人才政策等宣传及落实工作。支持园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支持区内国际产业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支持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股权激励以及分红激励试点等。

软件园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背景下,紧密围绕江北新区国家战略发展步伐,聚焦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应用软件等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全面提升园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智能制造强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新区园区智能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