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英语翻译特点

2017-08-17 12:58姚文清
魅力中国 2017年18期

姚文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中医文献被翻译成英语,中医英语翻译随着“中医热”而备受重视。本文从中医语言自身风格特点及中医术语的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入手,研究分析现阶段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旨在为译者提供更多的翻译思路、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词句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医英语翻译;中医语言特点;中医术语翻译

一、中医语言特点

中医英语属于医学英语的范畴,是科技英语的一大分支,所以中医英语具有科技英语的基本特征,即逻辑思维清晰、语言严谨简洁,但同时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要想准确地翻译中医文献,首先应当了解其语言特点。

(一)哲学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哲学性的建构范式确定了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在涵义、基本结构和标准形态,这样,传统中医便同时具有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征,具有思维的抽象能力以及民族传统。如中医里面“阴阳”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后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二)歧义性

中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具有外延广泛、一词多义的特点,对某一术语的理解,在学术争鸣中常有歧义和误会。这些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内涵表达的一词多义性即是我们所称的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歧义性。中医学基本概念歧义性的实质,主要指这些概念的解剖学属性和非解剖属性的内涵两重性。如,胃寒呕吐、风热犯肺、大肠津亏等的病位,是指发生了病理改变的实质性脏器。而胃火上炎、毒陷心包、脾阳不振等,所指的病位却不是解剖学器官。

因此,在处理中医学中概念的歧义性问题,应注意研究上下文的关系并弄清楚一个词在特定使用语域中的特定含义。

(三)文学性

中医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风格一大特点,其文体有歌咏、诗赋等,语言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学色彩。如,“白虎历节”指的是当风湿发作时,疼痛剧烈,遍历全身关节,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痛得难以忍受。该术语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风湿病的发病特征。又如,“桃花汤”是中医的一方剂名称,由赤石脂、干姜和粳米组成,因方中赤石脂之色红赤,煎成汤时色如桃花,故有“桃花汤”之名。

中医语言文学化,与当代科技用语力求客观、严密、准确、简练的要求相矛盾。因此解决中医语言中文学色彩问题,是中医英语翻译的一个关键问题,既要保证翻译成英语后的准确性也要保证英语的流畅性。

二、中医术语的英语翻译

中医术语的英语翻译关键是中醫名词术语的翻。为推行中医术语国际标准化,李照国建议把中医术语分门别类,按不同类别术语的特性确定翻译策略,他认为中医术语主要可分为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和中药方剂三大类。这一理念得到了多方认可并成为研究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角度。

(一)基础理论术语

将中医的基础理论术语根据其语言风格特点分为三类,即哲学类术语、生理类术语、病理类术语,不同类别的术语有着惯用的不同翻译方法。

哲学类术语主要体现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方而,主要采用拼音发进行音译或结合所要表达的意象进行直译,并注有英文释义。如, “阴”、“阳”音译成“yin”、“yang”。阴阳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并且无法用简单数词进行阐释,因此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注有英文释义。又如,“金”、“木”、“水”、“火”、“土”直译作“metal”、 “wood”、 “water”、 “fire”、 “earth”。此处的五行虽有相关英语词汇与之对应,但所指内容却不相同,因此中医英语中的五行翻译也常注有英文释义。

生理类术语主要存在于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和经络俞穴等方面。由于这些术语与西医的相关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与西医概念的对应关系也可大致分为三类,在翻译时主要采取三种途径,即与西医概念基本一致的,直接借用相应西医术语;与西医概念不完全一致,但相关性较强的,也可借用西医术语,并加以尾注阐释;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则不宜随意借用西医术语,应尽量音译,避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病理类术语,例如“寒热”“虚实”“风火”等概念,与西医存在较大差异,不宜意译。

(二)临床治疗术语

关于中医临床治疗的术语可继续细分为三类,即疾病名称、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

疾病名称的翻译可比对西医相关概念,意义相符的可直接借用,意义相异的需要另译。

诊疗手段的翻译涉及诊病的传统方法,如望、闻、问、切,按、压、抚、扣等。这些概念通常有多种译法,可按照上下文具体含义选择合适的表达。

治疗方法主要围绕中医治法的八个纲要进行,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由此衍生的用语有些通俗易懂,常可直译,有些运用比喻、熟语、相关等修辞手段含蓄表达,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难以通达。

(三)方剂术语

关于中药方剂的术语可继续细分为三类,即药剂名称、性味用制和配伍剂型。这些术语虽然种类繁多,但由于语义固定,因此翻译版本较统一。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望文生义、多种译法并存的问题。其中药剂名称以往多采用拉丁语翻译,但由于拉丁语是一种在日常口语中逐渐消亡的西方古典语言,过多地使用拉丁语翻译中医术语将加大中医术语流通的难度,因此现多采用英语意译或音译。性味用制一般采用通俗译法,日渐趋同,而配伍剂型则译法多样。

三、中医英语翻译原则

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中医热”,人们逐渐意识到,外国学者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的译文才能更好地学习研究中医,译者也需要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才能进行大量地、准确地翻译。

(一)科学性原则

虽然中医的语言具有文学特色,但它仍旧属于医学。在翻译时要避免语言过于文学化,应忠实于原文,科学地表达其医学含义。此外,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词汇,与英语中的医学词汇无法完全对应,常常出现“一词多译”的现象,但是译者仍应把握科学性原则,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生硬套用西医术语。

(二)简洁性原则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其许多文献都以文言文的方式呈现。文言文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有时一个中医术语在翻译成英文时便会成为一个词组,甚至是一句话。因此在翻译中医文献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长难句,以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加重理解中医英文文献的难度。

(三)民族性原则

中医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基础理论及术语具有一定的哲学性和文学性。在翻译时应注意把握贯穿中医的民族文化,避免生搬硬套西医术语或描述方法。可将音译法与注释法相结合,既保留中文特色又便于读者理解。

四、结语

中医久远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和艰深难懂的语言给中医的英译带来了重重困难,尤其体现在缺乏较为统一的翻译原则。笔者借鉴中医翻译前辈们的宝贵经验,从中医语言特点、术语翻译特点对现阶段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译者提供参考,进而更准确地翻译中医文献。

参考文献:

[1]范延妮.中医治则术语的英译对比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 29 (1) :151-155.

[2]赖月珍.中医英语教学需关注英译能力的培养[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 (32)

[3]李照国,李萧红.医占文英语翻译技巧[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志晨,高磊,袁月红.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特点的角度论述医学英语翻译,西北

医学教育.2010, 18 ( 4 ) : 79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