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
——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确立

2017-08-16 09:31
北方音乐 2017年13期
关键词:勋伯格半音二十世纪

奚 江

(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 南京 210000)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
——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确立

奚 江

(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 南京 210000)

二十世纪是一个高速前进,科技不断创新,艺术追求千变万化的时代,此时的音乐在技法、风格、音乐观甚至美学观念、审美上也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形成了创作上千姿百态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其中,十二音体系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西方作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十二音技法还影响着许多作曲家。十二音体系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给人类音乐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本文以勋伯格十二音体系起源作为研究对象。文中首先对半音化和声的衍变如何影响调性发展进行分析。其次,对勋伯格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行归纳,并总结其带来的影响。再次论述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探索及构建,通过分析将勋伯格作品的主题音乐形态、和声纵横关系等组织逻辑,并将这一逻辑与其相关思维进行联系阐述。最后,总结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为后人带来的影响。

半音化和声;无调性;勋伯格;十二音体系

二十世纪是个复杂而又奇特的世纪。它既是动荡、倒退的世纪,又是繁荣、进步的世纪。人类对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和感悟,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深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大部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另类复杂的形态,二十世纪的音乐也就此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之前,音乐的结构基本采用固定通用的形式,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音的音高组织而进行发展。按照这个特点,就可以把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按“前调性音乐”(出现在巴洛克之前)、“调性音乐”(巴洛克至浪漫主义时期)和“后调性音乐”(单一调性中心瓦解后)划分成三个时期。因此,调性成为作曲家们创作改革的第一步,其次再追寻新的音色,节奏和旋律织体等要素。

一、半音化和声语言的发展

半音化和声是在变音使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旋律中的声部进行以半音围绕为基点,其半音化的程度越高,相对于调性的离心力也就越高。半音化和声的写作手法通常采用增加变音和弦的方法,这不仅是对传统调性的延伸,也是对和声进行的扩张,并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与冲击力。

在巴洛克时期,半音化和声的运用就已经显现。有的作曲家在乐段或乐曲的终止处,通过经过半音的解决回到调式主音。有的作曲家则在原有调式的基础上,临时加入半音作为变化音,导致新的音响效果建立。这些都是在调式的基础上进行半音的运用,调式基础的半音化倾向,成为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半音化运用。

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半音化的运用得到了新的延伸。由于古典主义时期器乐曲的高度发展,半音化的运用逐渐渗入到织体、节奏、和声等方面,在各式体裁的套曲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此时的半音化运用表现为不协和和弦或变音和弦的进行。半音化的音乐形态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再局限于悲伤和哀痛,在当时的器乐曲或声乐曲中,情感表达的范围被逐渐扩大。

半音化的发展在经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洗礼后,以极具表现力的姿态呈现在浪漫主题时期。此时音乐的调性逐渐被弱化,趋向模糊。音乐的和声进行也朝着不断游离的方向发展,和弦间的功能关系被削弱,织体语言也更加隐蔽。在浪漫主义的晚期,半音化的运用达到极致,传统调性的结构被打破,传统和声的逻辑,也因平行关系的进行而逐步弱化,被非功能性和声替代。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营造出不协和的音乐形态,让音乐的发展走向新的领域。

二、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演变

(一)浪漫主义晚期对勋伯格的影响

19世纪末期,传统的调性音乐逐渐走到边缘,传统的和声体系与调性思维已无法满足作曲家们的需求。阿诺尔德·勋伯格就是其中一位。勋伯格在他早期的作品里依旧延用晚期浪漫派的音乐语言进行写作,其中交响诗《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在1905年的首演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但过了6年,世人开始追捧这部作品。作品里的各声部通过半音化进行改变,同时掩盖了三和弦和声序进的功能效果,但是音与音之间的关系还是紧密的,此时的作品并不是完全的无调性音乐。同一时期的作品《第一室内交响曲》里,仍然是半音化声部的组合结果。并且,勋伯格在和弦构成上,采用四度叠置的和弦形式来取代传统的三度叠置,让传统调性思维和集合思维混合运用。虽然作品里没有明显的调性特征,但是和弦间的音高关系里却隐藏着调性发展。这两部作品都继续延用了调性音乐的语言,以夸张的手法加强音乐表现意欲。

(二)无调性音乐思维的过渡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期,勋伯格在创作实践上,把各种半音化实现途径推向它们的终极,在1909年左右,勋伯格逐渐走向否定调性的创作思维,开始进入无调性音乐的创作。所谓无调性音乐,是让作品的每一个音高都独立而自由,并打破以调性为中心运动的音乐结构方式。这种反传统的音乐概念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勋伯格通过各种音乐手段的尝试,以此进行无调性音乐的探索。但勋伯格从来不愿承认自己的音乐是“无调性”的,他更愿意接受“Non-tonality”(非调性)这个词。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创作手法,是以固定的音程度数为音乐发展的基本,将音程作为要素,随之分解并展开。这样的创作手法让音乐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在《空中花园篇》op.15的作品里,主题素材就是以四音音组为基本音型,此音组中的音程关系为大三度和小三度。随后,旋律在四音组的基础上变化,转变为原型的下行大二度,音乐随之展开。

