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两河”开发与今后西藏种植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7-08-16 09:30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两河种植业农牧民

陈 阳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一江两河”开发与今后西藏种植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陈 阳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种植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当地各族群众福祉与小康社会建设,也关系到西藏的稳定与发展。“一江两河”开发在西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实施提高了西藏的粮食产量,基本上实现了西藏粮食自给问题,推动了种植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科学和客观回顾与总结国家对“一江两河”地区开发与建设过程,我们也发现它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一江两河”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今后发展西藏种植业经济提供启示,以更好的发展西藏经济。

“一江两河”;西藏;种植业

西藏“一江两河”(即西藏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以下简称“一江两河”)位于西藏的藏南河谷地区。东起桑日县,西抵拉孜县,南至藏南高原湖盆,北达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东西长500余公里,南北宽220余公里,土地面积约6.57万平方公里,占全西藏面积的5.47%。流域内包括拉萨市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拉萨城关区、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日喀则地区的白朗县、江孜县、南木林县、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拉孜县和山南地区贡嘎县、琼结县、扎囊县、桑日县、乃东县等18个县(市、区)。该区域历来都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信息量大,交通便利,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一、“一江两河”开发情况

自西藏和平解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通过资金、技术支援西藏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与进步,可是西藏社会生产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粮食、农副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农业机械率极低,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每年需要从内地运输大量的粮食、物资来缓解这种供需矛盾。为了首先解决西藏的粮食自给、提高农牧民的收入问题,中央决定对西藏进行综合开发来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

在组织多学科专家、科技人员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西藏“一江两河”综合开发于1991年拉开序幕,国务院批准将该项目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从1990年至2000年通过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改良草场,植树造林,推广农业科技等措施,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经济效益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农产品情况表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志·农业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487页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一江两河”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田基本条件,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在播种面积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该区域的农作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该区域粮食总产量由1990年的34500万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53700万公斤,比1990年的34500万公斤增长55.7%,使得西藏的粮食基本达到自给。油菜籽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15.45万亩减少到2000年的13.68万亩,油菜籽播种面积减少了1.77万亩,但油菜籽总产量却由1990年的1190万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2503.3万公斤,说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昂家了单位面积产量。1996年,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生活支出年均900元,比1990年增加了500元①。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02元,提高到2000年的1601.15元,比西藏平均水平高270.15元。②农牧民纯收入在这10年里增加了一倍多,农牧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西藏的“一江两河”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效益。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增加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的面积,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发挥防护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2000年,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植被增加29.87千公顷,人工植被覆盖率提高78%,林地面积由1990年48.49千公顷增加到66.42千公顷,增加27.0%;人工草地面积由1990年的61.18千公顷增加到66.50千公顷,增加8.7%,人工林草覆盖率由1990年的1.67%提高到2.02%。该区域综合环境指数提高1.5个百分点。③再加上合理的规划,该区域砍伐现象也有所遏制,生态环境也逐渐好转。

(三)社会效益。通过对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牧民的观念和意识有所改变,农牧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带动农牧民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由于组织农牧民参加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工作,农牧民科技意识不断提高,并向整个西藏地区辐射。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骨干发电站、太阳能工程,全面改善了能源的供应,解决了区域灌溉、能源发电、居民以及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建的日喀则东嘎雅鲁藏布江大桥、山南乃东娘果雅鲁藏布江大桥以及雅鲁藏布江艾玛岗渡口④、西藏黑色路面由330千米增加到857千米。⑤完善了西藏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了运输能力和质量,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为商品贸易、旅游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西藏“一江两河”开发的经验与教训

(一)西藏一江两河”开发的经验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辨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促进相互依存。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作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走符合西藏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西藏“一江两河”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部分农牧民改变了过去“听天由命”的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意识,使用农业科技来发展生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西藏的客观规律,解除农牧民思想束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政策、全国支援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机遇。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召开了多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对口援藏会议,做出了援助西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制定实施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幅度的政策倾斜、财政扶持、技术和人才干部。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而西藏的经济、文化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对西藏的经济建设进行援助以缩小与内地的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西藏“一江两河”综合开发,中央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提升西藏的农业生产水平,基本实现了西藏粮食的自给。我们在发展西藏经济时,要把握中央的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西藏的经济建设中。

3.劳动力素质是西藏农业发展的根本。西藏属于我国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粮食短缺,西藏农牧民素质整体较低。西藏“一江两河”综合开发通过开展扫盲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了农牧民的素质和农业机械化使用率。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财富的关键”⑥。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来推动西藏经济的发展,然而西藏农牧民整体素质较低,导致一些农业机器不会操作,投资的效益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成果,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可见西藏的经济发展不能单纯的靠国家的财政、技术支援,只有同时提高西藏农牧民的素质,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促进西藏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把传统农业转换为现代农业,也就是给农业注入了科学技术,把过去的人力、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转化为机械化的农业生产。西藏的农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是粗放式农业,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经过“一江两河”开发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了西藏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水平、扩大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提升了西藏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科技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大发展农业机械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并深化农业机械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为西藏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基础。

