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施用苯甲·嘧菌酯对单季稻防病增产的效果

2017-08-16 05:18戴彬凤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单季稻苯甲嘧菌

戴彬凤,陈 君,陈 伟

(1.台州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椒江 318000; 2.台州市椒江区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站,浙江 椒江 318000)



秧田施用苯甲·嘧菌酯对单季稻防病增产的效果

戴彬凤1,陈 君2,陈 伟2

(1.台州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椒江 318000; 2.台州市椒江区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站,浙江 椒江 318000)

在秧田期施用杀菌剂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作为“送嫁药”对单季稻纹枯病的防效和增产作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秧田带药下田,喷施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 575、1 350 mL·hm-2处理,防效分别为73.0%、67.0%,比对照分别增产13.1%、13.0%,显著优于秧田1 125和900 mL·hm-2处理;而差于大田450 mL·hm-2处理。

32.5%苯甲·嘧菌酯; 水稻; 纹枯病; 防效; 产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我国南方稻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面积是稻瘟病的2.07倍,造成的损失是稻瘟病的1.97倍,在我国南方稻区的许多地方,纹枯病已成为当前水稻的第1大病害[1]。纹枯病在浙江省单季稻上常年偏重发生,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目前,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大田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和增产作用[2-3]。台州市在水稻大田期推广应用苯甲·嘧菌酯防治病害已3年,取得了防病高效、增产显著的好成绩,但未曾对其进行秧苗带药移栽的试验,国内也未见报道。为进一步明确32.5% 苯甲·嘧菌酯作为“送嫁药”对单季稻防病增产的效果,于2015年开展该杀菌剂不同生长期、不同用药剂量对防病增产效果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坚决村进行,前茬为冬菜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供试品种为甬优1540,单季稻。试验药剂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施药器械背包式电动喷雾器。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4个秧田处理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分别为900,1 125,1 350,1 575 mL·hm-2;1个大田处理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以不用药清水为对照(CK)。秧田“送嫁药”每处理33.3 m2,于6月5日(移栽前3 d)2加水600 kg·hm-2喷雾;大田每处理200 m2,于7月25日加水750 kg·hm-2喷雾。

采用钢架大棚塑盘育秧,5月23日播种,6月8日机插,行株距30 cm×21 cm。试验期间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发生,经防治后观察对稻苗有无不良影响。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自6月25日开始,对各处理进行不定期调查水稻纹枯病初见期。当初见病株时,每处理用平行直线法定点调查50丛,每5天调查1次,调查水稻纹枯病丛发病率。

在单季稻纹枯病稳定期(10月10日)调查,每处理调查3个重复,每重复采用单行直线法调查50丛稻的病丛数,从中每5丛取1丛(共10丛),逐株记载发病级别(分级标准按0、1、3、5、7、9级),计算病丛率、病株率、病情指数,与对照区比较来计算相对防病效果,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发病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4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1叶片);3级,第3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2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在单季稻成熟期(11月2日)考查,每处理取3个点,每点纵、横各调查10丛稻的有效穗(共60丛),每点分别取接近其平均丛有效穗的1丛进行经济性状考查,参考国际水稻所的方法,在各处理中间收割5 m2(2 m×2.5 m)的产量,测定稻谷的含水量,并换算成14.5% 含水量的水稻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症初见期

表1表明,苯甲·嘧菌酯作为“送嫁药”处理,起到了推迟水稻纹枯病大田发病的效果。秧田苯甲·嘧菌酯900、1 125和1 350、1 575 mL·hm-2处理比空白对照推迟4、4、14和14 d发病。

表1 水稻秧田期施用苯甲·嘧菌酯对纹枯病发病的影响

2.2 控病效果

苯甲·嘧菌酯作为“送嫁药”处理明显减轻大田前期纹枯病的发生。在施药后45和70 d,秧田用900、1 125、1 350、1 575 mL·hm-2处理丛发病率比对照依次减少(表1)。

2.3 防效

表2表明,秧田带药下田处理以苯甲·嘧菌酯1 575 mL·hm-2处理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6.1,相对防病效果73.0%;其次是1 350 mL·hm-2处理,病情指数为9.2,相对防病效果67.0%,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优于秧田900和1 125 mL·hm-22个处理,而差于大田450 mL·hm-2处理(表2)。

表2 水稻秧田期施用苯甲·嘧菌酯“送嫁药”对纹枯病控病效果

2.4 增产效果

表3表明,各处理的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都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效穗以大田苯甲·嘧菌酯450 mL·hm-2的处理最多,比对照增加6.9%;其次为秧田苯甲·嘧菌酯900和1 125 mL·hm-2,比对照增加4.8%。总粒数和实粒数最多的为秧田苯甲·嘧菌酯1 350 mL·hm-2,分别比对照增加5.8%和5.7%;其次分别为秧田900、1 575 mL·hm-2处理;秧田用900、1 125、1 350、1 575 mL·hm-2处理千粒重比对照依次增1.2%、5.5%、3.5%、2.1%,以秧田用苯甲·嘧菌酯1 125 mL·hm-2处理最高。

表3 水稻秧田期施用苯甲·嘧菌酯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各处理都有明显增产效果,以大田苯甲·嘧菌酯450 mL·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3.474 t·hm-2,比对照增产25.1%;其次是秧田苯甲·嘧菌酯1 575 mL·hm-2处理,为12.180 t·hm-2,比对照增产13.1%;再次之是秧田苯甲·嘧菌酯1 350 mL·hm-2处理,为12.170 t·hm-2,比对照增产13.0%。

2.5 对水稻的安全性

经目测,施药后不同剂量苯甲·嘧菌酯处理对秧苗及移栽大田稻苗无不良影响,安全性好。

3 小结与讨论

在秧田期施用杀菌剂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作为“送嫁药”,对预防单季稻纹枯病具有推迟大田期发病、减轻发病程度等作用,且对水稻安全,有明显增产效果。

单季稻生长前期施药防治害虫,大量杀灭了天敌,导致随后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的暴发,因而一般年份单季稻分蘖期不提倡用药。但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纹枯病的始发到快速增长时期,也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单季稻秧苗带苯甲·嘧菌酯“送嫁药”移栽,推迟纹枯病大田发病,压低侵染菌源,赢得预防主动权,破解了分蘖期不提倡用药与纹枯病重发需用药的矛盾。

应用32.5%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作为“送嫁药”的用量以1 575 mL·hm-2为好。苯甲·嘧菌酯“送嫁药 ”预防水稻纹枯病是一项省工、省药、事半功倍的技术,可以大面积应用推广。

[1]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95-97.

[2] 文建再,阳红,杜立波,等. 苯甲·嘧菌酯325克/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剂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1,32(6):53-55.

[3] 郦尧生,章其江,董涛海.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单季稻病害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3 (2):131,134.

(责任编辑:张才德)

2017-05-16

戴彬凤(1985—),女,浙江黄岩人,助理农艺师,本科,从事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E-mail:lindabridget@163.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735

S435

B

0528-9017(2017)07-1204-02

文献著录格式:戴彬凤,陈君,陈伟. 秧田施用苯甲·嘧菌酯对单季稻防病增产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7):1204-1205,1209.

猜你喜欢
单季稻苯甲嘧菌
光助过硫酸盐氧化处理苯甲羟肟酸的研究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HP-β-CD水相中4-甲氧基苯甲硫醚的选择性氧化
二苯甲酮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生物活性的影响*
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扬彩)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分析
世界上最苦的物质是什么?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