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的粗浅认识

2017-08-18 08:43唐昌轩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7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儿童语言

唐昌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41-01

课堂教学不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美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力求营造全体学生都乐意与老师一道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习数学知识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知识的运用有机融为一体,使师生配合默契,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达到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

课堂是教学最直接最简便的学习场所。小学数学课堂用语结构要简单、易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用纯正普通话、形象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神态模仿教材中的人物,使学生感受较为纯正的普通话,少受方言和母语的影响,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美。达到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目的。

二、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教学非语言艺术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达到目标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

三、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儿童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据的。人们习惯地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课本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而课本提供给学生的是那些完善的数学概念和既成的数学结果,它们大多处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学生看不到出口和入口,既体会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体会不到“数学服务于生活”,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其实,课本的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他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喻示、任何现实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数学学习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而那种脱离儿童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数学内容,学生学得越多,生活能力越低。基于以上认为,在构建新的艺术课堂是应以儿童日常生活为起点,而不应该以学生对正规,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的学习为起点;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选择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知识、传授一些实用技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生活。因此,数学不只是“文本数学”,而更是“生活数学”、“生活数学”不应只是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而更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而且要尊重“儿童文化”,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关系、变成为儿童数学,为学生自己的数学。

四、变课堂数学为社会数学

传统的数学关注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课本中相对独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学习数学的。由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这样的数学既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标,又能达到社会化的目标。这反映了以往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局限性。事实上,数学既是认知的,又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课堂中的数学方归到社会中、放归到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土地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获取数学、运用数学。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师,让学生统计在每个月里的学生过生日的数量;有又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自己去帮爸爸妈妈买商品。这两位教师的做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吧学生放归到社會中,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获取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它应有的价值。

五、变“教”的数学为“做”的数学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传统的“知识——应用”模式,试图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再去用,“装满了知识再去行”是行不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多种事实,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做实验,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有用的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实践,加强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可以先把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外化”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再用外部语言把操作活动讲一讲,用内部语言想一想,反思自己的过程与方法,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如教学“9加几”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步骤(1)摆一摆,看看9家2等于几?(2)说一说,想一想:9加2等于几是怎样摆的?如果不摆学具,你会算吗?9加几是抽象的,计算方法也是抽象概括的,也许学生在计算9加几等于多少没有困难,但是要概括计算的方法(如凑十法)还是有困难的,而且概括理解多种算法更是困难。如果采用以上的教学策略,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让学生操作,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从外显活动中提炼出操作活动所反映的数学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在这种“外化”与“内化”相互转换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难学,不再觉得数学难以捉摸,能够理解数学,实施有意义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小学数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儿童语言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