5.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西藏在“一江两河”综合开发中,完善了道路、航空运输(贡嘎机场改扩建)、水电站、光伏电站、水利设施建设等。基本完成了藏中电网的建设,解决了居民供水问题,改善了农牧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是确保西藏地区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达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就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6.坚持经济与生态发展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化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农业上产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生态遭受到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西藏“一江两河”综合开发,使西藏的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防风固沙效果很明显,改善了西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现象。生态的改善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也提升了西藏的粮食产量。而西藏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始终坚持环境与经济二者相互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经过原先预定的十年时间的开发与建设过程,国家投资总量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十亿元规模,达到了二十亿元以上,是该工程基本完成了规划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诸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改善了农牧民生活水平等。但是,由于西藏农业的薄弱性,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在种植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西藏种植业经济发展,经过十年的综合开发,虽然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比较薄弱。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粮食增收对水利设施的依赖性较强,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机械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大,生产的简单随意性强,交通、邮电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没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信息网络,信息、文化等传播缓慢,无法及时把握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2.自然灾害频繁。西藏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农牧区是发生自然灾害的主要地区,其中干旱、冰雹、霜冻、雪灾等对农业的威胁最大,广大农牧民的承灾能力都较弱。西藏粗放式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连年的干旱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和牧草大范围的枯死,农牧业遭受极大损失;冰雹不仅瞬间毁掉农作物,也会打死、打伤牲畜;霜灾毁掉农作物的同时,也会使返青的牧草遭冻受损;较严重的雪灾极易造成大批牛羊死亡,牧民损失惨重,甚至使得部分牧民成为绝畜户,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自然灾害可以在短时间里让农牧民一无所有。

3.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西藏独具特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如青稞、藏红花等高原特色产品,而西藏的农产品品牌的定位大多较为模糊,所以也没有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西藏的品牌大多采用“特产+地域”来命名,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只要是这一地域生产的都叫这个品牌的错误概念,且这种其容易会有投机取巧的企业进行模仿,容易给原有企业造成品牌危机;目前西藏多数农产品的营销主要采取“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传统模式,个别企业选产品牌模式单一,仅通过节日来向内地消费者、商家宣传西藏的农产品⑦。总的来说,西藏的农产品在品牌定位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对今后西藏种植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过总结“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它会对今后西藏种植业经济的发展和精准扶贫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贵启示。

1.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经营者,在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角色。要发展种植业、提升种植业生产水平,就要提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知,以机械动力取代过去的人力、畜力,改变过去粗放式经营的惯性思维;针对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兴办以基础教育为主导、成人教育为辅助的职业教育机构,加大扫盲力度,便于农民快速接受新知识,操作新型农业机械;对于西藏农民进行普通话培训,方便与内地经营者、游客的交流,更好的宣传西藏特色农产品。

2.发展特色优势,打造绿色农业品牌。西藏地域特殊,可依托西藏的特色产品优势,根据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大西藏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质青稞、干果和藏药材等发展潜力型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内在潜力,发展高效节能温室,蔬菜塑料大棚种植、经济林果和花卉栽培,开展糌粑、粉条加工等农副产品精加工,打造西藏特色的绿色农产品。

3.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高原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所以在推进西藏农业发展时,要注重生态保护,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要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相结合。由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所以要坚决制止盲目扩大垦殖面积等盲目行为。还可以把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开发旅游观光园,发展农业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4.加强管理,加大农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该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开展农牧民职业培训两方面着手。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科研机构通过引进、试种、繁育、示范和推广农业技术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并为农业科研创新项目给予丰厚的奖励;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可以制定优惠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国内国外知名的农业专业型人才来发展西藏的种植业;在农民职业培训中,派专业人员亲自演示人工与机械操作的巨大差别,让农民从内心认识到使用农业机械的好处,以免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发生抵触情绪,再分小组对农牧民进行职业培训。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途径来宣传和推广农业科技。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体系。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更是农村社会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西藏的交通道路建设,应着重维护村镇主要干线公路、提高村镇道路的建设等级;邮电通信应增加邮路网点建设,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来积极改善医疗卫生、农田水利、生活能源等农牧区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由于西藏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政府可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广大农民群众为农作物参与保险,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可获得灾后赔偿,降低农牧民损失。

【注释】

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西藏自治区志·政务志》,中国藏学出版社,第631页

②狄方耀:《当代西藏产业经济发展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25页

③西藏自治区农业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农业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488页

④西藏自治区农业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农业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487页

⑤西藏自治区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国民经济综合志》,方志出版社,2015年9月,606页

⑥杨丽娟:《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农村经济管理,2000年01期

⑦李原,候霞:《西藏特色农产品品牌定位分析》,中国商贸,2012年04期

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史重点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6ZGS013

陈阳(1993—),女,陕西商洛,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猜你喜欢
两河种植业农牧民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运河功能探析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江两河”区域青稞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研究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作为地理概念的“苏美尔”
种植业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暨中俄两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