在《空中花园篇》的第六首作品中,乐曲开始以三音组为核心音组,其音程关系为小二度和大二度。这组音程关系贯穿全曲,整部作品旋律织体的横向发展都在这样的音程框架中进行,再通过展开性的变奏手法来完成。其次,在纵向的伴奏声部里,大二度和小二度的音程关系以多样性的组合呈现,将这组音程关系隐藏在旋律织体中。这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充斥在整部作品里,可以说这一时期固定音程的运用是勋伯格的重要创作方法。音组里的度数关系,贯穿于整个作品,从而替代了调性音乐时期调性的重要作用。

三、十二音体系的确立

勋伯格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与探索后,于1921年建立了十二音体系。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是一种参照十二平均律半音的规律并将其进行变化的创作手法。在创作时需要设计最初的序列,即十二音的序列原型。随后在原型的基础上将其镜像变形,演变为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三种形式。勋伯格把自己的十二音序列称为“基本集合”,以此构成音乐的素材。同时,一部作品里只可选用一种基本集合,在运用的时候每个音也必须依照原型依次出现,得出这样的体系原则,跟勋伯格长期探索与研究十二音技法是分不开的。

《雅各天梯》是一部非常接近十二音结构的作品。勋伯格在创作时选用两个六音组作为完整半音阶的展示,其中一组被用于固定音型,另一组则用于纵向和声。这样的形式可以说是勋伯格为创作十二音体系所做的尝试,它已经非常接近十二音结构了,但在摆脱调性中心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每个音尽可能延迟重复出现,勋伯格逐渐发现了十二音集合的结构。

《五首钢琴小品》Op.23、《小夜曲》Op.24,是勋伯格对十二音序列的最后探索。直到《钢琴组曲》Op.25的问世,标志着勋伯格十二音时代的到来。《钢琴组曲》Op.25由六首小曲组成,以18世纪不同的舞曲形式为基本结构。勋伯格运用序列的四种操作,最终确立了十二音技法,即:位移、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在《钢琴组曲》Op.25的第一首中(谱例1),序列原型(P)的前面为两组二度关系,之后是通过三全音的移位获得,并且首音与尾音也是三全音的关系。在序列原型(P)的基础上,勋伯格通过逆行(R)、倒影(I)和倒影逆行(RI)操作,形成四种序列形式,然后通过三全音的位移,形成了8个基本序列。勋伯格在创作时,严格按照既定十二音序列的顺序进行,再融合了传统音乐中的节奏、音色和力度,因此旋律中的情绪表达更加丰满。

谱例1 (《钢琴组曲》Op.25序列)

《钢琴组曲》Op.25共有六首,第一首Präludium(前奏曲)是采用快板的序曲部分,以序列的原形、逆行、倒影与倒影逆行的横向进行为主要创作方式。在第 6 小节出现了倒影逆行,但是并不是序列音高的全部出现。第 24 小节是序列的逆行R-0进行。《钢琴组曲》Op.25的第一首在原型P-0的前四个音的纵向排列上结束,由此,本人认为,出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虽是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但对音乐的结构有整体的构思,并以首尾呼应的方式使音乐结构更加完整。

《钢琴组曲》Op.25中的第二首名为:Gavotte(加沃特舞曲),作品的第1-2小节序列原型P-0同样在右手声部完整呈现。同样的旋律,却和第一首Präludium(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完全不同,因此,十二音音乐,还并不完全是纯粹理性的音乐,勋伯格在完全控制音高的情况下,照样赋予了音乐不同的风格内涵。第5小节是序列倒影(I-0)的第一次出现,第8小节以原型倒影的三全音移位(I-6)上呈现。第8小节后序列的转换开始变得复杂,勋伯格充分使用了原型、倒影、逆行、倒影逆行及其位移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是严格的遵循着十二音序列来创作的,但在节奏的对称、模仿、织体的变换等方面仍然有我们在传统音乐中常见的形式,这首作品可以说是十二音序列的典范,也使人们初步地了解了十二音音乐。《钢琴组曲》Op.25完善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也奠定了勋伯格是十二音写作创始人的地位。他让人们更加精确地了解到十二音音乐,并且在以后的作品里,勋伯格在序列的设计上都继续追求新的音乐语言。从此,古典十二音体系的技法朝着更加成熟的形态继续发展。

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是用“无调性序列”作为写作的基本材料,他认为这种无调性序列在设计上就要避免产生调性因素,即排除构成调性序列的条件。勋伯格是十二音序列写作的创始人,因此他的作品中在序列的设计上都展现着对这种新音乐语言的追求,他的思想全部体现在这无调性的音乐序列之中。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在10多年的研究与创新中逐渐发展而成。起初在无调性音乐风格时期,以固定音程的思维贯穿作品,随后在自由十二音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十二音序列规则,使其继续服从于音乐创作。十二音体系的建立是勋伯格对西方音乐发展所作的伟大贡献,他改变了长久以来音乐发展依赖生存的规则。十二音体系解决了音乐发展失去调性后的逻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勋伯格被当做最具有反叛精神的二十世纪作曲家是当之无愧的。勋伯格是改变西方音乐发展进程的领袖人物,在他的引领下,催生出许多推动二十世纪音乐发展的音乐家,如他的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还有施托克豪森、布列兹等,他们都在勋伯格的影响下,进行着音乐改革的创新性发展,继而二十世纪的音乐被不断推进,朝着一个新时代奋发前进。

[1]朱建.二十世纪音乐漫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3]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王震亚.十二音序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5][德]瓦尔特·基泽勒,杨立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J602

A

猜你喜欢
勋伯格半音二十世纪
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法中空间观念的演进逻辑
——兼论阿道夫 · 卢斯的空间观及其影响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